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专题拓展资源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在本书的第一章讲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即发展的方向、顺序;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学前儿童的个别差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规律等四个方面。

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我们实际上对这几个方面的知识都已经有所接触。

本章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章,将对这些知识加以条理化并在理论上作进一步阐述,以帮助读者提纲挈领地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本章着重讨论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两大问题。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本书第二章到第五章,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体上介绍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从第六章起的以后各章,又从认识、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介绍入学前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从这些横向的和纵向的发展特征,可以看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简单到复杂刚出生的孩子只有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复杂化。

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从不齐全到齐全新生儿并不完全具备人所特有的全部心理活动,比如:初生时还不能集中注意,头几个月的孩子还不会认人,1岁半以前还没有想象活动,2岁左右才开始真正掌握的语言,6岁左右个性才开始初具雏形。

这就是说,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是在出生后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的,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规律,感觉和知觉属于简单的认识过程,在感知之后出现记忆,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发生想象和思维等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以及其它复杂的心理活动。

待各种心理过程都已齐全,并逐渐形成统一的个性时,儿童的心理要比最初复杂得多。

(二)从笼统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不分化的。

无论是认知活动或情绪态度,发展趋势都是从浑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

也可以说,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

例如,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

又如,最初婴儿的情绪只有笼统的喜怒之别,以后几年才逐渐分化出愉快和喜爱、惊奇、厌恶以至妒忌等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二、从具体到抽象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

从认识过程看,最初出现的是感觉。

感觉是对物体的某个个别属性的反映,比如看到皮球的红色,是对皮球的颜色这一个属性的反映,摸到瓶子是硬的,也只是对瓶子的软硬这一属性的反映。

在感觉之后出现知觉,知觉带有概括性。

知觉是对物体的各种属性综合起来的整体反映。

比如对一个苹果的知觉,就不仅是看到它的红色,而且要把苹果的形状、香味等等属性综合起来,知觉到那是一个苹果而不是西红柿。

和思维相比,知觉只是低级的或最初的概括化。

思维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比如早上起来,看见屋外地上是湿的,想到昨夜一定是下过雨,没有直接看见下雨,而是通过看见地湿,通过先前多次经验的概括,推想出下过雨'这是思维过程,带有抽象概括性。

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也遵循从具体向抽象发展的趋势进行。

两三岁儿童的思维非常具体,比如认为“儿子”只能是小孩,“长了胡子的叔叔是老师的儿子”对他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思维都是处于具体阶段,学前末期也只能有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从情绪发展过程看,最初引起情绪活动的,也是非常具体的事物,抽象的语言不能触动幼儿的情感。

三、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

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从无意向有意发展所谓无意的或称不随意的心理活动,是指直接受外来影响支配的心理活动。

例如,突然一声巨响,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把头转向声源,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无意注意。

有意的或称随意的心理活动,是指由自己的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例如,小学生本想去看看窗外小朋友们在玩什么,但因正在上课而要求自己集中注意听讲,这是有意注意。

新生儿原始的动作是本能的反射活动,完全是无意的。

后来出现有目的方向性的活动,但是幼小儿童一般不能意识到自己心理活动的目的。

到了幼儿期,儿童出现自己能够意识到的、有自觉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心理活动的过程。

比如,幼儿末期不仅能知道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也就是说,儿童的注意、记忆、情绪等等心理活动最初都是无意的,以后出现有意的过程,如有意注意、有意记忆等等。

最初,各种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后来发展到以有意性为主,那已经是学龄晚期了。

最初没有意志活动,后来逐渐形成意志过程,心理活动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二)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对心理的主动调节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局限,比如,幼儿初期儿童思想、情感外露无遗,对自己的行为自制力很差,都和他的生理未发育成熟有直接关系。

随着生理的成熟,生理对心理活动的限制作用渐渐减少,心理活动的主动性也渐渐增长。

比如,幼儿末期,儿童虽然身体稍有不适,但由于认识到演出任务的需要,能够克服困难,集中注意,努力完成任务,稍大的幼儿能够在一段时间和一定场合控制住自己的激动或不愉快的心情,例如在幼儿园不表现出来,等到离园回家见到亲人时才倾诉。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比如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

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化。

发展的方向是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有了系统性,形成整体,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每个人。

特有的个性。

以上所列是儿童心理发展趋势的几个侧面。

这几条发展线索并不是简单地并行的,它们之间有密切联系。

心理活动的复杂化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化分不开,心理活动的复杂和概括化又和主动性的增长紧密想连,与此同时,逐渐形成个性体系。

上述发展趋势贯穿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各年龄阶段。

学前期既然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当然更多体现了发展线索起始部分的特点,即各种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的形式陆续出现,从笼统状态开始分化,从非常具体到出现抽象概括的萌芽,从完全被动到出现最初的主动性,从极其零乱到有了一定体系。

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可以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指儿童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主观因素则指儿童心理本身。

主客观因素又总是处于相互作用之中。

一、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心理是人脑对周围世界的反映。

人脑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周围世界是儿童心理所反映的客观现实。

儿童心理的发展决不能离开这两个方面的客观条件。

(一)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1.遗传素质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

通过遗传,祖先的一些生物特征可以传递给后代。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特征,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遗传素质虽然是天生的,但不一定在出生时就有所表现。

有一些出生时表现出来的生理特征,却不是遗传素质,而是胎儿在发育过程或出生过程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提人类心理发展的最初前提。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解剖和生理上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具有其它一切生物所没有的特征。

人类共有的遗传素质是使儿童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儿童有可能达到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步、最基本的条件。

由于遗传缺陷造成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障碍往往难以克服。

大家知道,黑猩猩即使有良好的人类生活条件和精心训练,其智力发展的高限也只能是人类幼儿的水平。

这些事实从反面证明了正常的遗传素质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前提作用。

第二,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研究证明,血缘关系越近,智力发展越相似,同卵双生子是由一个受精卵分裂为两个而发育起来的,具有相同的遗传素质。

研究表明,有血缘关系的儿童之间的智力相关比无血缘关系者高,而同卵双生子的相关则最高。

又有的研究指出:儿童与亲生父母的智商相关高于与养父母的相关。

儿童个体的遗传差异决定着心理活动所依据的物质基础——大脑及其活动的差异,从而影响到心理机能的差异。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新生儿就有明显的行为差异。

遗传素质对儿童心理发展不同方面的影响也不同。

一般认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受遗传影响大些。

比如音乐家、运动员、画家等所以能取得成就,不能否认遗传在其中的作用。

他们充分利用和发挥了遗传素质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说,具有不同遗传素质的儿童,其最优发展方向是不同的。

由此可见,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在环境的影响下,最初的可能性能够变为最初的现实,而这个现实又将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和可能性。

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是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生理成熟主要依赖于种系遗传的成长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

在遗传所提供的最初的自然物质基础上,经过胎内时期的发展,儿童出生到人世。

生后又要经历十多年的生理成熟过程。

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明显地表现在发展的方向顺序和发展速度上。

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顺序是从头到脚,从中轴到边缘,即所谓首尾方向和近远方向。

儿童的部发育最早,其次是躯干,再是上肢,然后是下肢。

我们知道,儿童动作发展也是按首尾规律和近远规律进行的。

这种顺序就和动物不同,动物是先会爬行,后会看,儿童是先会看,后会四肢动作。

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次之,最后是生殖系统。

例如,儿童5岁时脑重已达成人的80%,骨骼肌肉系统的重量还只有成人的30%左右生殖系统则只达成人的1O%。

儿童生长发育速度的规律,总的来说是出生后头几年速度很快,青春期再次出现一个迅速生长发育的阶段。

生理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是使心理活动的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

若在某种生理结构达到一定成熟时,能适时地给予恰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地出现或发展。

如果生理上尚未成熟,也就是没有足够的准备,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

上述身体各方面的成熟规律对儿童心理发展都有制约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用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生理成熟对学习技能的前提作用。

双生子T和C在不同年龄学习爬楼梯。

T从生后第48周起接受训练,每天练习1O分钟,连续6周。

C则从生后第53周开始,每天练习时间相同,仅训练2周,就赶上了T的水平。

必须充分肯定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因此,我们谈论儿童心理在各年龄阶段和各方面的发展时,都涉及其生理基础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