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建立背景与战略意义
(一)探索对外开放新模式
目前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力图通过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协议)和PSA(多边服务业协议),形成新一代高规格的全球贸易和服务规则来取代WTO。
但是,上述协议中国都未参与,面对未来世界贸易规则、格局改变的可能,中国将面临着的“二次入世”严峻挑战。
建立上海自贸区,在具备基础条件的特定区域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措施并承担先行试验的任务,可以积累在新形势下参与双多边以及区域合作的经验,逐步熟悉并增强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为我国与主要经贸合作伙伴谈判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如果试验失败了,由于限定范围,影响也有限;而一旦成功,就可以进一步扩大推广并全面对接整个中国经济。
因此,这是新背景下全球贸易竞争的主动应对,是探索对外开放新模式的明智选择。
(二)推动国内改革“倒逼”机制形成
中国目前正处于换挡减速过弯的状态。
在国际需求疲弱及劳动力成本优势日趋丧失局面下,中国已不可能长期依赖出口支持经济增长;但是国内市场经济效率仍然较低,产能过剩和能耗较高问题严重。
只有通过改革,尤其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革,才能完成经济转型升级。
而目前中美投资协定谈判的分歧,也主要集中在投资准入、公平竞争、权益保护等与政府管理密切相关的领域。
建立上海自贸区,类似当年加入WTO,也就是用“开放促改革”,形成融入全球新格局新规则的“倒逼”机制。
通过将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涉及的一些难点敏感问题在自贸区先行先试,能够为推进投资管理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累经验,加快国内市场经济环境建设和对接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三)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和推进东部地区持续发展
从2009年起步的人民币跨境使用,香港现在官方口径8000亿,实际可能有1万亿,台湾也有4000亿,但这些因为贸易需求释放的
人民币,在全球货币总量中比例依然很小。
如果不满足这些资本的回流获利的动机,人民币货币的海外总量还是无法做大,无法充分发挥人民币在国际金融环境中的话语权。
自由贸易园区作为推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有效工具,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聚焦生产要素、参与国际分工和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建立上海自贸区,通过投资体制开放创新和金融自由化改革,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有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实现金融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同时,通过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增强其对区域发展的聚变、辐射和带动效应,能够为扭转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增长乏力局面、促进东部地区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样板和标杆。
表1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