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副语言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

副语言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

副语言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
人类交往是一种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是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的。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言语符号是信息交流的载体,而且神态和动作——副语言行为也是信息交流的载体。

教学中的副语言行为是以口头语言为基础,配合口头语言活动进行的,它没有形成独立的语言系统,不能称为是一种语言,但是却具有重要的作用。

副语言行为就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语言的方式与手段来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达到沟通目的。

而教师副语言行为因素往往更能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并且深深地影响到学生对其喜好的程度。

副语言信息包括穿衣、举止、长相、面部表情、声调等因素。

把握和运用副语言行为,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塑造鲜明、生动、感人的教师形象,具有感召魅力的教师形象在教育实践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让教学能回归自然、充满灵气,闪耀智慧的火花。

副语言行为不是从语言行为中派生出来的,它独立于语言系统之外。

一套连续的副语言动作可以产生意义,作用于交际的另一方。

其次,副语言行为要在特定语境下才能产生特定意义,因为同一个行为在不同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语义。

比如拍肩,在激励对方的情境下,动作会坚定有力,而在表达无能为力的状况下,动作发出者用力较轻,并伴有短暂的迟疑。

再次,副语言行为具有群内因袭性并具有特定群体的文化特征。

历史的变迁、国家所在维度的高低等诸多因素会影响非语言行为的使用。

交际者所属的群体不同,使用手势语、体距语或目光语的方式也不一样。

同一个群体使用基本相同的非语言行为系统。

最后,副语言行为虽然可以独立于语言系统之外产生意义,但在交际中通常很少孤立存在,它和语言行为联系是紧密的、交互的或同时发生的。

在语言行为和副语言行为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倾向于相信后者。

教师的副语言行为,包括课堂上的抬眼、扬眉、举手、投足、点头、微笑等。

常用的副语言形式主要有表情、眼神、手势、姿势、仪表等。

面部表情最能表达人的感情。

一个人的快乐、悲哀、厌恶、愤怒、惊奇、兴趣、羞涩、蔑视、内疚等都能在面部表现出来。

达尔文曾指出,面部表情是生活的需要,昂起眉头是加强视力的最快办法;在恐惧时,眼睛和嘴巴张大,这是准备要对付可怕的事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面部表情与生理反应呈一种负相关的关系,面部表情对情感不仅有调节作用,而且起着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

课堂上,学生特别注意教师的面部表情,教师若带着萎靡的面孔上课,其情感极易迁移到学生意识中,学生情绪会随之低落,感到压抑、沉闷、走神,“老师今天怎么了?碰到什么麻烦事了”这自然会影响课堂教学。

因此,教师授课时应像演员登上舞台一样,全身心投入,极力抑制个人烦恼等内心情感体验,防止流露,而代之以积极乐观的仪态。

使自己的面部表情表现出:平静而有活力,严肃而又和蔼,开朗而不放纵,自信而无骄气。

使学生感到亲切真诚,充满热爱与信赖。

眼神是副语言沟通的重要渠道。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透过学生的眼睛,教师可以洞察其内心世界,了解其对所讲授知识的理解程度。

教师讲课时应注意观察学生听讲的目光、神态,而不能一味地看天花板或窗外,目无学生地高谈阔论。

应有意识地运用目光对学生进行心理控制诱导,以达到强化语言教学效果的作用。

眼睛接触,最能传达感情。

虽然眼球本身不能表示什么,但目光的长短,眼睑的开合,寓意着某种情感期待。

目不转睛表示着专注;眉开眼笑表明认同赞赏;不屑一顾则是表明蔑视或期希中止。

教师应随时对学生投以关注的目
光,显示友爱与关心。

对心不在焉的同学给以注视的眼神,使其精力集中;指导学生讨论时,关注同学的发言,使其感受老师的重视。

教师恰如其分地运用眼神会有效地“动之以情”,让学生在温馨的气氛中学习。

适时而恰当地利用手的形状和活动的不同变换,形象地传递信息。

例如:“V”形手势表示成功;竖起大姆指表示赞扬;拇指与食指相交成“O”形,其他三指自然伸张,表示“OK”;食指伸出放于嘴前,表示“安静”;手指顶于另一手掌心,表示“暂停”等等。

上课时,如对学生的表现赞赏,可竖起大拇指;问题解决了,可用“V”形;尤其是学生大声讨论、朗读、对话时,若让停止,用语言需连喊几遍;而用手势示意则需喊一声“Stop(停止)”即可。

恰如其分地运用手势,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昂,精神集中,教学效果也相应得到提高。

姿势是别人能看见或听见,而且带有某种信息的动作。

在人类交往过程中,人类用以沟通感情的姿势逐步“规范化”了。

挥手的速度、鼓掌的节奏、点头的方式、握手的力量、摆手的频率日益“趋同合范”,它更好地辅助了语言交流互动。

姿势可以表示不同强度的不同感情,教师在课堂上的姿势是学生注意的中心。

一个注重教学姿态的教师应能恰当地配合有声语言,张弛得体,疾徐有致,动作幅度适中,简练而又富有表现力。

如讲课时身体的前倾常能表现出教师的热情与兴趣,尤其是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微微前倾的姿态既能表示出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关注,又能激发其他学生对该问题的热情。

仪表也是副语言行为的一个方面,教师发式、着装、言、行、举、止,都对学生产生着影响。

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仪表上要做到:活泼而不失端庄;华丽而不致庸俗;入时而不过于新潮;严肃而不过于拘谨;随和而不过于邋遢。

惟其如此,才能为人师表,使教师的形象和学生心目中的师长模式“一体化”,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和期待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教育效果。

有人说“教师上课好比演员演戏”,我十分赞同。

因为演戏不仅要唱,而且还要配以丰富的动作和表情才能吸引观众。

教师上课不仅要运用语言行为而且要运用副语言行为,力求声情并茂,才能吸引学生,达到良好的效果。

副语言行为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出激励、传情、反馈信息的作用。

1.副语言行为具有激励作用
教师恰当的副语言行为是学生上好一堂课的良好开端,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堂课开始,学生全神贯注,视线集中在老师身上,如果教师走进课堂时精神振奋,且面带笑容,和蔼可亲,就会使学生心情舒畅,思想集中,情绪热烈,思维灵活,课堂气氛活跃。

这样的课堂给学生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2.副语言行为具有传情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面部表情、手势、眼神、身体动作可以表达喜怒哀乐的情绪,有利于架起师生间情感的桥梁。

学生发言或回答问题,教师面带微笑,轻轻点头,这表示肯定答案正确;教师面带微笑,轻轻摇头,这表示答案不对。

这一点头一摇头,看似平常,可感情真挚、细腻,学生易于接受。

课堂上,有学生做小动作,不注意听讲,教师可突然停止讲课,注视那个学生,或边讲课边走到他身边,轻轻抚摸该学生的头,这样不仅可以制止该学生不守纪律的行为,而且会使该生在教师的目光或抚摸下领略老师的温情和威严,不至于影响其他学生听课,破坏整个课堂气氛。

3.副语言行为有反馈信息的作用
反馈是调节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机制。

一个教师教学时单凭信息输出是不够的,还必须从学生身上反馈种种信息,对教学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

课堂上,教
师可根据学生的体态、动作、面部表情等副语言行为,了解学生心理,检查教学效果。

学生皱眉不悦,表示还有内容没有听懂,还有疑难问题;学生神采飞扬或点头微笑,说明已掌握了授课内容。

副语言行为的作用当然不止这些,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应该重视对副语言行为的研究,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