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第4章
(4)替代:将感受与行为转换到另一个替 代对象。(丈夫被上司批了后回家将怨气 出在孩子上) (5)认同:有意识或部分有意识地接受另 一人的特质,以降低自我贬抑的感受(如 自我形象低的学生可能与能力强的学生扯 上关系以寻求满足感)
(6)投射:将自己无法接受的特质归诸他 人(发现自己自私,而批评别人自私) (7)合理化:为自己无法接受的行为寻找 编码但合理的解释以维持自尊(容貌平凡 的女子特别爱说“自古红颜多薄命,“ 的女子特别爱说“自古红颜多薄命,“红 颜是祸水”;追不到女朋友的男孩说“ 颜是祸水”;追不到女朋友的男孩说“这 种女人品德不端、水性杨花,嫁给我,我 都不要” 都不要”。 )
认为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去努力“理解” 是去努力“理解” 这些人(服务对象) 意义世界” 这些人(服务对象)的“意义世界”及其 内在矛盾,帮助他们顺利重构自己的“ 内在矛盾,帮助他们顺利重构自己的“意 义世界” 义世界”。
(八)激进的人文主义理念
它认为在“意义世界” 它认为在“意义世界”里经历的许多 人格的、 人格的、心理的问题都只有依据现代资本 主义社会的反人道特征才能被理解。 主义社会的反人道特征才能被理解。
自我服侍三个主人:外部世界、超我和本 我 心理防御机制: 如说谎、幻想、投射等等。
(1)压抑:对自我构成威胁的放在潜意识 中(他是谁,我不认识) (2)否定:拒绝相信或感知现实状况(这 不是真的) (3)退化:采取前一阶段的行为(女学生, 自从被班上同学嘲笑后。每当要上学时, 就会肚子痛而无法上学 )
(8)反作用:压抑自己或社会无法接受的 冲动并替代以相反的感受,如以爱代替恨 (明明很喜欢对方,却表现很冷淡) (9)升华:个人将不被社会认可的动机或 欲念,以符合社会标准的方式表现出来. 欲念,以符合社会标准的方式表现出来. (失恋的人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上)
(二) 认知理论
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 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 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 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
功能主义者 调停者) (调停者)
解释者 (意义的 探求者) 探求者)
包括 的主 要理 论 对人 与社 会的 看法
标签理论 弗洛伊德主义、 弗洛伊德主义、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认 沟通理论 知理论、组 成,功能上相 互依存, 互依存,相互 协调的客观有 机体
它主要关注女性所受到的压抑,认为女 它主要关注女性所受到的压抑, 性所遭遇到的许多生活问题都是性别压制 的结果。 的结果。
社会工作的目标是探索并消除社会中由于 性别主义所造成的女性痛苦, 性别主义所造成的女性痛苦,促使她们有 更多的自由。 更多的自由。有更大的能力去追求个人的 成长与发展。 成长与发展。
(十)“赠权”或“倡导”理论 赠权” 倡导”
主张在宏观的社会变革未发生之前,社 主张在宏观的社会变革未发生之前, 会工作者应协助服务对象为了他们的利益 向现存社会结构争取权利, 向现存社会结构争取权利,促使现存的社 会结构作出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 政策安排。 政策安排。
(十一)女权主义理论 十一)
二 、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逻辑 结构
大卫·豪(两分法模型) 大卫 豪 两分法模型) “为社会工作的理论” 为社会工作的理论” 理论” “社会工作的 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与为社会工作理论
为社会工作理论:对人与社会本质、人的 行为与社会机制解释的部分; 社会工作理论是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说 明 区别:内容不同,功能不同;地位互不相 同;与社会工作联系紧密程度不同; 联系:相互依存;逻辑上相互蕴含;
(一) 心理分析学理论
是迄今为止历史最悠久、 是迄今为止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一 种社会工作理论。 种社会工作理论。 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 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 结构中的“自我” 超我”所控制的。 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
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服务对象的变 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 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
位置 超我
特点
原则
自我
本我
最高原则 确定道德行为的标 至善原则 层面 准和良心,监督和 控制自我 核心部分 既满足本我要求, 现实原则 又按超我原则去行 事 最下层的 无意识、无理性、 快乐原则 基础 要求无条件的得到 满足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该理论的内涵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互动关系:
超我在监督控制主体按照社会道德行事。 自我对上按超我的要求去做,对下吸收本我的 动力,调整其冲动欲望,对外适应现实环境, 对内调节心理平衡。
医疗事故 老年社会工作
二、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 能
(1)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社会 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 工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与原因。 工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与原因。 (2)根据其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 成因所做的解释, 成因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工 作目标。 作目标。 (3)提出一套达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 提出一套达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 技巧及模式。 技巧及模式。
认为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是要通过一种 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 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成为“正常人” 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成为“正常人”。
(六)沟通理论
认为许多的行为问题都出在人际沟通 如不能恰当地接受、 上,如不能恰当地接受、选择与评估信 不能很好地给予或接受信息反馈。 息,不能很好地给予或接受信息反馈。
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整理归类
伦纳德提出“四范式分类模型” 伦纳德提出“四范式分类模型”
自然科学范式 观点A 观点A:社会科学应追求自 观点B: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观点B
然科学的地位,客观性和测量 然科学的地位, 的重要性; 的重要性;社会知识由感知资 料决定。 料决定。 在客观性和方法上的一般相似 强调自然科学的不精确性; 性;强调自然科学的不精确性; 或然性在两类科学中的重要性。 或然性在两类科学中的重要性。
中观理论: 中观理论: a)解释性理论 a)解释性理论
标签理论、儿童 标签理论、 发展理论等
b)介入模式理 b)介入模式理 论
危机介入理论、 危机介入理论、 任务中心理论等
底
实践理论: 实践理论:
自由联想法、批 自由联想法、 判式提问法等
第三节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
一、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
激进变革社会学 主 观 社 会 学 范式 客观社会学 主义范式 激进人文主义范式 社 社 激进结构主义范式 客 观 社 会 学
惠丁顿、霍兰德和大卫· 惠丁顿、霍兰德和大卫·豪等人的 社会工作理论分类模型
激进变革理论 激进主义社会工作 觉悟的提高者) (觉悟的提高者) 主观性理论 互动主义社会工作 意义的探求者) (意义的探求者) 马克思主义社会工作 革命者) (革命者) 客观性理论 传统社会工作 调停者) (调停者) 秩序性理论
认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 帮助人们清楚这些沟通过程中的障碍, 帮助人们清楚这些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使 人们的相互沟通得以顺利完成。 人们的相互沟通得以顺利完成。
沟通中断 时间限制 对主题不了解 过去的经验 职位差距 没兴趣或过分关切 选择性的认知偏见与假设
(七)人文主义理论
它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意义世界” 它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意义世界”中, 而每个人的“意义世界” 而每个人的“意义世界”都是通过自己对 这个世界的“理解” 解释” 这个世界的“理解”或“解释”建立起来 的。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与服务对象一 道,通过改造现存的社会秩序,来解决人 们在“意义世界” 们在“意义世界”所遇到的许多问题。
(九)马克思主义理论
它主张从社会存在、经济基础、阶级压 它主张从社会存在、经济基础、 迫中寻找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 迫中寻找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
主张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与服务一道, 主张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与服务一道,通过 阶级斗争或其他集体行为改变现有的社会 现实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现实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义更多地关注社会结构本身的改 变,而较少关注服务对象心理、意识状态 上的变化。
大卫·豪对四范式模式的解释( 大卫 豪对四范式模式的解释(上) 豪对四范式模式的解释
大卫· 大卫·豪对四范式模式的解释(下)
社 会 工 作 过 程 理 论
1、 问题 定义 2、 问题 评估 3、 目标
个体对社会来说 是个问题, 是个问题,他在 应付社会方面存 在着问题 引起问题行为的 原因
个体的经验。 社会对个体来 社会对经济上 个体的经验。 他或她所处 说存在着问题 的非生产性是 一个问题 的情境存在 着问题 理解个体经 验的个人意 义 个人是政治性 经济体系的不 公平、不正义 的 公平、
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服务对 象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该理论的内涵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厌恶疗法 系统脱敏法 满灌疗法
(四) 社会系统理论
它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 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 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 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于维持的基本条件, 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于维持的基本条件, 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 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
人文科学范式 观点C 观点D 观点C:主管理解对社会科 观点D:社会科学是被社会决
学的决定性意义; 定的; 学的决定性意义;问题是价值 定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处于衷 相关的, 心地位; 相关的,回答却能够是价值无 心地位;研究理论的社会经济 涉的。 背景的重要性。 涉的。 背景的重要性。
伯内尔和摩根的社会学理论范式模型
认为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要帮助恢复 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之间的均衡关系, 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之间的均衡关系,使它 们能投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 们能投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
(五)标签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 这种理论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 题的人, 题的人,是以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 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