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第五章振动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第五章振动



交通工具上的作业
左 1 海上钻井平台 右上 振动筛 右下 采矿船正在
运回水晶
五、振动对机体的影响
概述
全身振动可以对全身各系统产生影响, 甚至是晕动病,又称晕车病。
局部振动长期作用于人体,可以引起 手臂振动病,是我国法定职业病。
1.振动的主观感受
振动
皮肤/深部组织
(机械感受器) 动作电位
中枢 传出神经
3.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 [ahw(4)]
(2)一个工作日总接振时间不是4h
Ahw(4)= 1/4∫ahw(t)2dt
(3)一个工作日作业中总接振量由几段不同 的计权加速度组成
ahw(T)=
n 1/TΣ [ahw(ti)2×ti]
i=1
3.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 [ahw(4)]
压 ——胃肠道疾患 。
3.全身振动对机体的影响
(4)对肌肉骨骼系统的影响
第三节 振动与振动病
Vibration and vibration diseases
一、振动及其物理参数
1.振动的概念
振 动 ( vibration ) 是 指 一 个 质 点或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 围绕于一平衡位置来回重复的运动。 长期接触生产性振动可对机体产生不 良影响。
2.振动的物理量
常用的有: 1/3倍频带,中心频率6.3-1250Hz。 1/1倍频带,中心频率8-1000Hz。
表15
中心频 率(Hz)
6.3 8.0 10.0 12.5 16.0 20.0 25.0 31.5
1/3倍频带振动频率计权系数(Ki值)
Ki值 1.00
中心频率 (Hz)
40
Ki值 0.400
中心频率 (Hz)
振动感受器 传入神经 振动觉
一定范围内,感受器动作电位与振动强度成
正比;长期、过量接触振动
感受器敏感
性 、振动觉阈值 、振动觉 。
2.振动对机体的效应及作用
(1)效应:机械效应、生理和心理效应 (2)作用:有益作用、不良作用
①有益作用 肌肉活动能力增强;解除疲劳;减轻疼痛; 促进代谢;改善组织营养;加速伤口恢复 ②不良影响、疾病:大强度、长时间
2.振动的接触机会
(1)局部振动:常见于使用风动工具 (风铲、风镐、风钻、气锤、凿岩机、 捣固机、铆钉机等)、电动工具(电钻、 电锯、电刨等)、高速旋转工具(砂轮 机、抛光机等)的作业。
工 人 使 用 风 钻 作 业

煤矿工人使用风钻打眼
工人使用砂轮机打磨工件
2.振动的接触机会
(2)全身振动 ①交通工具(汽车、火车、船舶、飞机、 拖拉机、收割机等)上的作业; ②作业台(钻井平台、振动筛操作台、 采矿船等)上的作业。
n ahw= Σ(Ki• ahi)2
i=1 ahw—手传振动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 n—频带数 Ki—第i频带的计权系数 ahi—第i频带加速度有效值
四、振动的分类与接触机会
1.振动的分类
根据振动作用于人体的部位和传导方 式,可将生产性振动相对分为局部振动和 全身振动(whole body vibration)。这两 种振动无论是对机体的危害还是防治措施 方面都迥然不同。
(1)局部振动
局 部 振 动 ( local vibration 或 segmental vibration ) , 又 称 手 臂 振 动 (hand-arm vibration):是指手部接触振 动工具、机械或加工部件,振动通过手臂传 导至全身。
(2)全身振动
全身振动是指工作地点或座椅的 振动,人体足部或臀部接触振动,通 过下肢躯干传导至全身。
3.全身振动对机体的影响
(1)对感觉及神经系统等的影响 振动——不舒适——疲劳、头晕、焦虑、
嗜睡;大强度——难受——内脏移位/机械性 损伤。
3.全身振动对机体的影响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振动——交感神经紧张 ——血压升高、脉搏 加快、CO 、脉压 ——心肌局部缺血
3.全身振动对机体的影响
(3)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胃酸分泌 、胃蠕动抑制——胃肠道和腹内
头部
2-30
前臂
16-30
眼部
30-80 腹腔
10-12
上下颌
6-8
脊柱
10-12
肩部
4-5
下肢
2-20
胸腔
4-8
神经系统
250
3.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 [ahw(4)]
(1)日测量时间不是4小时 ahw(4)= (T/4)×ahw(T)
ahw(4)—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 T—日接振时间(小时)
250
Ki值 0.063
1.00
50
0.300
315
0.050
1.00
63
0.250
400
0.040
1.00
80
0.200
500.160
630
0.025
0.80
125
0.125
800
0.020
0.63
160
0.100 1000 0.016
0.50
200
0.080 1250 0.0125
(1)振动频率:单位时间内物体振动的次数 单位:Hz
(2)位移(displacement):物体离开平衡位 置的瞬时距离。单位:mm。
(3)速度(velosity):单位时间内位移变化 的量。单位:m/s。
2.振动的物理量
(4)加速度(acceleration):单位时间内 速度变化的量。单位:m/s2。 加速度可用 峰值、峰峰值、平均值、有效值表示 有效值(rms)=π÷(2 2)×平均值 =1÷ 2 ×峰值 各参量中以加速度反映振动对人体作用 的关系最密切,以有效值与振动能量的关 系最大。
2.共振频率
共振频率(natural frequency):外 界激发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一致时, 致振动强度加大(共振),物体发生共振, 则物体的固有频率称为共振频率。
物体在外力的激发下, 可产生一定频率的振 动,该频率称为物体
的固有频率。
表16 人体不同部位或器官的共振频率
部位或器官 共振频率(Hz) 部位或器官 共振频率(Hz)
2.振动的物理量
(5)振动级(vibration acceleration level, VAL)
VAL=20lg(a有效/a0) dB(A) a0:振动加速度基准值(10-5 m/s2) a有效:所测振动加速度有效值( m/s2)
二、振动的评价参量
1.振动频谱
振动频谱:将按照频带大小测得的振 动强度(加速度有效值)数值排列起来组 成的图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