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1) 第11课 拣麦穗练习 粤教版必修1

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1) 第11课 拣麦穗练习 粤教版必修1

第11课拣麦穗一、基础考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印象中,每到夏秋季节,台风都会在我国沿海城市________地登陆,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态势。

通常我们所说的台风,在气象上叫热带气旋,是指发生在热带或者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

此前,一个名叫“艾云尼”的强台风,曾三次在我国登陆,移动路径________。

( ),这给台风预报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年随着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业务化应用越来越深入,特别是新一代风云四号A星也已经在2016年发射成功,陆续还会有新的气象卫星投入业务使用。

这些卫星将提供分辨率更高、时效性更强的观测资料,使台风预报更为准确。

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立体探测手段的不断丰富,我国台风预报的发展可谓________。

就台风路径预报能力来讲,现在的预报水平已与美国、日本形成鼎足之势。

过去人们靠天吃饭,总期盼能够五风十雨。

那么,台风是不是百害而无一利呢?台风因其强风暴雨的特点,经常成为沿海各地自然灾害的________。

面对台风,一是要防患未然;二是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离开。

其实,台风携带的充沛水汽和大范围、长时间的活动,不仅可以带来缓解旱情,减少长时间的晴热高温,风力发电企业也可利用它的活动轨迹,充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风力发电作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三番五次变化莫测日新月异罪魁祸首B.三番五次千变万化一日千里始作俑者C.接二连三变化莫测一日千里罪魁祸首D.接二连三千变万化日新月异始作俑者解析:选C。

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接二连三:一个接着一个,形容接连不断,强调连续性。

三番五次:指屡次、多次,强调次数多。

由第一处横线后面“你方唱罢我登场”和整个句子的表意可知,这里强调的是夏秋季节台风连续不断登陆,所以用“接二连三”更恰当。

变化莫测:变化无常,不能预料。

千变万化:极言变化无穷。

由横线后面“这给台风预报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可知,用“变化莫测”更准确。

一日千里:比喻进步或发展极快。

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由文中“特别是近十年来”“现在的预报水平已与美国、日本形成鼎足之势”可知,这里重点是说我国的台风预报发展速度快,填“一日千里”更恰当。

始作俑者: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罪魁祸首:犯罪肇祸的为首者。

材料陈述的对象是台风,强调的是台风的危害巨大,因此填“罪魁祸首”更恰当。

故此题答案为C项。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台风是一个立体的柱体,在环境大气的不同高度上台风的影响力大小和方向不尽相同B.不同高度上环境大气对台风的影响力大小和方向可能都不一样,台风是一个立体的柱体C.在环境大气的不同高度上台风的影响力大小和方向不尽相同,台风是一个立体的柱体D.台风是一个立体的柱体,不同高度上环境大气对台风的影响力大小和方向可能都不一样解析:选D。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

该段文字陈述的主要对象是“台风”,因此句子的主语应是“台风”,据此可排除B项。

再由括号后面“这给台风预报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可知,括号中的内容应先介绍台风是一个“柱体”,然后再说这个“柱体”不同高度上的特点,而不是“环境大气的不同高度”上“台风”会怎么样,据此可排除A、C两项,故答案为D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可以带来缓解旱情,减少长时间的晴热高温,也可使风力发电企业充分利用它的活动轨迹,增加风力发电作业、提高生产效率。

B.不仅可以带来缓解旱情的降水,消除长时间的晴热高温,也可使风力发电企业充分利用它的活动轨迹,增加风力发电作业、提高生产效率。

C.不仅可以带来缓解旱情的降水,减少长时间的晴热髙温,也可使风力发电企业利用它的活动轨迹,充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风力发电作业。

D.不仅可以带来缓解旱情,消除长时间的晴热高温,也可使风力发电企业利用它的活动轨迹,充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风力发电作业。

解析:选B。

答题时应先分析原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干再查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然后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

本题画线句子存在多处语病,第一,成分残缺,“带来”缺少宾语,可在“缓解旱情”后加“的降水”;第二,搭配不当,“减少”与“高温”不搭配,可将“减少”改为“消除”;第三,语序不当,“充分”修饰的应是“利用”,“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风力发电作业”前后顺序颠倒;第四,中途易辙,前面的主语是“台风携带的……活动”,后面的主语变成“企业”,故应将“风力发电企业也可利用它的活动轨迹,充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风力发电作业”改为“也可使风力发电企业充分利用它的活动轨迹,增加风力发电作业、提高生产效率”。

四个选项中,A项,“带来缓解旱情,减少长时间的晴热高温”成分残缺、搭配不当;B项修改正确;C项,“减少长时间的晴热髙温”搭配不当,“充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风力发电作业”语序不当;D项,“带来缓解旱情”成分残缺,“充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风力发电作业”语序不当。

故此题答案应为B项。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茸.毛/修葺.惩.罚/驰骋.与.会/参与.B.山坳./执拗.戏谑./肆虐.田埂./粳.米C.悲怆./创.伤觊觎./瑜.伽咽.喉/哽咽.D.磕.碰/唠嗑.矜.持/吟.诵露.骨/露.面解析:选B。

A项,分别读rónɡ/qì,chénɡ/chěnɡ,yù;B项,分别读ào/niù,xuè/nüè,ɡěnɡ/jīnɡ;C项,分别读chuànɡ/chuāng,yú,yān/yè;D项,分别读kē,jīn/yín,lù/lòu。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有泪水的牲口耿翔①我离开马坊好多年了。

我熟悉的那些人,尽管有一大群已经回到土里去了,但在土上继续活着劳动的人,还是大多数。

而我熟悉的那些牲口,连影子都找不到了,全部消失在村子的记忆里。

如果硬要追问,有些细心的人,会指着他们家的一盘井绳,说这是那些牲口的皮做的。

②这就是一头牲口的命运。

③它们挺着那么巨大的骨架,在大地上驾车运送过多少东西,拉犁耕种过多少土地,这是谁也说不出来的。

等它们被繁重的活路磨到老死后,它们包裹过太多力气的皮,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继续显示着牲口一身的柔性和韧性。

④在马坊人的记忆里,都有一根鞭子的阴影。

那是用死后的牲口的皮拧成的,是用来抽打活着的牲口的。

有一种高角鞭子,是赶大车、碾场的人用的。

一根细软的竹子,系一根细软的皮绳,稍子是马的鬃毛。

这种鞭子,摔在空中是一串炸响,落在地上起一阵土雾。

它在挥鞭人手中爆发出的力量,常常使牲口细软的皮毛上,隆起一道血痕。

一村人中,有几个鞭法很好,我们也就常常围上去,听他们讲述在赶车的路上,或在碾麦的场里,一鞭子挥下去,牲口的耳朵是怎样被撕裂的。

那些撕心裂肺的痛,不会说话的牲口,用自己的皮肉承受着。

⑤我在那时就有一种感觉: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

⑥我们从大地上要获得一把粮食,就要付出皮肉之苦。

⑦这样的苦,既出在人的身上,也出在牲口的身上。

⑧还有一种牛皮鞭子,很短的,从手里摔出去,也就几尺远,刚好能打着犁地的牛的头。

我是用这样的鞭子,打过村上的几头牛的。

那是在犁地的时候,由于我喊出的吆喝,不通牛的习惯,牛总是踏不到畔子上,犁出的地歪歪扭扭,被背着手走过来的队长彦英骂了几句。

我心里很窝火,就用手里的牛皮鞭子,狠劲地抽打着那头黄牛。

⑨牛不会出声骂我,牛转过头来看我。

我突然发现,牛的眼窝里是噙满泪水的。

在这以前,我只知道人的眼窝里,常常会流出泪水,压根就没想过,这些从心底里涌出的东西,牛也像人一样拥有着。

⑩我那时忍受着许多委屈。

想到这些,我一摸自己睁着的眼,里面全是泪水。

我想那头牛的泪水,就是我的泪水,我不敢在白天的劳动中流,只能在一个人的夜晚里,这样悄悄地流。

⑪我由自身知道,有泪水的牲口,是有悲伤的牲口。

⑫我从此在劳动的前后或间隙,都要在牲口的眼睛上摸一摸,让它的长流不止的泪水,能浸润一下我的手心。

因为在夜晚,我知道自己无处抓摸的手心里,还有我白天摸到的,牲口的泪水。

⑬我也想这些有泪水的牲口,哪来那么大的力气?⑭我清楚地记得,村里那高大的脬子牛是如何把深陷泥地的装满一车玉米的大车吃力挪动的。

在它的嘴唇前,有一个金黄色的玉米棒子在晃动。

挤在激动的人群中,盯着这头有泪的牲口的眼睛,我想为了生存,一头牛和一个人是一样的,生命中的高贵和屈辱,是同时存在着的。

⑮这头牛后来是怎么死的?死时一村人怎么用土埋葬它的?我不得而知。

我只知道,它面对金黄色的玉米棒子,眼里也是有泪水的。

现在,我最想知道的,就是这些有泪水的牲口,身上怎么有那么大的力量?⑯我想到了它们的胃。

⑰这是属于田园的胃。

这是属于农业的胃。

这是属于乡村的胃。

⑱这样的胃,在一头牲口的身体里,为了聚集劳动所需要的力量,日夜不停地蠕动着。

这样的胃里,装着一座山的颜色,装着一座山的力量。

而你真正看清它,就是一把青草。

这样的胃是疼痛的,因为我看过,村上人从一头牛的胃里,用吸铁石吸出了那么多的铁丝和铁钉。

那时,我觉得自己的胃也很痛,我知道有泪水的牲口,也是为自己的胃,而无言地流着泪的。

⑲我也在诗里写道:“而活在一地的青草里/我在马坊的原野上/看见的牲口,没一匹不拉着木犁或耧耙/深入土地的心脏,把一身骨架/山一样耸立起来。

不要说青草在野/也不要说青草贫贱,在牲口毛色/发亮的身上,我看见乡村/正一寸一寸地生长。

”事实上,我们和一头牲口,和一株庄稼,和一棵草木一样,都在乡村里生长。

⑳只是要记住,我们更和有泪水的牲口一样,也是在自己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在乡村里生长的。

(节选自《第五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多次写到牲口流泪,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一个牲口的痛苦生长,而且更感受到在乡村中成长的人也一样充满艰辛与悲苦。

B.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回忆了马坊中的那些牲口以及与这些牲口有关的经历和故事。

C.文中描写了听鞭法好的人讲述鞭打牲口的情形,在撕心裂肺的疼痛中表达了作者对挥鞭人鞭打牲口这一行为的强烈谴责。

D.本文视角独特,以“流泪的牲口”来观照人在乡村中“成长的艰难”,在字里行间中饱含着真切的生命体悟和沉痛的乡土情怀。

解析:选C。

C项“表达了作者对挥鞭人鞭打牲口这一行为的强烈谴责”错。

6.“牲口”为什么流泪?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答:解析:作者第一次写牲口的泪是在第⑨段,“我”因为受了训斥而鞭打黄牛,“牛转过头来看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