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摘要:由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事关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贯彻,事关推动科学发展、保障民生举措的落实,事关全国中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目标的实现,因此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需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对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认真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进行解决。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问题;建议
按照国家提出的“十二五”期末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力争使城镇中等偏下和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新就业职工住房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从业务工人员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的目标,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国家分别下达了年度建设保障性住房580万套、1000万套和700万套的任务,并分配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时作为对地方政府的约束性指标进行考核。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家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又将任务目标分配至各市县地方人民政府,并制订确保用地供应、增加政府投入、加大信贷支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快速推进了保障性住房建设。
截止目前已开工建设1700多万套,基本建成近500万套,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在建设、分配、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须引起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
一、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级地方政府对保障性住房建设重视程度不同、财政状况不同、建设规模不同,在实际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位置偏远。
由于保障性住房是以地方政府投资为主(约占70%),中央按完成工作量进行奖补(约占30%)的方式进行投资建设,在目前地方政府财政普遍比较紧张的状况下,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不仅要投入70%的资金,同时又要占用土地资源,而土地是目前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撑。
因此,地方政府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把位置优越、配套齐全的地块进行公开出让,以获得较高的财政收入,而把位置偏远的地块用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二是配套设施不完善。
由于位置偏远,客观上造成了配套设施不完善,除了基本的水、电、气配套到位外,公共交通、暖气、商业网点、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大多不完善,不利于居民的生活和就业,同时增加了他们的生活成本,加重了他们的生活负担,而且造成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三是集中建设。
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项目,无论是棚户区改造还是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等大多采取集中建设的方式进行建设,有的项目规模甚至达到了百万平方米。
这种建设、居住方式将原来分布在城市不同位置的人集中起来,并且与其他区域有着明显差异,不仅凸显了社会阶层的居住分化,而且容易形成地域歧视,使保障房居民形成心理上的压力,极易造成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形成新的不稳定因素,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二)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保障性住房是国家为加快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促
进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的有效措施,但在实际分配中出现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一是由于准入条件审核不严,导致不符合条件的人享受了保障性住房,把保障性住房作为获利的工具。
据报载,北京、深圳等地都出现了开着宝马、丰田轿车享受保障性住房的现象。
引起了老百姓的不满;二是由于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以权谋私的行为,造成分配不公,使该享受的未享受,不该享受的却享受了保障房,保障房分配的公正性受到质疑;三是覆盖面依然有限。
目前,低收入家庭有廉租住房作为保障,中低收入家庭有经济适用房作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无房人员可以申请公租房,对于收入虽然高于中低收入家庭标准,而又无房的群体,既不能享受廉租房,又没有资格购买经济适用住房,且在目前房地产市场价格比较高的情况下,这些人仅能维持正常的生活支出,而无能力购买商品房,成为住房的“夹心层”。
并且在房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这类人群的规模正在逐步地扩大,使住房保障政策受到影响。
(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入住后的保障性住房的管理是目前的当务之急,由于政府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管理对象复杂等原因,造成部分保障性住房小区管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退出机制不健全,导致有的居民在经济状况改善后,或通过购置、继承等方式取得其他住房,不再符合享受保障性住房政策时,没有及时退出;二是违规现象查处机制不健全,有些居民对保障房私自进行转借、出租、闲置、改变用途等行为没有及时查处。
同时,欠交租金、物业费等现象严重;三是
小区管理出现“脏、乱、差”现象,由于保障房居住的是中低收入的居民,一方面物业管理费用收取的标准较低,同时,又存在欠交情况。
另一方面小区本身建设的标准档次不高,有的小区配套设施不完善,政府不能积极投入,导致入住后小区“脏、乱、差”的现象比较普遍。
这种现象不仅加剧了保障房居民的不满情绪,而且使小区管理的难度更大,长此以往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据审计署调查,在2009年度,天津、沈阳、重庆等12个城市中,累计欠交租金和物业费230多万元。
在厦门、常德、成都等地的20个区县中不符合条件的保障性住房退出非常难。
二、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问题的建议
在建设中,一是要科学布局。
由于国家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只提出了建设总量和单套面积的要求,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区位、配套设施等没有明确的规定或强制性要求,因此,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必须站在讲全局、讲长远的高度,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科学布局保障性住房。
既不能大规模集中建设,更不能全部在城市偏远区域建设,而是要多选择交通方便,易于就业、就学、就医的区域合理布局,尽可能降低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成本支出,同时又能促进他们就业,方便他们生活;二是要合理配建。
采取在商品住宅小区配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的办法,既解决了集中建设保障性住房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同时也促进了不同社会阶层间的相互接触和交流,防止公共资源的分配不公,逐步消除保障房居民的心理压力,提高社会对保障房的满意度。
如山东某市规定在土地出让时,
按商品房规划面积5%-10%的比例配套建设保障性住房作为土地出让条件,从源头上解决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这种做法得到了中低收入家庭的广泛认同。
南京市从2008年开始直接从市场上购买商品房作为保障房的做法也值得推广。
美国在七十年代开始调整集中建设公共住房的政策,采取“混合收入居住区”模式进行建设,通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成效非常显著;三是要制定标准。
国家要从政策层面制定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标准,而不是仅仅下达总量指标和规定单套面积。
既然保障性住房建设具有强制性,而且又是分配给特定的人群,国家应结合中低收入家庭的实际情况,就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配套设施、交通出行、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政策规定,避免出现地方政府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而将保障性住房建设在配套设施不完善的偏远地带的现象,为将来的发展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分配中,一是健全准入机制,各县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住房状况、合理确定保障对象,并制定具体的标准,向社会公示;二是管理部门要形成联动机制。
由于保障对象的工作不同、财产不同、家庭状况不同,建设、公安、民政等部门要形成相互配合的联运机制,同时要发挥街道、居委会熟悉辖区居民家庭情况的作用,确保应保障对象符合有关条件要求;三是对准入标准要定期合理调整,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保障对象自身条件会发生动态变化,因此,准入标准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居住现状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
求。
在管理中,一是要健全退出机制,退出机制体现了公正、公平,只有建立了科学、合理、完善的退出机制才能使保障性住房的管理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二是要严防并严厉查处骗取保障性住房行为,建立保障性住房诚信档案,完善失信惩戒制度,防止社会分配不公;三是要实施动态管理,要定期不定期进行入户核查,通过核查对不符合条件的住户要及时进行清退,使保障性住房发挥应保尽保的作用;四是政府要加大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力度,加强保障性住宅小区的管理。
政府不仅要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同时也要解决“安居”的问题。
针对保障性住宅小区居民收入低的实际情况,仅靠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对小区实行物业管理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政府应投入适当的物力、财力、人力进一步加强小区的物业管理,才能使保障性住宅小区更加干净、整洁、有秩序,从而赢得保障房居民的认可和支持。
总之,保障性住房建设不仅是一个民生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保障性住房分配必须遵循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保障性住房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宗旨,才能实现国家提出的住有所居、安居乐业的目标,才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才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房地产研究会.纪念邓小平同志关于建筑业和住宅问题
谈话30周年——中国居住变革与房地产发展[z].求是《小康》杂
志社,2010.
2.孙斌栋,刘学良.美国混合居住政策及其效应的研究述评[j].规划学刊,2009(1).
3.宋伟轩.大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的社会问题与治理途径[j].城市发展研究,2011(8).
4.沈杰,蔡强新,江佳遥.关于混合居住主体结构异质性的探讨——基于对美国公共住房政策及实例的分析[j].建筑学报,2009(8).
(作者单位:滕州市房地产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