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文化――历史悠久一武夷岩茶历史据当代茶叶专家陈椽等考证,我国茶叶在二世纪时由西南向东南传播,不久武夷山就有茶了。
武夷岩茶最早被人称颂,可追溯到南朝时期(公元479-502年),而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之于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在赠送武夷岩茶给达官显贵的一封信札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遗侍斋阁。
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
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孙樵在这封信中,把出产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的茶,用拟人化的笔法,美称为”晚甘侯”,”晚甘”,甘香浓馥,美味无穷之意。
”侯”,乃尊称。
”碧水丹山”是南朝作家江淹对武夷山的赞语。
当时崇安县尚未建置,武夷山属于建阳县,故信中称”建阳丹山碧水”。
因此说孙樵所送的茶乃武夷山所产。
从此,”晚甘侯”遂成为武夷岩最早的茶名。
二鼎盛时期北宋太平兴国初年,朝廷特置龙凤模印,遣使到建州,监造团茶以别一般的庶饮,龙团凤饼从此诞生。
当然也包括产于碧水丹山的武夷奇敬。
由于当时崇安尚未建县,而建州的州治建安县已为人们所熟知,所以龙凤团茶也称为北苑茶。
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崇安县正式建县,武夷山逐步走向兴盛,文人墨客,达官显宦,释家羽士纷至沓来,名声日高,武夷渐脱”北苑”之统称而独步傲立于茶坛,加之诗人的吟咏,武夷岩茶的名气大盛。
民国《崇安县新志》载:”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蔡襄,丁谓,刘子翚,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
”苏轼在咏茶诗中写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 。
宋朝南渡以后,来武夷山游览,讲学,隐居者日增,武夷山极为兴盛。
儒家羽士,文人墨客,荟萃山中,斗茶品茗,以茶论文,以文论道,极一时之盛,茶事因之兴旺。
著名诗人陆游到此赞曰:”建溪官茶天下绝”。
(按,建溪起源于武夷山,流经崇安,建阳至建瓯。
建溪泛指该三县。
)从这诗里,足证武夷茶新军突起,已与北苑茶同负盛名。
朱熹在隐屏峰下构筑精舍,著书立说,授经讲学,聚友品茗,可谓是山中大隐者,颇具雅兴,他利用九曲溪上的一块有罅隙的天然石头当茶灶,以倡导茶事,并咏诗曰:”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
三朝贡珍品宋时,由于地主官员的争宠,武夷岩茶名声日高,已悄然进入京都皇室,但真正列为贡御之品而生制作的还在元,明两朝。
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在武夷山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的平坂之处创设了皇家焙茶局,称之为“御茶园” 它前后经历255年。
它的兴废,引起了后人的深深喟汉。
编纂《武夷山志》的清人董天工在《贡茶有感》中写道:”武夷粟粒芽,采摘献天家,火分一二候,春别次初嘉;壑源难比拟,北苑敢矜夸。
贡自高兴始,端明千古污。
”御茶园精制贡茶,取悦天子,源于进献贡茶的北宋蔡襄(曾任端明殿学士),其造成加重茶农负担,理应受到抨击。
但由于御茶园悉心栽培和精工制作贡茶,使武夷岩茶品质益精,影响日大,独秀于茶坛,称雄于建州,为世人青睐,被皇帝天子所确认,进一步确定了武夷岩茶正统的高贵地位,其客观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武夷岩茶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唐代已有武夷茶的记载。
宋代,武夷茶已成为皇室贡品。
元代开始,朝廷在武夷山创办御茶园,督制贡茶。
十七世纪,武夷岩茶开始远销欧美,受到上层社会的宠爱。
1762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氏在《植物种类》中,就把“武夷种”(VAR BOHEA)作为中国茶叶的代表,一直沿用至今。
一千多年的茶事活动,不仅在武夷山留下御茶园遗址、遇林亭窑址和随处可见的古茶园、古茶厂遗迹,并创立了独特的制茶、饮茶、茶艺表演,成为武夷山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传奇故事大红袍――树高近5米,共3株,嫩叶为紫红色,是武夷山最负盛名的植物,几如黄山迎客松。
大红袍在陡峭的岩壁上从崩塌的罅隙处长出,终年吸收山泉,茶质奇佳,历代列为上乘贡品,名闻海内外。
这里有个传奇故事:一个者生路经武夷山时生疾,天心庙的老方丈用一撮茶叶治好了他,者生中状元,招附马,又用这里的茶叶治好了皇后。
皇帝大为感激,叫这附马带皇袍为这三株茶树加身。
茶树承受不了,马上起火。
方丈便叫他收起皇袍,改用附马的红袍,茶树起死回生,长出红叶。
武夷山茶文化揭秘(张宝春)1.1武夷山茶文化考察武夷岩茶在我国茶叶发展史上,谱写了十分重要和光辉的一页。
武夷茶在南北朝时(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茶名)著称于世,唐代成为士大夫上层贵族馈赠佳品,宋元两代入贡朝廷,盛极一时。
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就于九曲溪畔设置御茶园。
明代罢造龙团,改蒸青团茶为炒青散茶,随后又改制三红七绿的乌龙茶,即现在所称之岩茶。
因而,武夷岩茶始于明朝,盛于清代,十七世纪远销西欧,蜚声四海。
武夷山有茶可能在唐朝时期或者更早,但武夷茶是继北苑茶而发展起来的。
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四曲处设置了“御茶园”,专制龙团贡茶。
直到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龙团改制散茶。
明朝的武夷茶已代替了北苑茶,改变了加工工艺,成为品质优异的散茶,誉满天下。
所以,元朝以后的福建贡茶以武夷茶为最多,约占全国贡额的四分之一。
五口通商后,武夷茶大量出口,促进了武夷茶的快速发展。
武夷山位于福建与江西相邻的边界,产茶历史悠久,自蔡襄以后,山中所产的茶叶除寺僧供献游客外,主要作为贡品。
元末明初罢贡之后仍为世人所重,争先恐后地购销于国内外市场,成为世界闻名的茶叶。
约在十六七世纪,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贵族阶层,已把饮用武夷茶作为集会宴客的一种高尚礼节,事后逐渐推广到各阶层的人们中去。
茶叶成为欧美各国普遍的饮料之一,从而使我国茶叶外销不断增长。
18世纪中期,就有学者把武夷茶定名为武夷变种Var.bohea,从此,武夷茶誉满全球,自那以后,西欧人还把茶称为“武夷”,并成为习俗。
1.2 武夷山茶与宗教武夷山佛教禅宗僧侣,对茶甚为讲究。
寺中置有专门的“茶堂”或“茶寮”,即住持行礼之处,也叫方丈。
方丈是供寺僧讨论佛法义礼,招待施主,接待文人品饮香茗的地方。
在寺庙演说佛法、皈戒的佛殿和法堂中,都设有钟、鼓,常常钟鼓长鸣。
庙中一般有左钟右鼓,如果增设“茶鼓”,应在西北角,一种用木头雕成鱼状,体内凿空,击敲有声的木鼓,是召集僧人饮“普茶”之用。
诗人林逋诗云:“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茶鼓是佛教崇尚茶叶的一种信据。
武夷禅寺仪规:殿主晨起必须在佛祖前“奠茶”即敬供茶汤,僧侣每日早起盥洗之后,先饮茶再礼佛,然后坐香习禅。
习禅分为六个阶段,每一阶段一支香毕开静,僧人要饮茶以提神益思,寺庙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古代早已成为寺院的定规。
明代诗僧陆容诗云:“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
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荤满袈裟”。
诗人把僧侣爱饮茶描写得淋漓尽致。
寺院仪规中还有“茶汤”一项。
每当新任住持晋山升座时,有特定的点茶,点汤礼节。
有的寺庙在佛的圣诞日盛典,专人以汤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
较大的寺院的茶汤开筵,俗称茶会,也有谓之“茶宴”。
这种茶汤会的举办,到后来范围更广泛,既有寺庙用以招待施主与香客,也有檀越信众用来与众僧结缘。
正是这种情况,寺院在茶汤会中举行茶礼、汤礼,以及每逢佛祖忌日献茶汤时,都要呜“钟茶鼓”集众,以示佛法的庄严。
寺庙多设在峻岭之顶,沿山路设有茶亭供饮茶歇息。
寺庙众僧中有“种茶僧”、“制茶僧”,专司茶众管理和制茶,庙内设有“茶头,专门负责烧汤烹茶,门前配有“施茶僧”,为施主、香客、游人惠施茶水等。
由于茶被佛教界视为“神物”,饮茶之风传遍大小寺庙,种茶、制茶成为僧侣一业。
武夷山茶自问世以来,从药用、禅饮、品茗:茶宴、斗茶推向社会。
佛教对促进茶业的发展,茶叶的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自古以来茶与佛的因缘深长,就有“茶禅一味”与“茶佛一味”的说法。
1.3 武夷山茶特色武夷岩茶是武夷山一带生产的乌龙茶类的总称。
武夷岩茶系半发酵茶,集红茶、绿茶功效于一身。
色泽油润,内质香郁,味醇香甘,汤色清橙红,茶汤金黄,叶底绿叶红边,叶瓣边缘红艳,呈绿叶红镶边状,饮用武夷岩茶,齿颊留香,回味甘鲜。
岩茶的药作用,除了具备红绿茶的作用以外,它所含的糖类及各种矿物质较多,耐冲泡,能促进人体健康。
突出表现在会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有提神消食、生津止渴、减肥健美、防癌抗病之功效,又有“减肥茶”、“健美茶”之美称。
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保护申报委员会提出武夷岩茶的原产地域保护范围,即武夷山市现行政区域范围内,分区为:武夷岩茶名岩产区和丹岩产区。
武夷岩茶是有赖于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只要是产自“三十六峰”、“九曲溪”之区域内的武夷岩茶,才有岩韵。
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才有资格称为武夷山岩茶。
武夷岩茶最有特色的是味甘泽而气馥郁的岩韵,因岩茶品种及种植的气候、土质、树龄、鲜叶老嫩、加工技术、武夷耕作法、施肥不同而有不同的喉韵特征。
武夷岩茶按等级分为四大类,由好到差为:正岩茶、半岩茶、洲茶、外山茶。
其中最好的是正岩茶,最差的为外山茶,正岩茶处于景区6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由于武夷山是自然与文化遗产,茶园不能使用农药、化肥,且在景区内要退茶还林,面积也越来越少,所以武夷茶的最珍品—-正岩茶越来越少了,这种茶是完全自然的,对人体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成品茶最好的是大红袍条形为条索形,色乌黑,焙透火功,香气高、厚,且令人舒服,具有焦火香,汤色橙黄到橙红,很耐泡,九泡有余香,回甘明显,岩韵显著。
精制的大红袍条索壮美,冲泡后的武夷岩茶中的大红袍呈绿叶红镶边。
入口水仙,佳味清纯。
“岩骨花香”之品质特征。
正宗的武夷岩茶可连续冲泡六至二十道,色、香、味俱不变,耐泡是武夷岩茶的一大特色。
武夷岩茶的泡饮别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噱咽,再试其香,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开汤后第二泡香才显露,茶汤的香气自口入,从咽喉经鼻孔呼出,连续三饮,所谓"三口气",即可鉴别岩茶上品香气。
更上者"七泡有余香"。
品质第二的为小红袍:香气高,汤色橙黄,也很耐泡,可泡七道以上,味道醇厚,回甘较显,岩韵较明显。
品质第三为肉桂:条索较紧,条形、色泽乌润,中等火功,香气辛锐持久,香气显但不够厚,汤色橙黄,回甘尚显。
1.4武夷茶与乌龙茶的发展乌龙茶是沿袭武夷岩茶的制法,从采摘到焙制的方法完全与武夷岩茶相同,而武夷岩茶又与北苑龙团的原料采制方法相近似。
现在乌龙茶类的加工方法,不论是闽北、闽南、潮汕或是台湾,基本上是相同的,惟各工序掌握的程度有轻重之别而已。
1.5 武夷山茶风俗及与社会生活关系饮茶风俗无论走进农家、民宅、庵观、寺庙、宾馆、山庄、酒店、工厂、机关、学校……迎接你的将是一杯杯、热腾腾、香喷喷的武夷岩茶,使人立时感到一股股、浓烈烈、暖洋洋的盛情贯串身心。
武夷岩茶已融人武夷山人的日常生活,注入武宝山人的接待札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