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百合的花期调控技术

百合的花期调控技术

百合花期调控主要技术
百合为百合科百合属球根花卉,其花型优美,花色艳丽,且寓有“百年好合”的吉祥之意,消费习惯上多作为喜庆用花,因而节日期间需求量大,价格也较高。

生产上如能合理安排,保证节日期间用花及平时均衡供花,则可提高种花经济效益。

本文结合生产实践介绍调控百合花期的主要技术。

3.1 温度调控
百合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要经过一个低温阶段才能开花,否则处于休眠状态,不开花。

所以低温处理是百合花期调控的先决条件。

百合种球不同低温处理和低温处理时间长短与开花期密切相关。

低温处理温度越低,开花期越迟;低温处理时间越长,花期越提早。

一般以5℃处理8-10周为宜。

在百合生产过程中,对已经低温处理的种球,温度越高,花芽分化也越早,但叶和花的数量较少,花茎短;在低温下栽培,会造成节间缩短、开花延迟。

因此,应根据生产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如期开花。

盆花如果花期比预计时间延迟,可采用增加温度的方法促进开花。

从加温到开花的天数,因品种、温度高低以及管理方法等而有所不同。

温度高、湿度适宜的要快些;温度低、湿度不够的要慢些。

因此需加强温室管理,控制好温度,并计算好从加温到开花大致需要的天数,然后按其需要分期移入室内进行加温处理,以按期开花。

盆花如果花期比预计时间提前,可采用搬入冷室延迟发育的方法调控花期。

冷室保持3-5℃为宜。

室内应安置照明灯,每天以弱光补照几个小时即可。

入室处理的时间以7-10 天为宜。

3.2 光照调控
3.2.1光周期调节
白昼与黑夜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为光周期。

白昼和黑夜的长度影响开花期的提前与推迟。

麝香型百合和东方型百合均有一定的光周期反应。

百合是长日照植物,长日照处理会使花期提前,短日照处理会使花期延后。

在生产中,采用光周期控制花期一般是长日照处理提前开花,多用于日照短的冬季。

方法是:在夜间,用电灯补充光照以打破暗周期,将光照时间延长到14个小时以上。

在百合幼苗展叶十几片后可开始灯照。

3.2.2光照强度调节
百合喜光照充足,适当的光照强度有利于百合的生长发育。

生长前期需要较多的遮光量,以促进茎的伸长,现蕾后要适当增加光照。

光照不足容易导致花蕾脱落,其中亚洲型百合对光照不足的反应最敏感。

冬季在温室中进行促成栽培,需要灯照补光。

方法是:每8-10㎡悬挂400瓦电灯一盏,离植株1.5m。

补光时间为现蕾时开始,到切花前为止。

在补光的同时应结合加温,保持室内较高的温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花期。

3.3 定植时间
在充分打破休眠后,定植时间是决定开花期的重要因素。

在可控光温的温室中种植,定植时间可以大致确定开花期。

在大田中种植,花期受外界温度、光照变化影响较大。

因此,可依据气象预报,若今年比往年气温升高1-2℃,可推测其生育期提前3-5天,花期也相应提前.3-5天,从而可大致确定定植时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