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试题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答案

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师范教育系12三年中文、09五年初等专业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古代汉语》试题(A卷答案)(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每小题1.5分,共18分)1、《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守,发阴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洞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其中“丹甲青文”的意思是指:( B )A、红色的甲骨文青色的铭文B、神龟长着红色的龟甲上面刻着青色的纹理C、朱红色的甲骨文青色的书本D、红色龟甲的神龟上面背负着青色的书稿文字2、最早的成熟的汉字是( A )。

造字法上的“六书”采用的是( A )细目、( A )次第,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尔后历代学者承传,相沿至今。

且据此形成了一部中国最早的字典( A )A、甲骨文许慎班固《说文解字》B、金文班固许慎《说文解字》C、甲骨文张参许慎《尔雅》D、金文张参班固《尔雅》3、下列各字属于象形造字法的是:( C )A、比B、纠C、眉D、河4、“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中的“消息”是两个单音词,在句中两词的思分别是:( A )A、消:消减息:增长B、消:消灭息:休息C、消:消失息:增长D、消:消减息:休息5、下列关于同义词的说错误的有:( B )A、“唯—诺”都表应答。

“唯”指应答辈分高的人。

“诺”指应答辈分相同或较低的人,B、“畏—惧”的共同点是都有“惧怕”义。

不同之处在于,“畏”不可以带宾语。

“惧”一般可以带宾语。

C、锐—利,二词都有“锐利”义。

所不同的是,“利”着重在“尖”,“锐”着重在“锋利”。

D、布衣—匹夫,二词都指普通老百姓。

不同之处,“布衣”多指没有做官的百姓。

“匹夫”则略含贬义,指社会地位低贱的百姓。

6、下列关于古今字的说法正确的是:( B )A、“莫”的本义是“没有谁,没有什么”,后造新字“暮”分担“昏暮、日暮”这一义项。

B、“队”与“坠”在高处坠落这一义项上构成了古今字C、“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中“谓”与“喂”构成了古今字D、古今字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字记录词的任务的变化7、下列关于复合词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助长、激怒”属于动宾式复合词B、动宾式复合词是由陈述与被陈述的两部分组成的复合词C、复合词一般可分为偏正式、动补式、动宾式、主谓式D、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合成的词叫作复合词8、下列关于“甲骨文”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图画意味浓B、字体已经很定形,一字只具有一种书写形式C、用字一般比较成系统D、造字类型中,以纯表音字为主9、下列关于单音词与复音词的辨别正确的是:( B )A、“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这一句中“规矩”是一个凝固的词汇B、古汉语的合成复音词,最初是由两个单音词临时组合而成短语使用的,后来逐渐凝固成为一个词。

C、“璧有瑕,请指示王。

”这一句中“指示”是一个凝固词语D、“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这一句中“城市”是短语,城,城墙。

市,做买卖。

10、下列关于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B )A、词的本义就是指词的本来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B、发:引申义是射出箭。

如“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这题号学答准不名姓内线封密级班业专句子中的“发”就是用的是其引申义。

C、在词的本义基础上派生、衍化出来的另外一个或几个与本义有关联的意义,叫做引申义。

D、《史记》:“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

”其中“任”的意义为担保,且为引申义。

11、下列关于古今词义异同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病:古义指病重,程度重,今义程度轻。

B、恨:古义指遗憾,今义指痛恨,词义程度加重。

C、爪牙:古义多指武臣猛将,是中性词,“爪牙”今义有“帮凶”义,属贬义词。

D、羹:古义指带汁的肉,今义指汤类的食品。

12、“往、适、之、去”在到某处去的意义上是同义词,在“去而( C )薛”这一句中用的是:、之 D、去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古代汉语词汇具备哪些特征:( ACD )A、单音词占多数B、复音词占多数C、一词多义D、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2、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哪些是重叠的词( CD )A、“依依墟里烟。

”《归园田居》B、“嘤嘤成韵。

”《与朱元思书》C、“夜夜不得息。

”《孔雀东南飞》D、“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3、下列关于古今词义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有:( ABCD )A、“禽”的古义为飞禽走兽的总称。

后来词义范围缩小专指鸟类。

B、“羹”字古义指带汁的肉。

今义指汤类的食品。

C、“臭”字今义专指秽气,古义泛指各种气味。

D、“风骚”古指诗文、才情等,属中性词,今义指风流放荡,属贬义词。

4、下列各句中,存在变义复词的是( BCD )A、《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左传•僖公十五年》:“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

”C、《韩非子•备内》:“夫妻者,非有骨肉恩,爱则亲,不爱则疏。

”D、《贾谊:论积贮疏》:“世有积穰,天地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5、古代汉语单音词的特征是:( ABD ) A、能产性 B、灵活性 C、有效性 D、能产性三、简答(每题4分,共8分)1.象形字与指事字的区别答:一是,象形字表示具体实物;而指事字一般都表示抽象概念;二是,象形字是依据实物的轮廓或特征画成其物,属于见形知义;指事字使用纯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抽象符号,起作用的是抽象符号;三是,象形字专指一物,而指事字兼指众物,或泛指众物。

2、举例说明同义词的作用。

答:一、同义词在修辞上可供词语进行替换作用,以避免其单调、重复;还能适应客观事物的细微差别,精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现象。

二、利用同义词之间的异同关系以及同义词的演变情况,可以辨别词义及其发展变化。

三、还可利用同义词判断同义词。

如“更”与“革”都可分别同“改”的“改变义”组成同义词,经常对举使用。

四、名词解释(1、3小题每题3分,2、4小题每题4分,共14分)1、古代汉语答: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

古代汉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2、隶变答:汉字在秦汉之际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也叫“隶定”、“隶古定”。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使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变成了表意的书写符号。

隶变不仅关系到书写风格,而且也关系到汉字的结构。

隶变实现文字的符号化;实现符号的简单密封线内不准答题第3页 (共10页 ) 第4页(共10页)化,便于书写;奠定了实用汉字的基本形体。

3、同义词答:意义相同、相近或意义部分交叉的词叫作同义词。

古汉语中同义词数量多运用范围广,这是汉语词汇丰富的重要标志。

4、古用今废词答:“古用今废词”是古今词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概念.所谓“古用今废词”是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五、根据我们学过的“文字”知识回答下列各题(共9分)(一)指出下列各字在“六书”中的类别(每题0.5分,共4分)颠 ( 转注 ) 牟( 指事 ) 朝(会意)看(会意)朱(指事)理(形声)行(象形)衷( 形声)(二)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古字、异体字、通假字,并写出与其相应的今字、通用字与本字。

(每题1分,共5分)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左传•晋灵公不君》)古今字,辟,后来写作避。

2、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今字,孰,后来写作熟3、韩厥俛定其右。

异体字,俛同俯。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假字,倍通背。

5、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

(《墨子•公输》)六、据我们学过的“词汇”知识回答下列各题(共33分)(一)指出下列叠音词的用法及意义(每题1分,共3分)1、《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描绘形貌,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2、《诗经•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描绘形貌,形容日出时的明亮状态。

3、《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摹拟声音,形容鸡叫的声音。

(二)判断下列连绵词的所属类别(每题0.5分,共3分)仿佛彷徨参差缤纷辗转逍遥双声:( 仿佛参差 )叠韵:( 彷徨缤纷 )双声兼叠韵:( 辗转逍遥 )(三)分析下列复合词所属类别(每题0.5分,共4分)兵法庶人匡正平定将军司寇狼顾月蚀偏正:( 兵法庶人 )动补:( 平定匡正 )动宾:( 将军司寇 )主谓:( 狼顾月蚀 )(四)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同义复词并解释其意义(每题1分,共3分)1、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勾践灭吴》)将欲,“将”和“欲”都是副词“将要”的意思。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爱怜,“爱”和“怜”都是“爱、疼爱”的意思。

3、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斧斤,这里的“斧”和“斤”指的都是“斧子,伐木的工具”。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偏义复词,并说明其本义和偏指义(每题1分,共4分).1、《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

”车马 ,本义,车和马。

偏指车。

2、《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 本义,种植果木或菜蔬的园地。

偏指种果木的园子。

3、《答韩愈论史官书》:“司马迁触天子喜怒。

”喜怒,本义,高兴和发怒。

偏指发怒。

题号学答准不名姓内线封密级班业专4、《列子•杨朱》:“无羽毛以御寒暑。

”寒暑 ,本义,寒冬和暑夏。

偏指寒冬。

(六)分析下列句中加横线部分的词语,判断它们是词还是短语,并解释其在句中的意义(每题1分,共5分)1.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

”短语,暗地里谋划。

2.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短语,国都的城墙。

3.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

词语,为难4.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词语,大夫统治的地方。

(七)辨识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古今词义异同现象并指出其古义和今义(每题1分,共5分)1、《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词义范围转移;“丈人”,在古代是对老者的尊称。

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2、《离骚》:“朕皇考曰伯庸。

”上古用作第一人称的通称,不仅君主自称朕,一般人也可以自称朕。

自秦始皇开始,“朕”义缩小,专用作帝王的自称。

天子自称曰‘朕’。

”3、《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古义指不宣而战,无正义非正义之分。

后指非正义的侵略、侵犯。

4、《史记·秦始皇本纪》:“夏,章邯等战数卻,二世使人让邯,邯恐,使长史欣请事。

”古义为指责,程度重。

今义为“退让”、“任凭”等,程度轻。

(八)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并指出哪些是词的本义,哪些是词的引申义。

(每题1分,共4分)1、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尚书•盘庚上》)网上可以拉的那种粗绳子,本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