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技术交底书样本
交底书注意事项:
1、代理人并不是技术专家,交底书要使代理人能看懂,尤其是背景技术和详细技术方案,一定要写得全面、清楚、完整。
2、全文对同一事物的叫法应统一,避免出现一种事物多种名称。
一、背景技术
描述与本发明技术方案最相近的现有技术方案,并指出现有技术方案中存
在的缺点。
注意:客观的指出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缺点(最好是本发明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的问题和缺点),在可能的情况下说明存在这些问题和缺点的原因。
在汽轮机叶片的生产加工中,有着相当多的斜面加工。
每个叶片在加工过程中需要进行斜面加工,这样一道普通的加工工序对于产品的质量和装配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斜面加工的精度及生产过程的可靠性。
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生产时间有着较大的影响。
在一般的斜面加工方法是根据产品的加工角度,做一种角度相同的楔块来加工斜面。
这样因为产品角度的不同,每一种角度,需要做一个楔块。
楔块的角度制造精度都必须达到产品或高于产品的角度要求。
生产多种叶片时,需要准备多种角度的楔块。
这样造成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效率下降。
设计一种通用的可以调节角度的并且适合普通铣床的斜面加工工装,是汽轮机叶片企业的必然需求。
二、发明内容
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详细阐述,最好结合附图进行说明。
(最核心的部分,
务必详细)。
注意:1、对于产品发明,需要详细描述产品的形状、结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如有附图的应对照附图说明清楚:1)、包括哪些零部件;2)、各零部件所在的位置及其连接关系;3)、各零部件如何配合实现本发明;
2、对于方法发明,可以是制造方法,测试方法,处理方法,通讯方法及将产品用于特定用途的方法。
1.本实用新型工装用在在卧式铣床上进行汽轮机叶片斜面的加工,其中的角度可以任意调节。
并保证精度可靠。
加工稳定。
如下列图一中的,a为通常产品加工前产品形状,b为加工后的产品形状.
在卧式铣床上的加工方法如图2.
2. 斜面加工工装的基本结构如图三,图四所示。
件1为工装底板与机床台面连接。
件2为工装支承台,数量2件,左右各一,件2固定在工装底板上。
件3为回转体,数量2件分别与件2圆弧面配合。
工件安装板4用螺栓与2只回转体3固定。
工件安装板4与回转体3一起在件2工装支承台上转动。
起到调节角度的作用。
工件6通过定位档销8在工件安装板4
上定位。
再用压板5和螺栓压紧。
件7为铣床刀具。
3. 斜面加工工装的回转体3 与工装支承台的用T型螺栓和螺母连接固定,见图5.
松开4只锁紧螺母,可以将回转体2及工件安装板在工装支承套3上转动。
从而调节工件与
机床台面的角度,也就调整了工件与刀具的角度,调整完成后,锁紧螺母。
图5
4.调整工装角度的方法是用角度测量块置于产品之上,用吸附在机床上的百分表检验角度比较块测量基准面是否水平。
由角度比较块的精度和机床精度来保证工装调节角度的准确性。
见图6
5.为扩大工装的角度调节范围可以在工装底板下增加辅助调节块见图7。
图7
三、本发明的优点
与第一部分的现有技术方案相比,本发明技术方案有何优点或有益效果,所述优点或有益效果是由本发明技术方案带来的。
1.本工装使用范围广泛,对于0-90°范围内的斜面都能加工,
2.工装角度的调节精度高,度数可以精确到每秒。
3.工装角度调节后,使用角度测量比较块来保证,加工产品与机床刀具的位置,从而提高产
品精度。
通过制造较高精度的角度测量比较块,使得工装的制造精度能够相对较低,并不影响产品质量。
4.工装角度调节采用双支承座圆柱面结构,刚性好,工装可靠,加工的产品稳定。
5.工装支承座与回转体之间采用T型螺栓连接于固定,结构紧凑。
方便操作。
6.采用支承座与回转体之间为圆柱面配合,圆柱面的形状便于工装的制作,加工精度容易
达到。
通过增加辅助楔块,工装调节角度的范围扩大了。
四、替代方案
对第二部分中的本发明技术方案,是否还有其他的替代方案同样能完成本发明的目的。
斜面的加工通常会通过制作角度相同的楔块来实现。
在使用分度头加工时也需要另做工装。
同时分度头的调节角度间隔会有限制,不能用于任意角度。
7.
五、本发明的关键点和保护点
1. 可任意调节角度的斜面加工工装,以满足各种角度的斜面。
2. 采用精度较高的角度测量块,保证产品加工角度,消除有可能发生的工装精度不足对
产品的不利影响。
3. 采用双支承座圆柱面结构进行工装角度调节。
4. 工装支承座与回转体之间采用T型螺栓连接于固定,结构紧凑。
5. 增加辅助楔块,扩大工装调节角度的范围。
6. 本工装可以适用的范围广,可在工业生产领域广泛适用。
六、附图
1、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必须有至少一个附图。
在机械、电学、物理领域中涉及产品结构的发明专利申请,也必须有附图。
附图的基本要求
1、必须是黑色的线条图,最好是Cad或Visio格式的图,图中的线条不能有锯齿,图上要有标记,并写明各标记所代表的部件;
2、附图中必须详细体现本发明的发明点所涉及的各部件的组成及连接关系、以及其与现有技术中所涉及部件的连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