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双性化现象1.引言双性化越来越成为社会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并越来越被更多的家长、企业家所接收。
美国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一般较为片面,而且智商、情商均较低。
具体表现为综合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者偏科现象严重,思考问题中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缺少主见,要么固执己见,同时难以灵活自如地应付环境。
传统上认为人的性别角色结构是由男性、女性特质所构成的单一维度,并且认为性别角色典型化的个体心理发展更健康。
自从西方心理学界提出性别角色男女双性化概念以来,许多心理学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无论是西方的研究还是中国的研究都认为,双性化的个体拥有更多良好的心理品质,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强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其它性别角色类型。
今后应注重对双性化人格的负面心理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影响双性化人格形成因素应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2.双性化现象概述性,自古就是人类孜孜探求的一块神秘的领域。
但即使是权威的性研究者,也不敢轻易给“性”作以界说。
而性角色,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因性别差异造成的角色差异,即男女两性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决定的。
“双性化”即是一种与性角色的认同和同一性相关的人格现象。
与易性癖不同的是,具有双性化特征的人并不是持续并强烈地认为自己同异性是一致的,而是同时对两种性别角色的特征加以包容和认可。
他们虽然可能进行着没有性感兴奋目标的中性化穿着,但并没有跨过性别界限,也几乎不会渴望通过激素治疗和外科手术来改变性器官。
双性化的人通常在外表、穿衣打扮及行为方式上有异性化的倾向,然而从其本质心理上来说往往是认同自身所具有的生理性别的。
在现代很多家庭和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的角色关系已经没有很明显的区分了。
“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潜在规律早已被打破。
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到事业之中,照顾家庭生活自然而然地开始由女性一人承担变成双方共同甚至男性独自承担的责任。
如果说在家庭、婚姻或职场中的双性化人格还具有普遍的隐藏性,那么,在近年,“双性化”这种被社会所无意或刻意忽略的问题,被“娱乐圈”这一弄潮儿活生生的揭露在世人面前。
早期进入中国的韩国及日本男星们,虽然已经在外貌和装束上呈现了双性化的倾向,但并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真正使双性化成为一种“现象”并被社会所高度注意的,不如说是在中国如火如荼开展的某某选秀活动。
之后,娱乐圈中的双性化现象以正式的姿态登上舞台,双性化现象也随之彻底地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
3.双性化现象形成原因的探索性是人生而具有的,而性别则需要后天发展。
两者之间虽有连续性,却终究不是一回事。
任何高超的医学技术也无法把一个人彻底地变成异性,而性别却具有灵活性和伸缩性。
性别是一种角色认同的社会分类,它既创造了人群的两性划分,也创造了心灵的两性划分:一方称为“自我”,另一方就是自我的对立面,一种与自身相对的无意识异性情结,即非我(other)。
这个主体性非我将标志着个人人格生长的疆界。
大多数精神分析理论家都是男性中心主义者,他们把男性作为心理健康和能力发展的标准尽度,因此他们的理论大多用缺失性感念来描绘女性。
但荣格认为男女两性是具有截然不同的社会和生物学上的命运,他提出了双性别的概念,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一种无意识(或较少意识)的异性人格,这就使我们注意到,对立性人格成分是一个形成心理投射的主要因素。
荣格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学说和对立性别理论,提示了非我性的阴影原本是自我的另一侧面这一精深的道理。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是双性人格的情结,即是说这是双性化人格形成的主观原因之一。
儿童约在六七岁才能理解性别的相互排除性,这一智慧发展的成就称为“性别守恒”。
z中华勵志網性和性别的意义逐渐变得明朗起来,儿童开始感受到其自身形体带来的局限,开始理解这种局限对于人的终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旦建立了性别守恒概念,不少儿童开始出现逆反行为,异性所拥有的利益和特权会让我们愤愤不平,让我们感到这真是天下最大的不公平。
在这个时期所产生的这种情绪体验,如果和自身的非我原型产生了负向结合,那么便极有可能在潜意识中埋下日后双性化倾向的种子。
并不是每一个个体的性别认同都是一致的,既是说,一个人在生物学上的性和他或她在心理学上的性别、社会学上的性别有时存在着差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有关性别同一性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将自己的生物学上的性别自认为是相反的,那么可认为这个人在性别认同上出现混乱。
但是,双性化人格从程度上来讲,并没有出现性别认同的混乱,他们是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的,但同时因为自身非我原型的影响和对异性特权的不平体验使他们同时也认同自己的异性原型的存在,甚至加以强化,形成了主观上的双性化人格。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存压力急剧增大,旧的封建传统观念的破除,男女性别之间的社会性差异日益缩小,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和男女平等原则的确立,使得现代社会中的性别角色不再像往日那样泾渭分明。
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竞争的加剧,促使更多女性走向工作的中心位置。
当女性不得不和男性在同一起跑线上去竞争时,女性性格中的异性原型便不断得到强化;同样,当女性介入残酷的社会竞争,男性必定也开始担当了家庭中一些原本由女性主持的责任,照顾孩子、做家务等活动也同时强化了男性性格中的阿尼玛原型。
同时,流行审美观念发生的转变也不失时机地推动了双性化现象的产生,女性对于男性干练、简约、强势的个性需求,男性对女性温柔、洁净、优雅的社会印象的追求,均通过对自身服饰和外表加以改变得到了满足。
行为上反复强化的结果造成了心理的改变,从客观上为双性化成为一个社会现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4.双性化现象的影响4.1双性化对社会文人理念的冲击社会文化、传统习俗等因素对人的性别角色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具有“双性化”表现的个人来说,社会舆论的争论甚至谴责必定会伴随其左右。
而这之中又有一个特别的刻板观念,即人们对具有男性化倾向的女性比对具有女性化倾向的男性显然要包容和接受得多。
具有两性化人格的个体事实存在。
中外心理学家通过调查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在男性和女性中都存在。
贝姆对美国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约有三分之一(27%-32%)的人具有双性化人格,其中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约占27%。
我们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调查测验,但得出的数据相互间差异较大。
关树文(1995)对蒙汉大学生跨文化研究发现:被测232人中,双性化人格占25%,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占22%,且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汉族大学生双性化人格仅占13%)。
袁立新、卢声达(2002)以355名大学生为被试,其中双性化人格占29%。
王学(2004)对216名大学男生,373名女生的调查中,具有双性化气质类型学生的比率是女性中有4.8%,男性中有11.1%。
在双性化人格理论研究者看来,传统意义上的男性人格特征和女性人格特征是可以在一个个体上很好地融合的,很多被旧有文化约定为男性或女性单独拥有的人格特质,实质上是属于两性共有的性别特征。
4.2女性的双性化是社会发展趋势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中,女子打扮成男子的事件或图画往往从古代开始便有所记载,其中很少有包含贬义的舆论倾向存在。
这样一种传承上的默许到了今天也在影响着人们对于双性化的看法。
女性的男性装束被认为是英姿飒爽的象征,甚至受到了推崇和鼓励,这与长期以来女性权利的被压抑和禁锢有着密切关系。
女性开始具有双性化的特征,不仅在外表同时也在个性上表现出男性的特点,对于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也起了标志性的作用。
聪明的职业女性不会在生活的各个场合只表现一种性格特征。
她们会注重表露与环境的吻合,在工作中严厉,是下属眼中令人敬畏的老板和上司;在生活中表现柔情、细腻,是丈夫温柔的妻子、孩子慈爱的母亲。
许多进入工作岗位的女性发现,由于许多规则是男性制定的,要想同男性平起平坐,就要不断地学习、模仿这样的规则,女性的双性化是女性逐渐向“完人”转变。
4.3男性的双性化有待社会接受社会对于双性化的男性则争议非常大。
大多数人反感双性化的男性,“娘娘腔”等形容词所带的绝大多数是贬斥的感情色彩,看到有男子打扮得女性化一点,便怀疑“是不是同性恋?”等等。
对于男性原型的长久崇拜和权威感使女性和男性自身一样无法顺利接受双性化的男性。
同时,在演艺界,越来越多的具有双性化气质的艺人大受欢迎。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最有人气的双性化倾向的男艺人和双性化倾向的女艺人中,两者所具有的双性化特点是不相同的。
具有“双性化”表现的女艺人往往人着装打扮到行为举止、语言表达甚至个性特征上都透出十足的男性倾向,在她们身上,心理学上的性别显然要比生理学上的性别影响要大得多。
另一边,具有“双性化”表现的男艺人往往仅仅在相貌、外表上展现出大量女性化特征,而人性格上来说却仍具有强烈的男性性别的特征,这样的男艺人在女性心中同样成了“完人”一样的存在,因而拥有了绝对高的好感度。
这种现象再现的原因,也和上文提到的社会对“女性双性化”和“男性双性化”区别看待有着高度联系。
5.结论在20世纪后半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人们本着男女平等的精神,力求缩小男女性别的差异。
由于身体和生理上的差异是先天决定的。
所以,人们试图改变社会观念和男女社会角色的方法来提高妇女的地位。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些专业心理学家,一方面十分注重女权运动者的热情,但又担心单纯的政治热情没有多大的说服力,总想用心理实验的材料科学的说明两性心理差异的意义。
于是学者在男女心理性评估与测量的基础上提出了两性化人格的假说。
当双性化由个体的主观意向成为了全社会的多发现象,当其中的优势被挖掘,双性化,特别是“女性双性化”也成为了一种趋势。
双性化教育已经初出雏形,女孩被要求行为果断、敢想敢干,男孩则要学习家政、艺术等技能。
独生子女政策让许多父母把女孩当男孩培养。
因为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让女孩和男孩一起竞争,这要求女生要有像男生一样的能力和素质,如坚坚韧不拔、刚强、冒险的精神。
而传统的温柔、亭亭玉立、善解人意的特质往往就被取而代之。
正如一切社会现象一样,双性化现象的发展是人类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的产物,也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的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