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人类与环境单元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物圈范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最高可达到离地面10000m处或更高B.最低可达到地下植物最深的根际处和深海地壳的热C.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全部D.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上部2、2003年1月8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确立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6亿,顺利实现人口零增长,然后缓慢下降。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B.优生优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C.禁止近亲婚配可减少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D.我国人口增长符合“J”形曲线,K值为16亿3、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A.资源状况B.科技发展水平C.人口的文化D.生活消费水平4、下列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数量增多通过对资源的需求量加大,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B.人口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动C.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实现的D.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时期,由于人口数量不是很多,人口对环境没有破坏5、下列关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实施战略的重要条件B.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要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到重要位置C.目前我国人口太多,不可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D.我国人口发展的目标中:2010年,我国的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亿内6、下列不属于造成环境危机的原因是()A.环境污染B.自然资源破坏C.大力植树造林D.人口的急剧增长7、下图是198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画,这幅宣传画所揭示的全球主要环境问题是()A.酸雨B.“温室效应”加剧气温升高C.臭氧空洞D.森林锐减8、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措施依次是()A.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B.SO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SO2的植物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9、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可能引起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大量死亡,从而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
这是因为浮游植物死亡会()A.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B.使大气中臭氧增加C.使海洋表层无机物增加D.使海洋表层含氧量减少10、由于人类大量排放卤代烃(如制冷剂氟利昂),严重破坏了臭氧层,引起地球表面紫外辐射增强。
臭氧层耗损引起普遍的生物学效应不包括()A.人体免疫功能将明显减退B.人类皮肤癌患者增加C.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D.农作物产量减少11、目前,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的主要表现是()A.人口爆炸、资源枯竭、土地沙化B.地震、火山、水灾、旱灾C.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D.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12、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A.烟尘含量的增多B.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增多C.汽车废气发生化学反应D.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13、酸雨对环境和人的影响为:①直接伤害植物的芽和叶;②水体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③腐蚀建筑物和金属;④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A.①②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4、1998年9月渤海发生赤潮,使山东烟台、河北、天津等地养殖业造成数亿元的损失。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发生的原因是()A.水中CO2含量大量增加B.环境污染,海区富养化C.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多D.水中O2过多15、据统计表明,进入20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B.动物敌害C.天敌过多D.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16、下列能导致草原沙化的原因中,与人类滥捕有益动物有关的是()A.牧草繁殖速度减慢B.鼠类猖獗C.森林过量砍伐D.不按季节放牧17、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采取的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的三个层次是指:①基因(遗传)多样性,②细胞多样性,③组织多样性,④物种多样性,⑤生态系统多样性()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④⑤18、美国亚利桑那州草原上生活着黑尾鹿、美洲狮和狼等生物。
1905年前,黑尾鹿数量始终保持在4000头左右。
为提高鹿群数量,人们从1907年开始捕杀美洲狮和狼,曾使黑尾鹿数量约达100000头,但最终黑尾鹿数量锐减。
分析其原因是()A.草原的气候环境发生变化B.草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被破坏C.气候变化,使牧草生长不良D.鹿的数量太多,相互残杀19、下列措施中,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相符合的是()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的能量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元素多于补充的氮元素D.农田施用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20、南极是一个极度冰冻的地方,在科学家眼里,那儿可能蕴涵着无价的科学奥秘。
而在勇敢的旅游者眼里,这块冰封的陆地恰好是一个游览胜地。
目前,在是否可以到南极旅游的问题上,科学家和旅游者的对抗越来越激烈。
科学家之所以强烈反对旅游者去南极旅游,主要原因是()A.南极生态系统的成分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生态平衡容易被破坏B.南极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复杂,人类的介入会使原有的食物网遭到破坏C.南极的光照强烈,上空存在臭氧空洞,这会给旅游者带来很大的伤害D.旅游者的活动会使南极的冰川熔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二、非选择题21、地球上的最大生态系统是,它为我们制造、生产、处理和维持其他所有生物的生存。
22、第五次人口普查时(2000年),某市总人口首次超百万达到1000530人,1999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出生的人口为7364人,死亡人口为6425人。
请问该市的人口出生率为‰,死亡率为‰,自然增长率为‰。
23、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的重要影响有:①使农业;②北方干燥地区将会;③沿海盐场和养殖场将基本被;④有些树种的,产量会也会下降;⑤永冻土将会。
24、长期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基本维持在%,但从20世纪以来,主要由于的大量燃烧,致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了严重干扰。
目前,人类每年大约要向大气排放200亿吨二氧化碳,其中,(国家)排放量最大,中国占%。
25、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它能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作用的,从而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因此被称为地球生物圈的保护伞。
26、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酸性的产物。
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
正常雨水的pH一般在6左右,而目前有些地区的雨水的酸度已达到了pH。
27、某学校的学生为了调查太湖沿岸4条河流的水质污染状况,在这4条河流注入太湖的入口处采集水样,并在显微镜下观察水样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第一课件网(1)这4条河流的污染源中,污染的严重性由轻到重的排列顺序是。
(2)②号河流的主要污染物很可能是,③号河流的主要污染物很可能是。
(3)假如①号和③号河流的水源污染属同一种类,程度相同,那么①号河流水源排污点离湖泊入水口的距离比③号河流水源排污点(“远”或“近”)。
(4)为了改变太湖的污染状况,首先必须治理号河流的水源。
治理的措施有:第一,;第二,;第三,。
28、某工厂附近,本来空气中含氟化氢为0.0069mg/m3。
后来,在该工厂四周种上了40m宽的刺槐林,结果氟化氢量下降为0.0036mg/m3,科学研究者将刺槐叶进行分析发现,它的含氟量大大增加,以上实例说明刺槐有的作用。
29、阅读下列三个事例,并回答有关问题:事例一:我国海南岛的森林覆盖率在1956年为25.7%,1964年为18.2%,1981年为8.53%,并且因遮盖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坡垒等珍贵植物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植物灭绝。
事例二: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面积1967年为4万多公顷,30年后已经有一半被挖尽。
事例三: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乏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1)事例一说明造成这两种野生生物资源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2)事例二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的原因是。
(3)事例三说明由于入侵或引种到的地区,使得这些地区原有物种受到威胁。
(4)除上述原因外,你还能举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其他原因吗? 。
第七章人类与环境单元练习参考答案1、C。
2、D。
通过计划生育等措施,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可控制在16亿内。
3、A。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食物的生产也是有限的。
4、A。
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动的结果可能是增长也可能减少。
5、C。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6、C。
7、B。
8、A。
9、A。
10、C。
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是因为水体污染的结果。
11、D。
注意题干中要求回答的是“大气污染问题”。
12、B。
13、D。
14、B。
15、D。
16、B。
17、D。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18、B。
19、C。
20、A。
21、生物圈氧气食物废物22、7.367 6.4280.93923、生产能力下降进一步变干淹没或破坏分布区将发生变化融化24、0.028煤、石油、天然气美国13.625、致癌和杀伤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26、硫和氮硫酸和硝酸2~527、(1)④①②③(2)无机盐N、P等的污染有毒化学物质的污染(3)远(4)③禁止化工厂直接向湖泊排放污水(控制污染源)清理湖泊种植一些能吸收有害物质的植物28、吸收氟化氢气体,净化空气29、(1)植被破坏(2)掠夺式的开发利用(3)外来物种缺乏天敌(4)人为捕杀、环境污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