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教具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及效果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目标。
这一目标需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
因此,教学过程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并且经过精心的设计。
我认为,在教学中仅仅向学生提出学习的主题或探究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使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真正受到科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必须有必要的实验设备及实验物品,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学校科学教育缺乏必要的实验设备及实验物品,又苦于教育经费不足无法购买添置这些设备及器材。
尽管教师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生动细致的讲解,但效果却甚微。
这是因为科学课教学只靠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而不能有效地进行观察、实验,不参加必要的实验活动,教师讲的再生动,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学生只靠死记硬背,又怎能提高学习兴趣,去学好这门重要的学科呢?
在这种情况下我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为了使科学课教学走到科学的轨道上来,我探索出了一条用自制教具提高、创新科学教学的改革之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俗话说得好,“耳听十遍,不如手过一遍”,在科学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研究科学的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观察和推理能力,增强学生利用自然现象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科学课的兴趣,就想方设法和动手制作了大量构思新颖、设计巧妙、简便实用、有效的教具,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积极思考探索大自然的奥妙,用生活中的小常识去认识自然规律,去理解掌握科学知识。
在给学生讲《做一个小磁铁》一课时,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讲清磁铁的分类,电磁铁磁性与什么有关等问题。
我就找来大铁钉、漆包线或带塑料皮的导线电池等物,然后用漆包线按同一方向紧紧密密缠绕在铁钉上,接通电源。
一个简单的电磁铁就做成了。
经过实验,学生顿时一目了然地明白了所学的问题,取得了时半功倍的效果。
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我善于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在给学生讲《运用感官》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熟悉耳朵的构造,形象地感知声波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这一原
理。
就用易拉罐、橡皮膜、橡皮筋、小火柴梗等制成鼓膜振动教具。
这一小小的发明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了耳朵这一复杂精细的构造,认识到了鼓膜的作用及耳朵的科学。
在科学教学中我认识到,如何激发热儿童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只有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探求自然界中的奥秘。
在学习《造一艘小船》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橡皮泥捏了一只小船,放入水中,看哪些同学的小船载的“货物”多。
同学们发现小船捏的越薄,载的“货物”就越多,这个活动学生通过制作教具既动了脑,又动了手,又使他们在实验中兴味盎然,做不释手,在乐趣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
而且还能激起学生求知欲,使他们能兴致勃勃地探索和研究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探讨自然现象的能力,我不仅自己制作教具,还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品,采集制做动、植物标本,收集动、植物画片。
这一件件精巧的小制作,一盆盆、一瓶瓶充满生机的小植物,一张张的精美画片及五颜六色的植物标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小动物标本,不仅使学生对科学产生了能厚的兴趣,而且将他们引向认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科学之路。
教师和学生制作教具的同时,不仅为学校节约了大量的资金。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在制做中边制、边学、边教,进而加深对新课标的掌握和教材的理解,使教学做到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学生看得见,听得清,理解深,记得牢,会运用。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特别是当他们看到利用身边材料制出来的教具,能做出明显的实验效果后,使他们更受启发,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总之,自制教具既经济实用,又直观形象,对师生素质的提高都有促进作用。
教师有助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学生既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对教好学好科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和极为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