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经典

社会心理学--经典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答:是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是以怎样的方式受到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影响第二节、社会影响一、定义指的是他人的言辞、行动或仅仅是其在场对我们思想、情感、态度或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二、方式有:(1)劝说(2)广告(3)从众(4)群体行为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内容有哪些?答:(1)社会思维(感知自己与他人、信念、决策、态度)(2)社会影响(文化、生物压力、从众、群体)(3)社会关系(偏见、攻击、吸引、亲密关系、助人)第四节、了解社会影响的其他方法有?答:(1)询问(2)记者、时事专家、社会评论家(3)民间智慧(4)哲学第五节、社会性解读的力量社会心理学主要关心的不是客观的社会情境,而是人们如何受他们对社会环境的诠释或解读的影响。

了解人们如何知觉、理解或解释社会环境比了解客观社会环境本身更为重要。

解读(Construal):是指人们认知、理解、解释社会世界的方式第六节、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一、与人格心理学的区别答、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之间的共性,而人格心理学在解释社会行为时,重视个体差异-致使一个人异于其他人的人格层面。

二、与社会学的区别答、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围是微观方面的内容,也就说个体的心理,而社会学研究的范围是宏观方面的内容,比如政策、经济、历史等。

第七节、社会影响的威力有哪些?答、(1)人们会低估社会影响的力量(当人们低估社会影响力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错误性的安全感)(2)社会情境的主观性第八节、人性的基本动机有?答、(1)自尊取向(保持良好自我感觉的需要)(2)社会认知取向(对准确性的需求)(3)其他动机(饥饿、口渴、生物驱力、恐惧、爱等)第九节、名词解释1、解读(Construal):是指人们认知、理解、解释社会世界的方式2、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是指高估内在性情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而低估情境因素的作用的倾向。

3、自尊(self-esteem):是指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估,换言之,就是一个人认为自己有多好、多能干以及多高尚。

4、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是指人们是如何看待自己和社会世界,更明确地说,就是人们如何选择、诠释、记忆和使用社会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的。

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一节、自动化:低努力水平思维一、自动化思维(automatic thinking):是指无意识的、不带意图目的、自然而然的并且不需要努力地思维。

二、作为日常理论家的人们:运用图式进行自动化思考1、图式(schemas):是指人们用来组织他们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关于周围的社会性世界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会影响人们所注意、思考和识记的信息。

2、图式的功能:(1)当我们组织和理解世界以及填补知识空缺的时候,图式就格外重要。

(2)当我们面对能够以多种方式加以解释的信息时,图式便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减少了模糊性。

3、运用哪一种图式可提取性、启动可提取性(accessibility):是指图式和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所占据的优势范围,从而使我们对社会性世界作出判断的时候予以提取使用。

启动(priming):是指最近的经历提高了某个图式、特征或概念的可提取性的过程。

有三个原因导致事物可被提取:(1)由于有了过去经验,有些图式的可提取性日积月累地得到提高,这意味着这些图式总是很活跃的,并随时准备运用到解释模糊情境中去。

(2)由于眼前的目标所在,一些事物可能很容易被提取。

(3)由于我们的近期经验,有些图式可能暂时会变得容易提取,这意味着某些特定的图式或特征并不总是容易提取的,但是由于在遇到一件事情之前人们的所思和所为而偶然变得重要。

4、令我们的图式变成现实:自证预言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指在这种情况中,人们对他人产生一个预期,这会影响他们如何对待他人,而这种对待方式又会导致那个人的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相一致,使得这一预期成为现实。

自证预言是怎样起作用的?答:(1)人们对其他人是什么样的,产生一个预期(2)这会影响他们如何对待他人(3)而这种对待方式又会导致那个人的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相一致,使得这一预期得以变成现实。

三、心理策略与心理捷径1、判断法则(judgmental heuristics):是指人们为了迅速而有效地作出判断所使用的心理捷径。

2、便利法则(availability heuristic):是指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来做出判断的心理经验法则。

3、代表性法则(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是指人们根据一事物与某典型事物的相似程度来加以归类的一类心理捷径。

4、基础比例信息(base rate information ):是指关于总体中不同类别的成员所占的相对比例中的信息。

5、锚定与调整法则(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heuristics):是指人们是以一个数字或数值作为起始点,并依据这个起始点进行调整,但这种调整往往是不充分地。

第二节、控制性社会认知:高努力水平思维控制性思维(controlled thinking):是指有意识、有目的、主动的并且需要努力的思维。

一、在心理上改变历史:反事实推理反事实推理(counterfactual thinking):是指在心理上改变过去的某些环节以便想象事情可能有所不同。

1、反事实推理对我们对事件的情绪反应有很大影响,在心理上对结果进行改变发生得越容易,对结果的情绪反应就越强。

2、反事实推理可能会对人们的情绪产生矛盾的影响。

3、如果反事实推理导致反复沉思,也就是反复注意生活中的负性事件,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如果反事实推理能够使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才能在将来更好地处理这种情况,那它非常有用。

二、思考抑制和反向加工1、思考抑制(thought suppression):是指试图避免想起一些我们宁愿忘记的事物。

依赖于两个机制间的相互作用:一是自动化水平程度较高,二是控制性较强。

自动化的那一部分叫做“监控过程”,指在意识中搜寻要避开的事物,一旦搜寻到了该事物,该系统的控制性部分就会起作用,这叫做“操作过程”这就是通过找到别的事情来思考从而转移注意力的意识努力,这两个过程必须得密切合作。

三、改进人的思维1、进行控制性思维的目的之一是为自动化思维提供制衡2、一种途径是让人们对自己的推理能力稍微谦虚一点3、另一种方法是,直接教给人们一些有助于进行正确推理的基本统计知识和方法论原则,并期望他们将这些原则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4、过度自信障碍(overconfidence barrier):是指人们对于自己判断的正确性往往自信过度。

第四章社会知觉第一节、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是指关于我们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及如何对他们做出推论的研究。

第二节、非言语行为一、非言语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是指人们在不使用语言的情况下进行有意或无意的交流的方式。

非言语线索包括:面部表情、说话的语调、姿势、身体的位置及动作、身体碰触以及目光注视等。

二、功能:(1)它帮助我们表达情绪、态度和个人特质;(2)非言语线索往往比言语本身更“诚实”,它传达出人们并未说出的真实感受。

三、表达情绪的面部表情1、达尔文的观点认为由面部表达出来的基本情绪具有普遍性,也就说所有人都用同样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情绪或加以编码,而所有的人也都可以准确地诠释这些情绪或加以解码。

(1)编码(encode):是指表达或作出非言语行为。

(2)解码(decode):是指解释别人所表达的非言语行为的意义。

四、文化与非言语交流的渠道1、表达规则(display rules):是指由文化所决定的关于何种非语言行为适合表达的规则。

2、标志(emblems):是指在某一特定文化中具有清楚易懂的定义的非言语姿势,这些姿势通常转译为直接的语言表达。

标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们不具有普遍性,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标志,而这些标志不一定能被来自其他文化的人所理解。

第三节、印象管理一、方式有?(1)奉迎;(2)模范;(3)威胁;(4)自我提升;(5)恳求二、依据哪两类信息?(1)刻板印象;(2)个体信息三、初次见面(1)外表线索;(2)社会特征;(3)性格特征四、印象形成的过程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五、印象形成过程中存在认知偏差有?(1)首因效应;(2)近因效应;;(3)晕轮效应;(4)自我中心偏差;(5)刻板印象;(6)投射效应;(7)证实偏差第四节、因果归因一、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是指对人们解释自己及他人行为起因的方式的描述。

二、海德的二分法1、内部归因(internal attribution):指的是一个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行为,其原因与自己有关,例如他的人格、态度或个性。

2、外部归因(external attribution):指的是一个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行为,其原因与他所处的情境有关,并假设大多数人在同样的情境下会作出同样的反应。

海德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认为与进行外部归因相比,我们更偏好内部归因。

三、共变模式: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凯利指出有三种重要的信息:1、共识性信息(consensus information):指的是这类信息是对于相同的刺激,其他人作出与行为者相同行为的程度。

2、特殊性信息(distinctiveness information):指的是这类信息时某个行为者对于不同刺激作出相同反应的程度。

3、一致性信息(consistency information):指的是这类信息是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某项行为出现于同一行为者和同一刺激之间的频率。

四、一致性偏见(correspondence bias):指的是推论人们的行为与他们的性格(人格)相一致的倾向。

1、知觉显著性(perceptual salience):指的是成为人们注意焦点的信息貌似更具有重要性的观点。

2、在我们尝试解释他人行为时,我们的注意焦点常放在人身上,而非周遭的情境,通常,他人行为的情境因素我们是看不到的。

3、探照灯效应:指的是人们高估自己行为和外表在他人眼中的显著程度的倾向。

第五节、当事人与旁观者差异一、当事人与旁观者差异:指的是在观察别人的行为时偏好做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更加重于情境因素的倾向。

1、知觉显著性2、当事人比观察者掌握更多有关他们本身的信息二、自利归因(self-serving attributions):是指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即性格因素;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即情境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