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1 头面部的穴位解剖

最新1 头面部的穴位解剖


穴位与周围神经有密切关系
例1:上海中医药大学对十二经309个穴位的解剖观察 表明,针刺进穴位后直接刺中神经干者152穴(占 49.19%),针旁0.5厘米内有神经干者157穴(占 50.81%)。
例2:徐州医学院的研究也证实,全身361个穴位中,靠 近神经主干者205穴(占56.8%),其中靠近皮神 经主干者104穴(占38.8%),靠近深部神经主干 者122穴(占33.8%);
穴位与血管的关系
例1:徐州医学院研究发现全身361个穴位中,靠近动 脉主干者58穴(占16.1%),靠近浅静脉干者87 穴(占24.7%)
例2:上海中医药大学对十二经309穴针下结构的观察 也表明,针刺入穴位,针下正当动脉干者24穴 (占7.26%),针旁有动、静脉干者262穴(占 84.36%)
4.临床报道 (1)口眼歪斜,齿痛,面神经麻痹等 (2)治疗面瘫:阳白透鱼腰;颊车透地仓;
丝竹空透率谷;
(3)治疗齿痛,颊车、下关、合谷等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皮神经分布。皮下 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可出现面积较大 而明显的瘀血或水肿。
皮下组织内血管较丰富。动脉细小,有来自 眼动脉及面动脉分支。其伴行的静脉则大部 分在睑的内侧汇入内眦静脉回流。
例2: 1998年复旦大学研究小组发现穴位点附近毛细 血管呈规则的并行线状,而且平行于经络。经流 体力学的计算,相邻穴位间有一定的压力差。
第一节 头面部穴位解剖
(一)颊车(足阳明胃经)
1.体表定位
在下颌角前上方1横指处,用力咬牙时,咬 肌隆起的地方。
(3)腮腺:位于耳郭前下方,呈三角楔形, 为最大的唾液腺,受舌咽神经的副交感纤维 支配,面神经从后方穿腮腺实质,向前分支 布于面肌。
1 头面部的穴位解剖
腧穴解剖学的研究目的
腧穴解剖学是针灸学与解剖学相结合的 一门学科,研究针灸穴位的解剖结构有助于 提高在临床针灸穴位时的准确性、安全性, 有利于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揭示针 灸穴位的作用机理。
腧穴结构的解剖学特点
利用现代解剖学方法从宏观方面对穴位 进行的局部解剖、层次解剖、断面解剖等研 究,证实穴位与骨、神经、血管、肌肉、韧 带之间的关系。
非穴位处相比,在已知组织的配布上存在着 某些方面的相对特异性。
现代医学对经络的研究
例1: 20世纪90年代 天津大学有一研究小组发现, 穴位周围产生大量的钙离子,与非穴位上的含量 有40~200倍之间的差异。后来进一步研究小腿上 的胃经所有穴位,均停针于小腿骨骨间膜上,对 骨间膜进行分析发现由不同蛋白分子构成的一种 生物液晶态的物质。
5.临床报道 (1)颞下颌关节紊乱 (2)神经性耳鸣
2. 操作方法: 取仰靠或仰卧位,在鼻翼外侧缘中点旁
(1)眼内直肌:位于进针方向稍外侧。 内直肌受第3对脑神经——动眼神经支配。
内直肌由眶筋膜的外层包裹,刺中时有粘滞 感。
(2)眶内侧壁:位于进针方向的内侧。在此 壁中部及后部,有前筛骨孔和后筛骨孔,孔
内分别有筛前动脉、神经和筛后动脉、神经 分布到筛窦。
(3)总腱环、视神经管及管内结构:
超过2寸易引起颅内出血(损伤海绵窦)。 (4)进针与眼动静脉之间的关系。
6.临床报道
(1)主治中风偏瘫、头痛、眼部疾病。 (2)急性腰扭伤:直刺0.5~1寸,留针15分钟 (3)青少年假性近视
(3)眼轮匝肌与提上唇肌:穴位区为眼轮匝 肌下部纤维与提上唇肌起始部纤维交错之处。 受面神经支配。
(4)提口角肌:位于提上唇肌的深面,其起 始部在取穴点略下方,当沿经向下斜刺时可 刺中此肌。
(5)眶下孔或上颌骨。
上述三肌均属表情肌,因此针刺此肌可以辅 助治疗面部表情肌瘫痪。
(5)临床研究: 面瘫,急性牙髓炎(针刺麻醉)
(3)外耳道软骨:针刺听宫穴时,针尖进入 外耳道外侧1/3的软骨部。呈青紫色。
(3)眼轮匝肌:受面神经的颞支及颧支支配。 因此浅刺睛明,有助于治疗眼轮匝肌痉挛。
(4)眶脂体:由填充于眶内,其作用宛如眼 球的弹性软垫,有缓冲作用。针刺入此层有 空松感。
(5)在内直肌与眶内侧壁之间进针,有时可 刺中内直肌。
(4)咬肌:为长方形扁肌,位于下颌支外侧 的皮下,分为浅、深两层纤维,它们共同止 于下颌支外面的咬肌粗隆。此肌受三叉神经 第三支(下颌神经)的分支咬肌神经支配。
(5)直刺时,针的深面为下颌骨。向地仓透 刺时,针尖可经笑肌、颧肌、降口角肌和口
轮匝肌等结构。它们均为面部表情肌,受面 神经的支配。
穴位与肌肉的关系
例1:人体55%穴位正位于肌肉群上,肌肉外包裹着深 浅筋膜,针刺必须穿过筋膜到肌肉组织中,因 而提出穴位即肌肉反应点。
例2:占经穴总数62.5%的穴位是在肌肉分界处有神经 干支进入的部位,还有37.5%的穴位则多位于肌 肉、肌腱之中或其起止点上
对穴位部位所进行的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 迄今没有找到、目前尚未认识的特殊结构, 所见到的都是神经、血管、淋巴管、肌肉、 肌腱等已知结构。故有学者提出穴位是由多 种组织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立体构筑” ,与
总腱环是围绕并附着于视神经管和眶上裂内 端的腱性结构。
视神经管位于眶尖,实为一骨性短管,长约5 毫米,向后通入颅中窝。管内有视神经及与 之伴行的眼动脉通过。
5. 注意事项
(1)出血:应采取先冷敷,后热敷,再给止 血剂。
(2)刺中眼球:最薄的部位0.4~0.5mm (3)超过1.5~1.8寸,刺中总腱环和视神经;
例3:Nakazo等对动物及人体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组织 中神经纤维数量作光镜、电镜观察,并经计算机 统计发现,两者神经纤维密度之比为7.22 5.26
(约1.4倍)。
穴区与非穴区所包含的感受器。
例:Kellner曾对11个不同穴位进行过12000个组织 学的连续切片观察,结果发现经穴部位是效 应器和感受器明显集中的部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