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 储层岩石的孔隙度

第二节 储层岩石的孔隙度

第二节 储层岩石的孔隙性(3学时)
一、教学目的
掌握孔隙的分类、定义、 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孔隙的分类和定义
教学难点
1、孔隙的分类和定义
三、教法说明
课堂讲授并辅助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数据和图表
四、教学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孔隙度的定义和分类
二、孔隙度的测量
三、影响孔隙度的因素
(一)、孔隙度的定义和分类
1、孔隙度的定义
岩石的孔隙度是指岩石的孔隙体积与岩石外观体积的比值,常用百分数表示,记为φ
式中:
Vr——岩石的骨架体积,米3,cm3
Vp——岩石的孔隙体积,米3,cm3
V f——岩石的视体积,米3,cm3
φ——岩石的孔隙度,%
2、孔隙度的分类
我们已知讲过,孔隙空间可以分为有效孔隙和无效孔隙,所以相应地,孔隙度也可以分为:
A、绝对孔隙度,φa
绝对孔隙度是指岩石所有孔隙体积(有效+无效)与岩石视体积之比。

Vap——总孔隙体积,=V有效+V无效
V f——岩石的视体积
φa——岩石的绝对孔隙度
B、有效孔隙度
由于储油岩石孔隙的复杂性,所以在岩石孔隙中,并非所有的孔隙都是有用的,比如说函端孔隙和孔道半径很小(r<0.0001mm)的孔隙,这样的孔隙实际上对流体的流动毫无价值,所以人们将流体能在其中流动且相互连通的孔道称为有效孔隙,有效孔隙与岩石视体积的比值称为有效孔隙度。

Vep——岩石有效孔隙体积
V f——岩石的外观体积
φe——岩石的有效孔隙度
大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流体只能在大于0.0001mm半径的孔道中流动,因此,孔道小于0.0001mm的那些孔隙也被看作是死孔隙,同样被这些微小孔道包围的大孔道当然也属于死孔隙之列。

另外,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还应当存在一种孔隙度。

C、流动孔隙度φm
Vmp——流动孔隙度
V f——岩石的外观体积
φm——流动体积
很显然,流动体积是指有效孔隙中,允许流何流动的那一部分孔道体积。

它不仅排除了死孔隙,也包括束缚水占据的部分以及岩石表面吸附流体所占据的孔道部分。

可见,在相互连通的孔隙中并不是全部孔道都能让流体流动。

直得注意的是被吸附流体的厚度有时相当可观,可把原来流动的孔道堵住,或者使渗重能力下降,这一点在三次采油中尤为重要。

综合上述的三种孔隙度不难看出:
φa>φe>φm
对于砂岩:φa≈φe>φm
泥质砂岩:φa>>φe>φm
泥岩:φa>>>φe>φm
岩石孔隙度在油田中应用极广,通常在地质储量计算中用有效孔隙度φe,在计算可采储量时要用流动孔隙度,而绝对孔隙度只有岩石学上的意义,应用很少。

利用岩石的孔隙度(有效孔隙度)还可以用来进行油层评价,一般砂岩φe=10~25%
φ 评价
5~10% 差
10~15% 一般
15~20% 好
20~25% 特好
(二)、孔隙度的测量
确定岩石孔隙度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直接测量法(实验室测量法)
间接测量法(各种地球物理测井方法,比如:中子测井、声波测井、密度测井、微电极测井、微测测井等等)。

这里,我们仅对几种直接测量法作简要的介绍,而且我们只着重介绍测定原理,具体步骤不过介绍:
①饱和烃类法
饱和烃类法中所用的烃类一般为机油,它的出发点就是直接从孔隙度的定义出发,测定岩石的外观体积和孔隙体积,实验装置图如下:实验步骤:先称干碉样重P1,然后将其充分饱和机法,之后同志分别称饱和油的岩样在空中或在油中的重量,这时即可根据公式求出φ值。

式中:
P1——干岩样的重量,(克)
P2——岩样饱和炸油之后在空中的重量,(克)
P3——岵样饱和炸油之后在炸油中的重量,(克)
ρ0——炸油的密度
②气体膨胀法
这种方法就是将已知总体积的样品封入已知体积的容器中,这容器中充满着已知压力的空气(N2、氦气),然后把它和一已知体积的抽空的容器连接然后利用等温膨胀的波——马定律就可以测得其孔隙体积。

式中:
V B——样品的视体积
V a——样品室体积
V b——膨胀室体积
P1——初始压力
P2——平均压力
氦体孔隙计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作的。

③自吸法
w、分别为干岩样或饱和水后岩样在空中的重量。

④压汞法
此法即为将岩样置入一样品室中,先测其总体积,然后加压使汞进入孔隙之中,从而测得其进入孔隙中汞的体积,即孔隙体积,此时虽说原孔隙中有少量气体,但因水银加压很高,至使气体体积可以忽略不计。

测定岩石孔隙度的方法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以外,另外还有统计法、密度法、直接法等。

各种方法很多,所以在方法的选用上应该注意到:
①岩心形状不规则;②岩心疏松或极致密;③岩心尺寸过大或过小;④岩心有裂缝、溶洞;⑤岩心极不均质(如巨砾砂岩或泥质胶结岩心等)。

(三)、影响孔隙度的因素
影响砂岩孔隙度大小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
①砂岩颗粒的排列方式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以理想球形颗粒为例:理想球形颗粒排列有两种极端情况:
1)最紧密的菱形排列
2)最疏松的正方形排列
这里θ=60°
所以θ=25.96%最小
θ=90°
φ=0.476=47.6%最大
由此可见,理想球形颗粒的孔隙度与它的颗粒大小无关,仅取决于它的颗粒排列方式,即θ的变化,很显然理想颗粒的孔隙度φ=25.96%~47.6%,而且有效孔隙度在数值上等于绝对孔隙度。

②砂岩颗粒的形状,即圆球度
颗粒越圆,φ越大
③砂岩颗粒的分选性(均匀程度)
实际油层的孔隙度大小与砂子颗粒分选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较细小的砂岩颗粒可以充填于较大颗粒的砂子所组成的空隙中,这样,孔道允许流体通过的断面就明显缩小,流动阻力增大,当然,孔隙度自然会减小,所以砂子的分选越好,孔隙空间越大,孔隙度也越大,我们讲过砂岩的分选性是用分选系数来表示的。

分选系数
分选系数与φ的关系如图。

从曲线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分选系数<2时,φ随分选系数的变化较大,分选系数增大,φ下降明显,当S>2.0后,φ随S变化趋于平缓,但d时φ看不出有什么规律性的变化。

④岩石颗粒间胶结物的含量:胶结类型
根据我们前面所讲的胶结物及胶结方式很容易看出:胶结物含量越高,φ越小,所以说接触胶结的φ>孔隙胶结的φ>基底胶结φ。

⑤油层埋藏深度
实际资料表明:多孔介质的孔隙度φ总是随油层埋藏深度加深而减小。

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油层所受上覆岩层的静压力也增加,岩石的压缩作用也随之增加。

最后导致孔隙空间的缩小,孔隙总体积减小。

因此,岩石的孔隙度与岩石的压缩系数有关。

五、教学后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绝大多数同学们孔隙的分类、定义、 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

六、教学参考书
1.何更生编.油层物理.石油工业出版社
2.洪世铎编.油藏物理基础.石油工业出版社
3.秦积瞬、李爱芬主编.油层物理学.石油大学出版社
4.罗挚谭编.油层物理.地质出版社
5.威廉.麦凯恩编.石油流体性质. 石油工业出版社
6.霍纳波编.油藏相对渗透率. 石油工业出版社
七、复习思考题
1、储层岩石的孔隙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2、影响孔隙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