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考试题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考试题

环境科学导论第一章1.论述地球(人类)环境演化的启示。

答:第一,地球上的生命和人类的出现,在其必然背后,潜在着巨大的偶然性。

第二,地球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人类社会的出现与发展更是加快了这种变化,这些变化有些是可以预料,有些是难以预料;有些是有利的,有些是不利的。

第三,环境与生命的演化具有加速的趋势。

2.怎样理解“环境”的基本概念,简要介绍环境的功能和特性。

答: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一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环境的功能:(1)为人类生存和繁衍提供必需的资源(2)环境的调节功能(3)环境的服务功能(4)环境的文化功能环境的特性:(1)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性(2)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3)环境的资源性和价值性3、环境要素、环境结构和环境系统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答:环境要素——定义: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环境基质)。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环境科学中通常指的是自然环境要素。

特点:(1)最小限制定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

(2)等值性:任何一个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只有当它处于最差状态时,才具有等值性。

(3)整体性大于个体之和: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

(4)出现有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环境要素虽然在地球演化史上出现的次序有先有后,但它们具有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特点。

环境结构——定义:环境的各个独立组成部分在空间上的配置,是描述总体环境的有序性和基本格局的重要概念。

即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特点:①圈层性:在垂直方向上,整个地球环境的结构具有同心圆状的圈层性。

②地带性:由于纬度的差异,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热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

即使是同一纬度,因地形高度的不同,也会出现垂直地带性差异。

经度也有地带性,是地球内在因素造成的③节律性:在时间上,由于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固有性质,在随着时间变化的过程中,都具有明显的周期节律性。

如地表上无论何处都有昼夜交替,在较大的时间尺度上,有一年四季的交替变化。

④等级性:在有机界的组成中,依照食物摄取关系,在生物群落的结构中具有阶梯状的等级性。

这种在非同一水平上进行的物质能量的统一传递过程,使环境结构表现出等级性的特点。

⑤稳定性和变异性:环境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永久的变异性和有限的调节能力。

任何一个地区的环境结构,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环境系统——定义: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及相互关系的总和称为环境系统。

特点:1)环境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常把地球环境系统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或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在这些圈层的交界面上,各种物质的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表现得尤其明显。

(2)地球环境系统中,各种物质之间进行着永恒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3)环境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但能量的收入和支出保持平衡,因而地球表面温度恒定。

环境系统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自我调节系统,维持它的相对稳定性。

(4)地球环境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体系,有它的发生、发展和形成历史。

(5)环境系统的范围可以是全球性的,也可以是局部性的,局部同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4.简述环境问题的概念。

答: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使环境系统结构发生变化,而当这种变化危及人类或其它生物的生存与发展的时候,称这种环境变化为环境问题。

5.环境问题有哪些分类方法?分几类?答:根据成因和范围分类1、根据成因分类:原生(第一类)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为原生环境问题特点:不完全属于环境科学所解决的范畴,人类目前不可避免,对其抵抗力很弱。

次生(第二类)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A.环境破坏——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按对象性质可分为:生物环境破坏、非生物环境破坏B. 环境污染和干扰——1.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指人类活动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会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根据范围分类:区域性环境问题:八大公害事件,包括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性和广域性的环境污染、大面积的生态破坏、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和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

包括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突发性污染6.怎样理解“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这两个概念?答:环境问题具有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的属性,范围广泛而全面,对人类具有反馈作用。

就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人类自然的,而且是自觉的建设人类文明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环境污染是由人类的活动引起;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或因子称环境污染物,简称污染物。

7.你认为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是什么?答:研究对象——人类具有双重属性,人类的生物属性决定了人类必然是自然中的一员,必然要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发生关系,人类的社会属性是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的属性,决定了人类的行为和活动具有社会的特性。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任务:宏观上,研究人类—环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索两者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微观上,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主要包括:1.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历史、演化机理、环境结构及基本特性等,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

3.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作用机理及对人体的影响,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从而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提供服务。

4.帮助人类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研究和探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手段,对不同时空尺度下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系统优化,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内容:○1.环境科学是基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边缘科学。

包括:环境系统学说:以系统科学为方法论,研究环境系统演化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环境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状态,研究环境质量、环境承载力的自然本质和物质基础等。

○2环境质量学说以环境质量为核心概念,研究环境质量与人体健康、生活质量、精神境界的关系,描述和预测环境质量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等。

○3环境承载力学说: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活动的承载作用、人类活动对环境承载力的提高和降低作用以及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等○4环境协调学说(管理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如何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方法在法规、政策、规划等各个层次上调整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以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8.怎样理解“环境质量”、“环境承载力”这两个概念?答:环境承载力的科学定义为: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环境质量就是指环境素质的好坏。

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9.环境问题的根源分析答: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思想或人类哲学深处的不正确的自然观和人——地关系观。

在这些基本观念的支配下,人类的发展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科学观和消费观等无一不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和弊端。

1、发展观:工业文明以来的发展观实际上就是增长观,而且大多数仅是经济增长观和国内生产总值GDP.这种错误观念加剧了对环境的索取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2、伦理道德观: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只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准则,缺乏处理人与生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

工业文明中,以人为中心,对后代生存不负责任,缺乏从人类整体角度出发应具有的伦理道德观。

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实质就是“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对立和冲突的关系。

这种错误观念贻害至今,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环境悲剧。

3、价值观:传统的价值观认为水、大气、生物以及矿产等自然资源或自然要素是无价的,在其所属的经济核算体系内,没有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价值的地位,把对经济利益最大化追求作为唯一的目标和价值尺度。

伴随着人口数量和消费水平的增长,这种价值观导致了环境成本外部性的产生,引发了环境问题。

4、科学观:传统科学观认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认为从环境中攫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就是好技术,只注重科学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不顾其社会效益,尤不注意其环境效益。

在这种不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的引导下,科学破坏自然的那一面被无限制的膨胀了,使发展走上了一条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道路。

5、消费观:目前的消费已经异化成一种刺激生产的因素,一种体现自身存在价值的因素,一种导致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第二章1. 生态系统具有哪些结构与功能特性?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环境保护有何意义?答: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物生产——包括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两个过程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再归还于环境中的过程。

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信息可以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和行为信息意义:a.研究食物链的意义:(1)能量的流动、物质的迁移和转化,是通过食物链进行的。

(2)食物链还是能量流动的渠道,通过研究食物链,可以弄清楚污染物的污染程度。

(3)研究食物链的组成还具有经济价值。

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服从什么规律?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有何意义?答: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通过食物链营养级逐级传递,最后以作功或散热的形式消散。

能量流动的特点:(1)生产者即绿色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只有1%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