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省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与优化调控

福建省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与优化调控

-4-

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沿海的泉州市以及内陆的龙岩、三明和南平三市。泉州市近年来由于开发 建设项目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污染负荷指数也较高,使其生态环境质量综 合评价指标 EQI 值为全省最差。开发建设项目以工矿为主,大部分处于在建状态,72.28% 处于未治理状态。各类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状况详见表 6。
53.05
87.71 79.62
100
100
69.65
35.67 85.99
100
76.54
78.64
9.69 74.92
排名
3 8 5 7 9 6 2 1 4
等级
优 良 良 良 良 良 优 优 良
地名
福州市 厦门市 莆田市 三明市 泉州市 漳州市 南平市 龙岩市 宁德市
图 1 福建省 2000 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
-2-

地名
福州市 厦门市 莆田市 三明市 泉州市 漳州市 南平市 龙岩市 宁德市
生物丰度 指数 77.62 72.21 72.82 76.28 68.72 69.08 92.45 100 74.60
表 3 2000 年福建省 9 个设区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 水网密 植被覆盖指数 土地退 污染负 EQI
2.1 水土流失严重
近年来福建省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使得生物丰度指数与植被覆盖指数 9 个设区市均略有下 降,其主要原因是山地开发和各类开发建设项目。山地开发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 茶果园,占水土流失的 85.10%,其中又以茶园相对严重(流失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 46.62 %),果园次之(占 31.82%)。2004 年福建省水土流失面积见表 5,全省开发建设项目造成 的水土流失点多面广,类型复杂,共有 4481 处,流失面积达 166.71 km2。开发建设项目水
图 2 福建省 2004 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
2. 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原因分析
表 3、表 4 的评价结果显示,全省 9 个设区市,2000 年与 2004 年生态环境质量全部达 到优和良,且大多数区域总体生态环境质量略有上升。闽南沿海生态环境质量比闽北稍差, 闽东沿海生态环境质量比闽西稍差,九龙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比闽江流域稍差。其中生态环 境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的有南平市、宁德市、漳州市、泉州市,而福州市、龙岩市、厦门市、 三明市、莆田市则呈现小幅下降趋势。从表中数据分析,结合近年来福建省环境状况,其原 因主要有以下:
1.4 评价数据来源
本次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所用的土地利用/覆盖遥感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室 提供的 2000 年 Landsat TM 影像、2004 年 CBERS—2 遥感影像、基础地理数据为 1:25 万 的电子地图。统计数据分别来源于福建省环境统计年报、福建省水利厅水资源公报、水土保 持监测公报等。另评价所用数据的单位为:各类土地利用面积、土壤侵蚀面积及区域面积 (km2);水资源量(百万立方米);SO2、COD、固体废弃物(吨);年降水量(mm);河流 长度(km)。
1401.92
989.95
367.53
极强度 14.91 6.70 0.95 9.87 32.43
剧烈 1.17 0.40 0.08 0.40 2.05
面积 个数
表 6 全省不同类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情况
城建
工矿
交通
流失面积(km2)
33.43
96.19
16.29
占流失面积比例(%)
20.05
57.7
福建省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处 N 23°3O´ -N 28°22´, E115°50´一 E 120°44´,地理 单元对外相对独立,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背山面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多地少,山地 丘陵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85%以上.气候条件优越,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 充沛,是典型的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由于地貌类型复杂,多种多样的地方性 气候,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因而生物种类繁多,是我国 11 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 性保护关键地区之一[1]。近年来,随着福建省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及生活方式 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由此产生了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对福建省未来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造成了危机。
排 等级

3

8

5

7

9

6

1

2

4

-3-

(2)2004 年福建省 9 个设区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2004 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见表 4。2004 年全省 9 个设区市,生态环境质量仍全部为优和良,其中达到优级的设区市增加为 4 个,分别为龙岩市、南平市、福州市和宁德市。生态环境质量为优级的区域面积占全省总 面积的 57.41%,其余 42.59%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良。2004 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见 图 2。
生物丰度 指数
77.12 71.56 72.50 75.88 68.32 68.72 92.02 100 74.28
表 4 2004 年福建省 9 个设区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
水网密度 指数
植被覆盖指数
土地退化 指数
污染负 荷指数
100
78.33
61.94
37.52
100
68.49
55.99
100
100
74.77
62.62
31.93
100
77.07
64.38
100
100
70.56
100
52.41
100பைடு நூலகம்
70.02
70.46
19.99
100
92.68
53.04
29.53
100
100
69.63
100
100
76.29
78.62
2.81
EQI
75.77 66.76 74.12 68.52 64.37 72.05 85.23 79.56 75.47
1.1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Ⅰ生物丰度指数:是指通过单位面积上不同生态系统在生物物种数量上的差异,间接地 反映被评价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丰贫程度。
Ⅱ植被覆盖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林地、草地、农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五种类型 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植被覆盖程度。
Ⅲ水网密度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河流总长度、水域面积和水资源量占被评价区域面 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水的丰度程度。
9.77
个数(个)
312
3296
245
占总个数比例(%)
6.96
73.56
5.47
其它 20.80 12.48 628 14.01
合计 166.71
100 4481 100
2.2 生物多样性及外来物种入
福建省生态系统复杂,生物种类繁多,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拥有多 种类型的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程度仅次于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居全国第 3 位。但是,近几年来外来物种入侵呈上升态势,水葫芦、互花米草疯长蔓延,对 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本地原有的不少作物和畜禽种类资源逐渐消失。
1.3 生态环境质量分级
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值,将生态环境质量分为五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具 体分级情况见表 2
级别 指数 状态

EQI≥75 植被覆盖度高, 生物多样性丰 富,生态系统稳 定,最适合人类 生存。
表 2 生态环境质量分级表

一般
55≤EQI<75
35≤EQI<55
植 被 覆 盖度 较 植被覆盖度中等,生
高,生物多样性 物多样性一般水平, 较丰富,基本适 较适合人类生存,但
合人类生存。
有不适人类生存的制 约性因子出现。
较差 20≤EQI<35 植被覆盖较差, 严重干旱少雨, 物种较少,存在 着明显限制人类 生存的因素。
差 EQI<20 条件较恶劣,多 属戈壁、沙漠、 盐碱地、秃山或 高寒山区。人类 生存环境恶劣。

福建省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与优化调控
段勇 1,刘玉成 2
1.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2.湖南省洞口第四中学,湖南邵阳(422300)
E-mail:duanyong5305466@
摘 要:在分析福建省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的基础上,对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 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生态环境总体质量较好,闽北优于闽南,闽西内陆优于沿海。其中, 泉州、厦门、漳州、三明、莆田五市生态环境质量稍差。按照生态可持持续发展的要求,从 区域差异性出发,提出了福建省生态环境系统优化布局及战略重点,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变化,优化调控,重点定位
1. 福建省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福建省划分为 8 个省辖市,1 个行政公署,46 个县,15 个县级市,23 个市辖区,2004 年底全省人口 3511 万人。据 2004 年遥感调查结果显示,福建省有耕地 163.53 万 hm2、林地 777.91 hm2、草地 196.65 hm2、水域湿地 28.39 hm2、城镇用地 57.44 hm2 及未利用地 0.74 万 hm2。2000 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分析,福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EQI 为 86.99,位于海南、浙江 之后,居全国第三位。随着福建省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取 2000 年数据和 2004 年数据进行跟踪对比,以期在数据对比中寻找变化趋势。按照中国环境监测 总站提出的代表性、全面性、综合性、简明性、方便性和适用性等原则选取生物丰度、植被 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污染负荷五个评价指标,各指标分别赋予不同权重,最后计算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确定从优到差五个不同级别的生态环境质量[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