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布局调整思路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布局调整思路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布局调整思路(一)2003-11-26 12:55:25 来源:国家统计局福建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九个设区市的发展按三个层面同时推进。

”这是新一届省委在总结我省区域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顺应新世纪初的发展要求,确定的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本文分析这一新的战略思路对我省区域经济布局的影响,比较三个层面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提出推进三个层面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若干思路。

一、三个层面发展战略对我省区域经济布局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特点和任务,福建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先后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

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大念山海经、建设八大基地”战略;90年代初期提出“沿海、山区一盘棋”和“南北拓展,中部开花,连片开发,山海协作,共同发展”战略;1995年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以厦门经济特区为龙头,加快闽东南开放与开发,内地山区迅速崛起,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积极参与全国分工,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战略布局。

这些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对于推进我省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全省经济综合实力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进入了新世纪,面对入世后的新形势,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的战略构想,对省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九个设区市的发展按三个层面同时推进。

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四市发展相对较快,要向更高水平迈进,尤其要进一步发挥厦门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和福州省会城市的带动功能。

莆田、宁德两市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扩大开放,壮大经济实力,努力与福厦漳泉联成一线,形成沿海连片繁荣。

南平、三明、龙岩三市要加快开放、开发步伐,对接沿海,辐射边界,拓展我省腹地。

”三个层面区域发展思路既对过去地区经济发展思路的总结,又结合新的形势进行了必要的创新,是新世纪初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将对全省区域经济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针对不同发展水平,实行分类指导。

由于区位条件、政策因素、经济基础等多种原因,山区与沿海之间、沿海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新一届省委正视这一问题,从实际出发,根据全省经济发展趋势和生产力布局特点,针对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状况,对区域经济发展重新进行调整和功能定位。

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四市要向更高水平迈进,强调带动功能和示范作用;莆田、宁德两市目前虽不十分发达,但港口经济潜力大,接受温州、福州和厦门、泉州两头的辐射能力强,要根据这种潜在优势,发展壮大经济实力,实现连片繁荣;南平、三明、龙岩三市要对接沿海,辐射边界,强调拓展腹地。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绝对的,而平衡则是相对的,关键是既要看到差异性,也要看到互补性。

三个层面发展战略既体现了全省客观形成的三个层次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格局,又赋予了各个层次新的内涵和要求,并强调通过三个层面的联动发展,促进全省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二)明确山海划分,突出沿海连片繁荣。

在地区发展问题上,过去通常把靠海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五市称为沿海,把不靠海的南平、三明、龙岩三市和虽靠海但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宁德市统称为山区。

在过去20多年的沿海大开放浪潮中,地处沿海、山海资源兼备的闽东错失了发展的好机遇,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其它沿海地区,被称之为“沿海经济发展的断裂带”。

从地理区位看,宁德市处于我国东南沿海的中间地带,既是我省贯通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通道,也是福建拓展海外发展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福建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次省委把宁德市的发展纳入闽东南沿海一线,突出其在构筑三条战略通道和推进三个层面共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福宁高速公路、温福铁路建设及宁德港口资源开发,必将有力地促进宁德发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推动闽东经济发展,挖掘我省对外拓展潜力,真正使我省沿海发展由北向南连成一线,实现沿海连片繁荣,拓宽我省发展空间。

(三)强调同时推进,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为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尽快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综合实力,福建与全国一样,在地区经济发展上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优先加快发展。

沿海大部分地区充分利用其具有的区位优势和对外开放的政策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快于其它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进入了新世纪,我们已经开始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如果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拉大,就可能影响全省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进而影响我省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综合竞争力;如果山区经济社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沿海地区就会失去一个直接的腹地和市场,既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也有可能失去新一轮发展机遇。

新一届省委审时度势,强调“三个层面同时推进”,在继续提高沿海地区发展水平,实现连片繁荣的同时,把加快山区开放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三个层面的联动发展,逐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扩大经济总量,增强全省经济综合竞争力。

总之,三个层面的相对分工、联动发展,着力于密切区域经济协作和优化生产力布局,其目标是整体推动,把福建的发展置身于全国经济的大格局下,充分发挥福建的综合优势,以更好地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建设社会主义大市场的新形势。

二、三个层面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该地区区位条件、自然资源、发展基础、政策体制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福建山多海阔,区域资源各具特色,区位条件差异十分明显。

这种差异既是各个区域层面参与产业分工的基础,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一)人口和自然资源。

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四市(以下简称第一层面)人多地少,海洋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相对贫乏。

该层面共辖42个县(市、区),土地面积3.8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0.8%;2000年末人口总数1825.74万人,占全省的55.2%;每平方公里土地占有人口479人,人口密度极强。

海洋区位优势突出。

共有滩涂面积2032.4平方公里,占全省的75.3 %;海岸线长度2102公里,占全省的63.2%;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罗源湾、厦门港、东山湾等3个,占全省的一半。

耕地面积47.13万公顷,占全省的39.7%,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39亩,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2.2%,土壤较肥沃,耕作条件较好,是全省创汇农业的主要基地。

矿产资源主要以花岗岩、砂、高岭土、叶腊石等非金属矿为主,金属矿较少。

莆田、宁德两市(以下简称第二层面)也属人多地少,沿海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相对贫乏。

该层面共辖13个县(市、区),土地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3.9%;2000年末人口总数622.54万人,占全省的18.8%,每平方公里土地占有人口362人,人口密度强。

该层面同样地处沿海地区,港口发展潜力很大。

滩涂面积668.6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4.7%;海岸线长度1222公里,占全省的36.8%;海洋水生资源丰富,有利于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沙埕港、三都澳、湄洲湾是全省6个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中的3个,开发潜力巨大。

耕地面积20.31万公顷,占全省的17.1%,人均耕地面积0.49亩,为全省平均水平的90.7%。

花岗岩、高岭土等非金属矿产资源比较丰富。

南平、三明、龙岩三市(以下简称第三层面)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较为丰富,但区位条件相对较差。

该层面共辖2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6.8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55.3%;2000年末人口总数856.69万人,占全省的25.9%,每平方公里土地占有人口125人,大大低于第一、第二层面。

共有耕地面积51.27万公顷,占全省的43.2%,人均耕地面积0.90亩,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67倍,是福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森林资源丰富,林产富饶,其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占全省的3/4以上,是我省主要林产基地,也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

矿产资源以无烟煤、石灰石和金属矿为主,煤炭、铁矿、锰矿、钨矿等资源均占全省的80%以上。

水力资源也十分丰富,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占全省的65%以上。

(二)基础设施条件。

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四市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体系,全省重要枢纽港口、大型航空港、已建成的高速公路基本集中在该区域。

2000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9795公里,占全省的39.1%,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51.95公里;民航比较发达,拥有福州、厦门两个枢纽机场和晋江支线机场;港口条件优越,占有全省沿海40个万吨级以上泊位中的38个;通信先进,2000年末电话机总数416.55万部,占全省的65.2%;能源以火电为主,2000年发电量214亿千瓦小时,占全省的59.3 %。

莆田、宁德两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但随着沿海大通道建设和港口的加快开发,交通条件将明显改善。

2000年末,该层面公路通车里程5778公里,占全省的11.4%,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33.59公里;拥有万吨级以上港口泊位2个;铁路、民航基本上还是空白;2000年末电话机总数106.82万部,占全省的16.7%;2000年发电量23.8亿千瓦小时,占全省的6.6%。

南平、三明、龙岩三市基础设施条件比较落后。

2000年末,公路通车里程25089公里,占全省的49.5%,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36.73公里,公路等级较低;铁路运输条件相对较好,鹰厦、外福、横南、梅坎铁路是山区对外的重要通道;民航相对落后,仅有武夷山一个支线机场;2000年末电话机总数115.91万部,占全省的18.1%;2000年发电量123.2亿千瓦小时,占全省34.1%。

(三)教育科技发展状况。

从中高等教育看,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办学条件较好,是我省中、高等教育集中布局地区,对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作用较强,而其它层面相对比较薄弱,中、高等教育发展差距较大。

至2000年底,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四市共有普通高校22所,占全省的79%,每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62.8人,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58倍;中等专业学校82所,占全省的70%,每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48.8人,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25倍。

莆田、宁德两市仅有普通高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11所,分别占全省的7%和9%;每万人口普通高校在校生和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分别为9.2人和14.3人,分别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3.2%和36.6 %。

南平、三明、龙岩三市仅有普通高校4所、中等专业学校25所,分别占全省的14%和21%;每万人口普通高校在校生和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分别为12.8人和36.3人,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2.2%和93%。

从科技发展看,全省科技实力主要集中在福州、厦门等沿海发达地区。

据福建省R&D资源清查资料,2000年,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四市科技活动人员、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分别占全省的74.6%、81.1%和85.3%;而莆田、宁德两市分别占全省的5.6%、4.1%和3.6%;南平、三明、龙岩三市分别占全省的19.8%、14.8和1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