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华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考试大纲final(带公式)

东华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考试大纲final(带公式)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考试大纲答疑:1月5日下午3:00-4:30。

2号学院楼543。

第2章描述统计学1.样本均值、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的计算;2.样本中位数、分位数;先对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序。

如果np不是整数,则第[np]+1个数据是100p%分位数。

如果np 是一个整数,那么100p%分位数取第[np]和第[np]+1个值的平均值。

特别地,中位数是50%分位数。

3.样本相关系数。

,重点例题:例2.3.1, 例2.3.7, 例2.3.8,例2.6.2。

重点习题:P5ex4, P29 ex6, ex12第3章概率论基础1. 样本空间,事件的并、交、补,文图和德摩根律;,2. 概率的定义、补事件计算公式、并事件计算公式;对于任何的互不相交事件序列,3. 等可能概型的计算,排列和组合;4. 条件概率、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4.事件独立性及其概率的计算。

重点例题:例3.5.4, 例3.5.7,例3.7.1,例3.7.2,例3.8.1重点习题:P53 ex12, ex13, ex18, ex25, ex29, ex31, ex33, ex35, ex47第4章随机变量与数学期望1. 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及其性质;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质量函数及其性质,有关概率的计算;离散型随机变量:取值集合有限或者是一个数列x i, i=1,2, …。

概率质量函数:,3.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及其性质,有关概率的计算;连续型随机变量:随机变量的可能的取值是一个区间。

概率密度函数f(x):对任意一个实数集B有,,4 二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函数、联合质量函数、联合密度函数,有关概率的计算;,,5. 随机变量的独立性,有关概率的计算;随机变量X与Y独立: ;分布函数离散型连续型6. 怎样求连续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密度函数(先求分布函数,再求导);Y=g(X)7. 数学期望(离散型,连续型),函数的数学期望(离散型,连续性);离散型连续型8. 数学期望的性质,当X与Y独立时,E[XY]=E[X] E[Y]9. 方差和它的性质;;当X与Y独立,,10 协方差、相关系数,有关性质;Corr(X,Y)=1或-1,当且仅当X和Y线性相关,即P(Y=a+bX)=1 (当b>0, 相关系数为1; 当b<0, 相关系数为-1)当X与Y独立时,X与Y不相关,即.11. 矩母函数,利用矩母函数求各阶矩;矩矩母函数利用矩母函数求各阶矩12. 切比雪夫不等式,弱大数定律,概率的频率意义。

切比雪夫不等式弱大数定律:样本均值趋向于总体均值频率趋向于概率重点例题:例4.2.1,例4.2.2,例4.3.1,例4.3.3,例4.3.4,例4.4.1, 例4.5.2,例4.5.7,例4.6.1,例4.7.1。

重点习题:P86 ex1,ex4, ex6, ex9. ex10, ex12, ex13, ex27, ex43, ex44, ex46, ex53, ex56第五章特殊随机变量1 伯努利实验和伯努利分布,数学期望和方差;伯努利(Bernoulli)试验:在一次试验中,其结果可以归为``成功‘’和``失败‘’两类。

x i0 1 E[X]=pVar(X)=p(1-p)p i1-p p2. 二项分布:应用背景,概率质量函数,单调性,伯努利分解,可加性,数学期望和方差;应用背景:伯努利试验“成功”的概率每次都为p, 这样独立进行n次,那么“成功”的总次数X服从参数为(n, p)二项分布,记为X~B(n,p)。

单调性:P(X=i)当i<(n+1)p递增,当i>(n+1)p递减。

二项分布的伯努利分解:设X~B(n, p),那么, 其中X相互独立,且为相同的伯努利分布.可加性: 如果X与Y独立, 且X~B(n, p),Y~B(m,p),那么X+Y~B(n+m, p) 。

3. 泊松分布:应用背景,概率质量函数,单调性,数学期望和方差,可加性,二项分布的泊松近似;应用背景: 根据二项分布的泊松近似,一段时间内某种随机事件发生的次数。

单调性:i < λ时递增,i > λ时递减。

泊松分布的可加性: 设X1和X2为相互独立的泊松随机变量,它们的均值分别为λ1和λ2, 那么X1+X2为均值是λ1+λ2的泊松随机变量。

二项分布的泊松近似:设X~B(n, p) 。

当n很大p很小时,其分布近似于参数为λ =np的泊松分布4. 均匀分布:应用背景,概率密度函数,数学期望和方差,二维均匀分布,有关概率的计算;应用背景:随机变量X在区间[α, β]上等可能取值概率密度函数:,二维均匀分布:5. 正态分布:应用背景,概率密度函数及其对称性,数学期望和方差,标准正态分布N(0,1),正态分布的标准化和概率计算,线性性质,独立和的性质,分位数及其对称性;应用背景: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大量独立随机变量的和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密度函数:X~ N(μ, σ2),E[X]=μ, Var(X)=σ2标准正态分布N(0,1):线性性质:正态随机变量的线性函数仍是正态分布。

设X~ N(μ, σ2), 那么对任意a, b≠0, Y=a+bX~N (a+bμ, b2σ2).特别地,,。

假设相互独立,且,则。

标准正态分布Z的100(1- α)%(下)百分位数Z:。

对称性:z1-α= - zα6. 指数分布:应用背景,概率密度函数,数学期望和方差,无记忆性,有关概率的计算;应用背景:如果单位时间内“事件发生”数是参数λ泊松分布(称为泊松过程),那么两次“发生”之间的间隔时间长度就是参数λ的指数分布。

概率密度函数:无记忆性7. 卡方分布:定义,可加性,分位数;定义:若Z, Z2, …, Z n相互独立, 且都服从N(0,1) ,则称其平方和1服从自由度n的χ2(卡方)分布。

可加性:当X1和X2分别为自由度为n1 和n2的χ2随机变量且相互独立时,则X1+X2服从自由度为n1+n2的χ2分布.100(1- α)%百分位数 χ2α,n:8. t-分布:定义,对称性,与N(0,1)的关系,分位数;设Z~N(0,1), X~χ2,Z和X独立,则称随机变量服从自由度n的t-分布。

n当n →∞,T n→N(0,1),9. F分布:定义,分位数, 倒数性质。

设X和Y分别服从自由度为n和m的χ2分布,且相互独立,称服从自由度为n和m的F-分布。

,重点例题:例5.1.1,例5.2.4,例5.2.6,例5.5.2,例5.5.4,例5.6.1,例5.8.4.重点习题:ex5, ex6, ex11, ex16, ex18, ex22, ex26, ex28, ex36, ex37, ex47第六章统计抽样的分布1. 总体、样本及其观测值、统计量;样本:若X1, X2, …, X n是独立随机变量, 且具有相同的分布F, 则称它们构成来自分布F的一个样本. n称为样本容量。

样本的观测数据称为样本观测值x1, x2, …, x n。

统计量:不含未知参数的样本函数。

2. 样本均值:定义,数学期望和方差;设总体X(不一定是正态分布), E[X]=μ, Var(X)=σ2。

样本X1, X2, …, X n。

样本均值,,3. 中心极限定理:基本定理,二项分布的正态近似,样本均值的近似分布;基本定理:设X1, X2, …, X n为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序列, 并均具有均值μ和方差σ2(无论分布类型是什么), 则对充分大的n (30以上),X1+X2+ …+ X n近似服从正态分布N(nμ,nσ2)。

二项分布的正态近似:设X~B(n,p), 对充分大的n(30以上), X近似服从正态分布N(np, np(1-p))样本均值的近似分布:设总体X(不一定是正态分布), E[X]=μ, Var(X)=σ2。

样本X1, X2, …,X n。

当n充分大(30以上),近似有4.样本方差:定义,数学期望;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5.正态总体:样本均值按N(0,1)(方差已知时)或t-分布(方差未知时),样本方差按卡方分布,样本均值与样本方差独立.定理: 设总体X~N(μ,σ2)。

样本X1, X2, …, X n。

则(1) , (2) , (3)与S2独立,(4) 。

重点例题:例6.3.2, 例6.3.3, 例6.3.5, 例6.5.1。

重点习题:P148 ex6, ex14, ex18, ex19, ex30第七章参数估计1. 估计量与估计值参数估计:设总体分布为Fθ,其中θ为未知参数。

样本X1, X2, …, X n,独立且与总体同分布。

需要估计θ。

估计量:用来估计未知参数θ的统计量,记为估计值:估计量的观察值无偏估计量:2. 极大似然估计:定义,似然函数,对数似然方程;似然函数:若总体的密度函数(或质量函数)为f(x|θ), 其联合概率函数(称为似然函数)极大似然估计: 求使得对数似然方程3. 伯努利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的极大似然估计;贝努里分布:p的极大似然估计是观测数中成功的比例。

泊松分布极大似然估计。

正态分布N(μ,σ2)的极大似然估计:正态分布方差σ2的无偏估计4. 置信区间的定义;参数θ的100(1-α)%置信区间满足5. 正态总体均值的双侧置信区间(方差已知);6. 正态总体方差的双侧置信区间.重点例题:例7.2.3, 例7.2.5, 例7.3.1, 例7.3.4, 例7.3.8重点习题:P181 ex1, ex3, ex 10, ex13, ex36第八章假设检验1. 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原假设与备择假设,拒绝域构造原理,显著性水平,两类错误;原假设H0, 备择假设H1;显著性检验:H1是否显著,以至于可以拒绝H0;第一类错误——拒绝了正确的假设,第二类错误——接受了错误的假设;显著性水平 =P(样本观测值落入拒绝域|H0真)=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

2. 方差已知时正态总体均值的Z检验(双侧,右侧,左侧);双侧检验(临界值法或p值法)左侧检验(临界值法或p值法) 右侧检验(临界值法或p值法)3. 置信区间与拒绝域的关系;若原假设落在未知参数的100(1-α)%的置信区间内,则在显著性水平α下,接受H0 ,否则拒绝H0。

4. 方差已知时两个正态总体均值相等的Z检验(双侧);5. 方差未知但相等时两个正态总体均值相等的t检验(双侧);6. 成对样本均值相等的t检验(双侧);令W i=Y i-X i化为关于W i的单样本检验: H0: μ=μ0, H1: μ≠μ0, (μ0=0)7. 两个正态总体方差相等的检验。

重点例题:例8.3.1, 例8.3.6, 例8.4.1, 例8.4.2, 例8.4.4, 例8.5.2重点习题:P218 ex2, ex 10, ex12, ex28,ex31, ex38, ex43, ex4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