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空 间 法
3. 对劫机犯罪的管辖权. 公约规定了下列三类国家对劫机犯罪应采取措 施,实施管辖权: (1)发生了劫机犯罪的航空器的登记国. (2)发生了劫机犯罪的航空器的降落地国. (3)当发生在租来时不带机组人员的航空器内时, 由承租人的主要营业地或永久居所地所在国管辖. 4. 对劫机犯的引渡. 5. 对劫机犯罪的处罚. 6. 缔约国的其他主要义务.
(二)从事外空活动的基本义务和责任 1. 外空活动必须遵守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 外空活动必须遵守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 2. 外空活动必须服务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3. 外空只能用于和平目的. 4. 促进国际合作与谅解之义务. 5. 最大限度的公开化义务. 6. 保护环境的义务. 7. 尊重他国权利和自由的义务. 8. 承担国家责任和负责赔偿的义务.
(三)领空的法律界限 1. 关于领空的垂直范围即领空高度问题,1919 关于领空的垂直范围即领空高度问题,1919 年《巴黎公约》只承认每一国家对其领土上空空 巴黎公约》 域具有完全和排他的主权,并未对其垂直范围或 高度作出规定.1944年 芝加哥公约》 高度作出规定.1944年《芝加哥公约》也未规定 上述问题. 2. 在联合国通过的决议和新制定的有关国际公约 中产生了一个新的法律概念,即外层空间,并规 定任何国家不得对外层空间主张主权.
(二)《海牙公约》 海牙公约》 1. 劫机行为的定义,特点和性质. (1)从该种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来看,主要是指 发生在飞行中的航空器内. (2)从行为后果来看,它既包括既遂行为,也包 括未遂行为. (3)从行为主体来看,它既包括直接从事劫机行 为的人,也包括与之进行同谋或提供协助的同犯. (4)从行为表现方式来看,劫机行为包括目的在 于劫持或控制航空器的各种行为. 2. 公约的适用范围. 该公约不适用于供军事,海关或警察使用的航 空器,即仅适用于民用航空器.
(三)关于国内载运权 缔约各国承诺拒绝其他缔约国的航空器为取酬 或出租而在其领土内装载前往其领土内另一地点 的乘客,邮件和货物. (四)关于航空器遇险援助和调查的规则 1. 缔约各国对在其领土内遇险的外国民用航空器,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采取援助措施. 2. 对失踪的航空器进行搜寻时,各缔约国应进行 合作. 3. 依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建立的程序着手调查失事 情况,并将调查报告及判断结论送航空器登记国.
3. 关于机长的权力. 4. 关于非法劫机. 非法劫机这种行为可以说已包括在《东京公约》 非法劫机这种行为可以说已包括在《东京公约》 所规定的违反刑法的犯罪或其他行为之中.但在 制定《东京公约》 制定《东京公约》时,考虑到劫机对飞行安全的 危害大而且会引起一些特殊问题,所以又专列一 章"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内容. 非法劫持航空器" 5. 关于缔约国的其他权利和义务.
2. 航班飞行. (1)国际航班飞行,非经一缔约国特准或给予其 他许可并遵守此项特准或许可的条件,不得在该 国领土上空飞行或飞入该国领土. (2)《国际航班过境协定》规定:每一缔约国应 国际航班过境协定》 给予其他缔约国的国际航班下列空中自由: ①不降停飞越其领土的权利( ①不降停飞越其领土的权利(飞越领空的自由即第 一项自由) 一项自由). ②作非运输业务性降停的权利( ②作非运输业务性降停的权利(技术性着陆的自由 即第二项自由) 即第二项自由).
返回
第二节 国际航空法
一,空气空间的法律地位 一,空气空间的法律地位 (一)领土上空空域的法律地位 经过理论上的较量和国家实践的选择,在全面 考虑了空气空间的性质和国家对领土上空空域利 益的情况下,国家主权论得到国际法的承认和国 际实践的普遍接受.从法律地位来看,国家领土 上空空域是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受地面国主权 支配.
(五)关于国际空中航行的权利和自由 1. 非航班飞行. (1)非航班飞行的航空器可享有三项权利. ①飞入或飞经他国领土而不降停的权利. ②在它国领土作非运输业务性降停的权利. ③在不影响它国国内载运权并遵守有关国家规章 制度条件下,在它国领土内享有装卸客货邮的权 利. (2)表明非航班飞行的航空器在行使过境权时,一 (2)表明非航班飞行的航空器在行使过境权时,一 般无须事先取得地面国的同意.
(六)保障国际民用航空安全的法律责任――《芝 保障国际民用航空安全的法律责任――《 加哥公约》 加哥公约》 1. 要求航空器国籍国必须承担不使民用航空器用 于与本公约宗旨不相符的任何目的的责任. 2. 为国籍国以外的国家规定了两项要求: (1)在发布关于国家航空器的规章时,对民用航 空器的安全应予以注意. (2)缔约国对飞入其禁区的外国航空器可使其尽 速在指定的航站降落. 3. 缔约各国必须避免对飞行中的民用航空器使用 武器,若要拦截,必须不危及航空器上的生命安 全.
(三)外层空间法的发展 1.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 1957年10月 卫星标志着人类空间活动进入了外层空间. 2. 1961年12月20日,联大通过了一项重要决议 1961年12月20日,联大通过了一项重要决议 (即 1721号决议),提出外空活动三原则: 1721号决议) (1)开发利用外空应为改善人类福利服务. (2)国际法包括《联合国宪章》应适用于外空及 )国际法包括《联合国宪章》 外空天体. (3)外空及其天体不得占有. 3. 1963年12月12日联大又通过了《各国探索和 1963年12月12日联大又通过了《 利用外空活动的法律原则宣言》 利用外空活动的法律原则宣言》. 4. 外空委员会对外空法的编纂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中国与空间法 (一)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航空运输, (一)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航空运输, 并于1920年开辟第一条民用航空线. 并于1920年开辟第一条民用航空线. (二)1970年 (二)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 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 人造地球卫星. (三)21世纪后,中国"神舟" (三)21世纪后,中国"神舟"系列载人宇宙飞 船的发射成功及以探月为目标的"嫦娥工程" 船的发射成功及以探月为目标的"嫦娥工程"启 动. (四)为保障国家利益,维护航空航天活动正常 的国际法律秩序,中国参与了诸多的国际合作.
2. 关于管辖权. (1)航空器登记国有权对在航空器内的犯罪和其 他行为行使管辖权. (2)公约不排斥各缔约国根据本国法律行使的任 何刑事管辖权. (3)非登记国不得对航空器内的犯罪行为行使管 辖权,但下列情况例外: ①犯罪在该国领土上产生后果. ②犯罪人或受害人是该国的公民或常住居民. ③犯罪影响该国的安全. ④犯罪违反该国现行航空器飞行或地面转移的操 作规定. ⑤为了履行按多边国际协定所承担的义务.
三,惩治危害民航安全行为的国际法规则 (一)《东京公约》 东京公约》 1. 关于公约的适用范围. (1)适用的行为范围.该公约对其所适用的或要 惩治的行为并未作出一项统一的规范性定义. (2)适用的空间范围.该公约仅适用于在任何缔 约国登记的航空器内的人在机上的犯罪或其他行 为. (3)适用的时间范围."飞行中"是指航空器从 )适用的时间范围."飞行中" 其为了起飞而开动马力时起到着陆滑跑完毕止.
三,外空活动的国际法制度 (一)从事外空活动的自由和权利 1.进入外空的自由. 1.进入外空的自由. 2. 外空探测自由. 3. 外空科学调查自由. 4. 外空的利用自由. (1)尊重国家主权与自由传播信息的问题. (2)事先同意问题. 5. 外空的开发自由. 6. 管辖和控制权. 7. 其他自由和权利.
二,国际航空的法律规则 (一)关于航空器的国籍 1. 凡从事国际飞行的航空器都应具备国籍标志. 2. 关于航空器取得国籍的方式,公约采用了登记 原则. (二)关于航空器的分类 1. 国家航空器和民用航空器. 2. 这种分类的意义在于: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航 空器未经特别协定或其他方式的许可不得飞越另 一缔约国领空或在其领土降落.
(三)《蒙特利尔公约》 蒙特利尔公约》 《蒙特利尔公约》规定,任何人如果非法地故 蒙特利尔公约》 意从事下述行为或企图从事下述行为或为已经或 企图从事下述行为的人提供协助,便构成犯罪, 并适用本公约的有关规定: 1. 对飞行中的航空器内的人实施了危害该航空器 安全的暴力行为. 2. 破坏使用中的航空器使其不能飞行或危及其飞 行安全,或用任何方法在使用中的航空器内放置 一种将会破坏该航空器安全飞行的装置或物质. 3. 破坏航行设备或妨碍其工作,或传送他明知是 虚假的情报以至危害飞行中的航空器的安全.
(3)《国际航空运输协定》规定了五项自由: 国际航空运输协定》 ①不降停而飞越其他缔约国领土的权利( ①不降停而飞越其他缔约国领土的权利(飞越领空 自由) 自由). ②非运输业务性降停的权利(技术性着陆自由) ②非运输业务性降停的权利(技术性着陆自由). ③卸下来自航空器所属国领土客,货,邮的权利 (经营航空器所属国向降落国的运输自由). 经营航空器所属国向降落国的运输自由) ④装载前往航空器所属国领土客,货,邮的权利 (经营降落国向航空器所属国的运输自由). 经营降落国向航空器所属国的运输自由) ⑤装卸前往与来自任何其他缔约国领土客,货, 邮的权利(经营降落国与第三国间的运输自由) 邮的权利(经营降落国与第三国间的运输自由).
第六章 空 间 法
第一节 空间法概述 第二节 国际航空法 第三节 外层空间法
第一节 空间法概述
一,空间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概念 (一)人类生存和活动的空间可分为两大部分: 1. 包括地球的陆地和各种水域在内的地球空间. 2. 除地球空间以外的空中空间. (二)广义的国际空间法是规定空中空间各区域 的法律地位,调整国际法主体(主要是国家) 的法律地位,调整国际法主体(主要是国家)在空 间活动中的相互关系并由具有国际法效力的各种 原则和规则组成的法律规范体系.
二,空间法的内容及其发展 (一)空间法的内容构成 (二)国际航空法的发展 1. 国际航空法是从18世纪末期伴随着人类航空活 国际航空法是从18世纪末期伴随着人类航空活 动的出现逐渐萌芽和发展起来的新的国际法制度. 2. 1919年10月5日签订《关于航空管理的巴黎 1919年10月 日签订《 公约》 公约》. 3. 1929年在波兰华沙签订的《统一国际航空运 1929年在波兰华沙签订的《 输某些规则的公约》 输某些规则的公约》. 4. 1944年《国际民用航空公约》,《国际航班 1944年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 过境协定》 过境协定》和《国际航空运输协定》等重要法律 国际航空运输协定》 文件. 5.《东京公约》,《海牙公约》和《蒙特利尔公 5.《东京公约》 海牙公约》 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