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PPT优秀课件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PPT优秀课件
再加入 15mL水搅
拌
剩余的NaCl 又溶解
判断: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实验9-6
操作
现象
判断
加入5gKNO3,搅拌 全部溶解
再加5gKNO3,搅拌 部分不溶
加热
全部溶解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再加5gKNO3,搅拌 全部溶解
冷却
有固体析出 饱和溶液
思考: 1、为什么必须说明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
加热 再加5gKNO3,搅拌
冷却
现象 全部溶解
判断
不饱和溶液
部分不溶
饱和溶液
全部溶解 不饱和溶液
全部溶解 有固体析出
饱和溶液
升高温度能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降低温度能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质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 能够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蒸发结晶 (即把溶剂蒸发出来)
想一想
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海水
贮水池
蒸发池
氯化钠 粗盐
多种化 工原料
母液
结晶池 蒸发溶剂
海水晒盐,原理: 利用日光、风力使水分蒸发。 属于蒸发溶剂法
四、溶液的分类:
在等量的溶液中,含溶质较多的溶液——浓溶液;
含溶质较少的溶液——稀溶液
不限条件粗略分
浓溶液
溶液
一定条件下分类
6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 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 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如何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呢?
①有未溶解的溶质,且固体溶质不再溶解。
液?(即为什么必须指明溶质是什么?)
再加硝酸钾
加入少量 高锰酸钾 硝酸钾饱和溶液
说明:
1.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 还能继续溶解高锰酸钾 2.原溶液为硝酸钾饱和 溶液;却是高锰酸钾的 不饱和溶液
11
2、我们再说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时,为什么总要强调“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 溶剂里,”这两个条件?
浓溶液
稀溶液
操作
现象
加入5g氯化钠,
搅拌
食盐完全溶解
结论
20mL水能完全溶 解5g氯化钠
再加5g氯化钠,
搅拌
食盐有少量剩余
20mL水不能完全 溶解10g氯化钠
再加15mL水, 搅拌
剩余的食盐又 增加溶剂的量,
溶解
可将未溶物质溶解
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化学上用溶解度表示这种溶解的限度。
课题2 溶解度
【思考一】溶液是如何形成的? 像食盐和蔗糖这样能够溶于水的物质,是 不是可以无限量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实验9-5】在室温下,向 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 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 再加5g氯化钠,搅拌,观察 现象。然后再加入15mL水, 搅拌,观察现象。
操作
现象
加入5g氯化钠,
搅拌
食盐完全溶解
结论
20mL水能完全溶 解5g氯化钠
再加5g氯化钠,
搅拌
食盐有少量剩余
20mL水不能完全 溶解10g氯化钠
再加15mL水, 搅拌
剩余的食盐又 增加溶剂的量,
溶解
可将未溶物质溶解
【结论】物质不能无限量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水的量增多,溶解的物质也增多。
【思考二】 :升高温度,物质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在一定量水中呢?
【实验9-6】在室温下,向 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 5g硝酸钾,搅拌;等溶解后 ,再加5g硝酸钾,搅拌,观 察现象。当烧杯中硝酸钾固 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时, 加热烧杯一段时间,观察剩 余固体有什么变化。然后再 加入5g硝酸钾,搅拌,观察 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 什么现象发生?
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质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 够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二、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
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
或降低温度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蒸发溶剂
饱和溶液
结晶
冷却
温馨提示:
(1)“升温”和“降温”两种方法适合大多数固态溶质的
操作 加入5g硝酸钾,
搅拌Hale Waihona Puke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 搅拌 冷却
现象 固体完全溶解 有固体不溶物 固体消失了 固体又溶解了 有固体析出
结论
20mL水能完全 溶解5g硝酸钾 20mL水不能完全 溶解10g硝酸钾 温度升高, 硝酸钾溶解能力增强
同上
温度降低, 硝酸钾溶解能力降低
【结论】 温度升高,一定量的水中可以溶解更多的物质; 温度降低,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物质的量减少。 溶剂中溶解溶质的多少与溶剂的量和温度有关。
溶液,对极少数固体(如:氢氧化钙)来说恰好相反.
(2)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15
三、结晶
冷却后硝酸钾晶 体从溶液中析出
硝酸钾晶体 1、溶解在溶液里的溶质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2、固体溶质
溶解 结晶
溶液里的溶质
注意:没溶解的溶质不能计算在溶液中
3、结晶的方法
① 降温结晶 (即:冷却热的饱和溶液)
22
二、溶解度
1、固体溶解度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 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 剂里的溶解度。用符号S表示。
①条件:一定温度 2、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②标准:100克溶剂(一般指水)
②没有未溶解的溶质,再加少量的溶质,不能再溶解的是 饱和溶液
例如: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
取少量蔗糖溶液,加入少量蔗糖,若溶解, 则说明原溶液不饱和;若不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 饱和溶液。
判断属于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实验9-5 操作
现象
加入5g食 盐
搅拌
NaCl完全 溶解
再加入5g 食盐搅拌
NaCl还有 部分剩余
稀溶液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200C,100g水最多溶解36gNaCl, 浓、饱和 200C,100g水最多溶解0.17gCa(OH)2 稀、饱和 关系:不同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相同溶质、相同温度: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14
概念
概念
升温或增加溶剂 饱和溶液 降温.减少溶剂.增加溶质 不饱和溶液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克氯化钠, 再加入5克氯
搅拌
化钠,搅拌
氯化钠晶体溶解 氯化钠晶体部 分溶解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再加入15ml水, 搅拌
剩余的氯化钠晶 体继续溶解最后 消失
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的量,能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结论
增加溶剂的量,能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12
操作 加入5gKNO3,搅拌 再加5gKNO3,搅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