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三步曲
——浅谈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济三煤矿教培中心姜秋鸿
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是影响学员学习的重要因素,在引导学员学习,启发学员思维,实现教学目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锤炼我们的课堂教学语言,使其具有艺术性。
通过一定的语言艺术,把枯燥无味的课堂变成学员爱学乐学的知识天堂。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导入课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学也是这样,一堂课的开头十分重要,设计并组织好新课的导入,可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它能为整个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它的重要作用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为讲好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前提。
在导入新课时,要想使第一锤就敲在学员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想的浪花,像磁石一样把学员牢牢吸引住,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合适的导入语言。
导入的方式很多,不同的导入对语言的要求也是截然不同的。
用创设情境、引入材料导入新课时,教师的语言应富有感染力。
无论是用富有激情的诗歌,还是叙述精彩的故事情节,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都应该是十分鲜明的。
既要清晰流畅、条理清楚,又要娓娓动听、形象感人,每一句话都要充满着感情和力量。
比如用故事导入时,一定要用引人入胜的语言把它讲出来而不是说出来,该停顿的停顿,该夸张的夸张,切忌平铺直叙、泛泛而谈,只有语言精彩、充满感情才能拨动学员的心弦,使其产生共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用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导入新课时,教师的语言就没必要带着感情色彩了,应该是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
无论对实物的演示说明,还是对操作过程的指导,教师都应选择最恰当的语句,准确、简洁地表达出教学内容。
达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所说的一切都是需要说的”境
界。
比如演示说明,关键是让学员看你怎么演示,所以你的操作是重点,语言只是为了吸引学员的注意、启发思维,调动起其学习积极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用联系旧知识导入新课时,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明白,准确严密,逻辑性强。
只有用准确严密的语言提出问题、进行讲解,才能使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推想,从而温故知新,使学员正确掌握新课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在讲“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赋予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时,我先问他们法律为何要赋予从业人员权利,和上一节讲的“要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方针必须确保工人的安全生产权利”联系起来,自然地引导他们回到对上节棵内容的回忆,复习完上节课内容后,我又问法律到底赋予我们哪些权利,从而引入对新知识的讲解,简单的两句话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衔接。
用设臵悬念的方法导入新课时,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含蓄而耐人寻味的。
这样的语言会使学员感到新奇,容易引起联想,活跃他们的思维,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在讲到“会用人是成功管理的关键因素”时,我用买鸟的故事做类比,先说明两只华美的鹦鹉因为说的语言门类多少不同标价高低不同,又说一只丑陋的老鹦鹉面前的牌子上只有一句“此鹦鹉价值800元”,其实就是设臵了一个悬念,大家马上会想:它会说几门语言呢?我告诉大家:其实它一句话不会说。
不会说话的丑陋老鹦鹉怎么这么值钱呢?耐人寻味。
我又告诉他们:因为那两只会说话的鹦鹉乖乖的叫老鹦鹉老板。
含蓄在一个“乖”字,为下面的导入埋下伏笔,结论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
2.课堂讲授
课堂教学的成败主要取决于讲授的优劣,而讲授的优劣又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
因而讲授的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
但也有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只要知识渊博就可以了,奢谈什么语言艺术。
其实不然。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课堂教学的失败,并不都是教师知识贫乏或资历短浅造成的,大多是因为在讲授时缺乏应有的语言艺术。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的知识水平相仿,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也差不多,但由于教
师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和水平不同,教学效果却有很大差异。
讲究教学语言艺术的教师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员积极思考,而语言表达能力不尽人意,说话含混不清的教师会把课堂变成令人昏昏欲睡的温床,两者的差异直接影响学员的听课效果。
这就是语言有无艺术性的差别。
笔者认为,讲授阶段的教学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逻辑性、透辟性和启发性上。
逻辑性主要指准确地使用概念,恰当地进行判断,严密地进行推理,符合教学内容的内在组织性(即顺序、层次、系统)和学生的思维规律。
教师语气的舒缓或急促,语调的轻重缓急,受制于学员自身的理解水平,所以在讲授时一定要从学员的实际出发,在对学员已掌握的知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
深奥晦涩的讲授,会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难以接受;而空洞肤浅的泛泛而谈又叫人难以忍受。
教师只有使自己的语言和思维的顺序与学员的水平相适应,才能讲的深入浅出,深浅适度,否则,势必造成对牛弹琴的结局。
讲授的内容受制于教材本身的逻辑性,教师要仔细去分析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和系统性,把学员具体的已知内容纳入教材的未知体系中去,使已知与未知有机地联系起来,在讲授时注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给学员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加强其对教材的理解。
透辟性主要指阐发的透彻、尖锐、深刻,引导的玲珑剔透、清澈见底。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对全课以至整个章节的教材都要有准确的分析,分清教材的主次,把握住重点和难点,把时间用在解决关键问题上,唯有如此才能做到一通百通,居高临下,挥洒自如地进行讲授。
眉毛胡子一把抓会让老师力不从心,会让学员越听越糊涂,所以,好的教师在讲授中只突出几个论点,并围绕这些论点把它说清楚、讲明白。
启发性主要指充分激发学员学习的内部诱因,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古人云:“话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
”教学语言要富有启发性,给学员留有思考的余地,使其处于“现有水平”和“未来水平”之间。
具有这种特性的语言,一般用在课程的起、承、转、合处,或者使用在激疑、析疑、鼓励学生质疑和释疑处。
就技巧手段而言,应多使用设问、反问、层递等修辞手法,致力于点拨、点染、引导、引发。
实际上,教师引
而不发,留下悬念,会变得更加引人入胜,但切忌故意制造阻碍,搞得迂回曲折,高深莫测。
启发性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应贯穿于讲授的始终。
3.归纳、总结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要求开头引人入胜,而且要求结尾余味无穷,给学员留下难忘的回忆,激起对下一次学习的强烈渴望。
归纳、总结是在两种情况下进行的。
一种是在某个概念、原理等讲解之后,通过归纳、总结使学员得到一个清晰的结论。
另一种则是在全课结束时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全课的脉络、主要内容和概念。
无论哪一种情况下的归纳、总结,教师的语言都应力求体现凝炼性、平实性和延伸性。
凝炼性主要指语言简练、要言不繁即言简意赅。
此时的讲授应点到为止,用压缩的语句和结晶性的表述引导学员对刚刚学过的新内容在根本点进行回味、咀嚼,而不是重复讲解。
平实性主要指语言的质朴、严谨、实在,以一切促使学员提纲挚领地领会问题的主旨为中心。
此时,大可不必渲染和烘托,否则会给人矫揉造作的感觉。
延伸性主要指顺延、伸展、向新的深度和广度推进。
此时,应当运用具有延伸性内涵的语言,刺激学员从自己的精神领域中寻找并扩散与课堂上所学内容相通的接触点,以这些内容为依据,展开思维的翅膀,向更广阔的世界伸展。
成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导入、讲授、归纳总结,每一步都要体现出其艺术性,而这种艺术需要教学语言来展示。
教师的语言水平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通过教学实践不断锤炼而提高。
教师在精心钻研教材和研究学员的基础上,平时必须注意加强语言修养,使自己的语言水平不断提高并具有艺术性,用语言艺术把枯燥无味的课堂变成妙趣横生的知识天堂。
课堂教学三步曲
——浅谈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姜秋鸿
兖矿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济三煤矿教培中心二00八年十一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