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瘤技术
进细胞融合的功能,因此可以用紫外线灭活的此类病毒 诱导细胞融合。
13
用 灭 活 的 病 毒 诱 导 的 动 物 细 胞 融 合 过 程 示 意 图
14
(2)聚乙二醇融合法
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 ,PEG) 分子可在质膜
之间形成分子桥,使细胞质膜发生粘连促使质膜的融
合。
11
诱导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
生物方法:如仙台病毒 化学方法:如聚乙二醇(PEG) 物理方法:如电融合
12
(1)仙台病毒融合法
常用的能诱导细胞融合的病毒有疱疹病毒、牛痘病毒和
副粘病毒科病毒等。其中属副粘病毒科的仙台病毒应用
最为广泛。
因病毒具有凝集细胞的能力,某些病毒的糖蛋白还有促
其优点是融合成本低,勿需特殊设备;简便、融合效
率较高。因此在1975年获得成功后很快取代仙台病毒 法。
pH6,浓度50%,分子量小于1000的融合效果最好
15
16
(3)电融合法
电融合法是80年代出现的细胞融合技术,将细胞置于电
场中,使它们彼此靠近紧密接触并排列呈串,然后在高 强度、短时程的直流电脉冲的作用下,相互连接的细胞 膜被击穿而导致细胞融合。
脾细胞
不能长期存活
骨髓瘤细胞
筛选出
30
HAT培养基筛选
B淋巴细胞: HGPRT+,TK+
存活但短命
骨髓瘤细胞: HGPRTˉ或TKˉ
杂交瘤细胞: HGPRT+,TK+
死亡
长期存活,
且产抗体,
31
三、单克隆抗体 的制备过程
动物免疫 细胞融合及HAT筛选
抗体的检测
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
基本过程包括细胞融合形成异核体、异核体
通过细胞有丝分裂进行核融合、最终形成单
核的细胞称为杂种细胞或杂交细胞(hybrid
cell) 。
9
细胞融合研究进展
Muller于1838年观察到脊椎动物肿瘤细胞能在体内自发地 融合产生多核的肿瘤细胞。 Virchow于1858年描述了正常组织、发炎组织以及肿瘤组 织中的多核细胞现象。 Luginbuhl于1873年观察到天花病人的血液中也有多核的 血细胞存在。 Lange于1875年第一个观察到脊椎动物(蛙类)的血液细 胞发生融合的过程。
腔巨噬细胞。其中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使用最为 普遍,因其来源及制备较为方便,且有吞噬清 除死亡细胞及其碎片的作用。
饲养细胞的制备:
细胞融合前一天,从同系正常小鼠腹腔取巨噬细 胞,加入培养板,96孔板每孔细胞数为2×104;24孔板, 每孔为1×105个,置37℃培养。
39
4、 50%PEG配制
称20~50g PEG1500~4000粉剂,放于玻璃瓶中,
大培养。
阳性杂交瘤细胞应及时冻存,以防染色体丢失、
变异及污染。
47
9、抗体大量生产
方法主要有两种:
体外使用旋转培养管大量培养杂交瘤细胞,从
上清中获取单克隆抗体。但此方法产量低,一 般培养液含量为10~60μg/ml,如果大量生产, 费用较高。
TK HGPRT IMP
A
TMP
核苷酸
DNA
DNA的生物合成途径与HAT选择培养基
23
凡能在HAT选择培养基中生长的细胞,必须能
利用外源性次黄嘌呤(H)和胸腺嘧啶(T);
HGPRTˉ或TKˉ细胞在HAT培养基上不能存活;
HGPRTˉ与TKˉ细胞融合或与正常细胞融合后的
杂交细胞,可在HAT培养基上存活。
胞,它既保留了肿瘤细胞无限增殖的能力,
又具有参与融合的体细胞的一些特征。
5
杂交瘤技术(也称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
是指建立杂交瘤细胞系的技术,通常指B 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即将骨髓瘤细胞与B淋 巴细胞融合,以建立可以分泌单一性抗体的杂
交瘤细胞系的技术。
6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
测。
44
8、克隆化
由于在一个培养孔内不能保证只存在一种杂交瘤细胞系,
因此必需克隆化。一般需多次克隆化3~5次,才能获得 稳定型基因和稳定分泌特异性抗体的细胞。
要尽早克隆化,以防止单克隆抗体细胞系被竞争淘汰。
分泌抗体的克隆一般生长较慢。
克隆化后的杂交瘤细胞也需定期再克隆,以防突变和染
色体丢失。
拌。
(3)继续搅动1分钟,目的使所有的细胞尽可能地与PEG 接触。
41
(4)慢慢加入预热的无血清1640 1ml ,1min,目的是稀释 PEG;再加入1ml,1min。最后加入7ml ,2-3min内加完,
并持续轻轻搅动,此时细胞对机械损伤非常敏感。
(5)离心1000rpm,室温10 min,去上清。 (6)取预热的15%牛血清1640,先加10ml,对准细胞团加液, 使细胞颗粒均匀分布于悬液中;再加90ml。制成约 2×106/ml细胞悬液。
高压灭菌(121℃~132℃)20min,溶化呈液状,
PEG尚未凝固时,加入RPMI-1640 20~50ml(与PEG
重量相当)立即充分混合。此为50%PEG保存于室温,
呈碱性,不必调节pH。
40
5、细胞融合
(1)SP2/0细胞和免疫脾细胞按1:4的比例放于一个50ml离 心管中,充分混匀,离心后尽量吸尽上清,置于37℃玻 璃杯水浴中。 (2)用1ml吸管将1ml 37 ℃预热的50%PEG溶液,逐滴缓 慢加入混合细胞管中(1min以内加完),边加边轻轻搅
抗性标记、营养缺陷、温度敏感等)。19HAT是最常用的筛选系统
原理
细胞DNA合成有两条途径:
主要合成途径
补救合成途径
20
主要合成途径
即利用糖和氨基酸这些可从培养液中摄取
的简单的含碳、含氮复合物来合成核苷酸,进
而合成DNA。
这一过程需四氢叶酸参与供甲基及甲酰基,
因此该途径可被叶酸拮抗物氨基喋呤阻断。
培养筛选 骨髓瘤细胞系
融合
饲 养 细 胞
35
1、免疫小鼠和脾细胞的制备
免疫动物:6~8周龄BALB/c小鼠 免疫抗原:纯度越高越好,各种病毒、细菌、细胞或可溶性抗原。 一般可溶性抗原用完全佐剂效果较好。甚至PAGE胶条带直接研 磨亦可。
免疫途径:皮下、腹腔或静脉注射 免疫程序:基础免疫2~3次,静脉再加强免疫1次。 加强免疫后3~5天解剖,取脾细胞配制成适量浓度细胞悬液用于 融合。
43
7、抗体的筛查
细胞融合后两周即可筛查抗体。选择检测方法以快速、
简便、特异、敏感和便于一次处理大量样品为原则。
常用的方法有:
ELISA用于可溶性抗原(蛋白质)、细胞和病毒等
McAb的检测。
RIA用于可溶性抗原、细胞McAb的检测。
IFA用于细胞和病毒McAb的检测。
FACS(流式细胞术)用于检查细胞表面抗原的McAb检
髓瘤细胞和脾细胞相继死亡,此时单个或少数
分散的杂交瘤细胞多半不易存活,通常必须加
入其他活细胞使之繁殖,这种被加入的活细胞 称为饲养细胞(Feeder cells)。
机制尚不明了,一般认为:
可能释放非种属特异性的生长刺激因子; 也可能是为了满足新生杂交瘤细胞对细胞密度的依赖性。
38
常用的饲养细胞有胸腺细胞、正常脾细胞和腹
其优点是:
融合率高、重复性强、对细胞伤害小;
可在显微镜下观察融合过程; 诱导过程可控性强。
17
电融合示意图
18
(二)杂种细胞的筛选
人工诱导细胞融合是一个随 机的过程,可能产生多种类型的 细胞,筛选的目的是获得优良的 杂种细胞。 应根据其细胞特性来选择适 当的筛选方法(如酶缺陷、药物
26
(三)杂交瘤技术产生的三个技术基础 1、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的特性
B淋巴细胞(B lymphocytes):
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分泌针对该抗原的特异
性抗体,在体液免疫中具有重要功能。
本身是一种终末分化细胞,通常不再进行细
胞分裂,存活一段时间后便会死亡——短命 细胞。
27
骨髓瘤细胞 (myeloma cells): 恶性增殖的转化细胞,只要营养条件适合可
24
HGPRTˉ细胞的筛选
可人为地筛选或致突变,诱发一些细胞缺乏 HGPRT或缺乏TK,如用毒性药物8-氮鸟嘌呤
(8-azaguanine,8-AG)作用于细胞株,可筛选出
HGPRTˉ细胞株,这是因为HGPRT+细胞利用了8-
AG后,因合成毒性核苷酸而死亡。
25
由此可见,HAT选择培养基及补救合成途 径酶缺乏的突变细胞株的建立,是细胞融合后 选择出杂交细胞株的关键因素。
(7)加入已含有饲养细胞的96孔板或24孔板(每孔加入细胞
数分别为2×105 和1×106 )。
42
6、HAT 和HT选择培养
(1)接种24h后加入HAT选择培养液。 (2)融合后7~10天用HAT培养液半量换液(留一半旧的加
一半新的),以后每2~3天半量换液一次。
(3)两周后换HT培养液(目的是洗出残留于细胞内的氨 基喋呤),以后每3~4天换液一次。 (4)再维持培养两周改用一般培养液。
36
2、骨髓瘤细胞的准备
常用骨髓瘤细胞系有NS1、SP2/0、X63等。 选择要点:稳定易培养、自身不分泌抗体、融
合率高、HGPRT缺陷株(8-氮鸟嘌呤定期筛选 出正常细胞)。
融合条件:对数生长期,良好的细胞形态,活
力细胞达95%。融合前肯定不能少于1周。
37
3、饲养细胞的准备
在细胞融合后选择性培养过程中,由于大量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