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诗词说课模板

古典诗词说课模板

古典诗词说课模板古典诗词说课模板主要文章:(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必修二:《诗经两首》(《氓》《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必修三:《蜀道难》《杜甫诗三首》《琵琶行并序》《李商隐诗两首》《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必修四:《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廉颇蔺相如传》《苏武传》《张衡传》(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藤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案例模板:《烛之武退秦师》——古代记叙散文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本文为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记叙散文,文言叙事的简洁美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烛之武退秦师》讲述了烛之武通过外交辞令劝退秦国进队进攻郑国的故事,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水平。

学习本文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领略古代叙事散文的简洁美,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从而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习本文对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具有示范作用。

(单元介绍里的内容,可以借鉴)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要求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基本情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3)4)提问法(教师主要以问题带动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并以此加强师生间的互动)1)比较法(结合初中学过的文言知识,温故而知新)2)迁移练习法(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离不开巩固和练习,有针对性的练习提升学习效果)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介绍春秋纵横捭阖的史实,引入对《左传》的介绍,回顾初中时学过的《曹刿论战》,激发学生了解春秋谋臣的兴趣,从而开始对本文的学习。

导语: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变革时期,是中华古代文明逐渐递嬗为中世纪文明的过渡时期。

《左传》记录了这个时期纷杂的社会史实,也收录了很多文采斐然的辞令,初中时我们学过的《曹刿论战》就是其中一篇,今天我们来学习《左传》中另一篇著名的外交辞令《烛之武退秦师》,看烛之武这位春秋谋臣是如何通过语言这一无形的战斗武器击退了强大的秦军。

2) 《左传》及故事背景介绍3)讲授新课,分析鉴赏第一阶段:扫清文字障碍,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文言句式1 教师范读全文,纠正发音,进一步感知全文2 学生自读,发现问题,圈点勾画疑点难句3 教师引导解决疑难词句,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提问、讨论,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和兴趣,培养思考分析能力4 整理归纳文章中的难重点词、词组、句式第二阶段:带着问题分析鉴赏全文内容。

对于问题可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这些问题,这些句子又是这篇课文中的关键句,既锻炼了学生把握关键语句的能力,同时熟悉了这些句子,理解课文就容易了。

1 秦晋为何出兵围郑?分析战争原因:三点。

(文章第一段)2 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在表现人物形象上属于什么描写?3 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答案是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

带领学生讨论并梳理烛之武如何层层深入,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感受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4 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此问引出文章最后一段,交代事件的结果,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

4)讨论总结,认识升华1 讨论总结烛之武的形象。

一开始的推辞,之后的深明大义捍卫国家的使命感,再到机智善辩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这也是《左传》描写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

2 《左传》以叙事为主,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在本文中就有很好的体现,引导学生体会和归纳本文伏笔与照应、情节波澜起伏、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和艺术特色5)拓展训练,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整理并记忆重点字词六、板书设计情节发展: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军撤离写作特点:语言简洁行略得当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对于古代记叙散文,抓住两点讲授:一是依据故事的情节发展变化,用于梳理文章结构和内容,解决教学知识目标;二是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特点,用于深入分析研读文章,学习描写技巧,解决教学能力、方法和情感目标《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

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这一部分包括准备信物、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五个场面,其中“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是行刺的必备条件,然属次要情节,只一笔带过。

其他三个情节均突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特别是“准备信物”的关键是激樊於期献头。

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

(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

这一部分描绘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部分的情节可概括为: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四个场面。

(四)结局(末段):荆轲被斩。

一幕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活剧,以秦王“目眩良久”告终。

《鸿门宴》本文按情节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文章先交代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曹无伤的告密,这是矛盾的“导火线”。

二是范增分析刘邦的前后情况,说他有“欲王关中”的野心,再加上当时颇能蛊惑人心的“望气”说法,说刘邦有“天子气”,劝项羽急击勿失,这是“火上浇油”,使矛盾进一步激化。

三是项伯夜访张良,紧张的形势开始有了转机。

四是张良与刘邦商量对策,拉拢项伯。

刘邦先“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再用一番谎言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项伯被拉过去了,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项庄舞剑时“以身翼蔽沛公”张本。

五是项伯劝说项羽勿击刘邦。

第二部分(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

这一部分是课文重点,情节高潮所在。

名为宴会,实为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较量。

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

三起:开始很和平,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

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于是气氛陡然紧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下决心除掉刘邦,这是一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怕失去时机,乃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宴席间充满杀机,形势极为严峻,这是二起;樊哙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这是三起。

三落:一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二落是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樊斥责一顿后还赐坐;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名,脱身回本营,项羽并没有追究。

这一部分共写了四件事:刘邦谢罪,范增举块,项庄舞剑,樊哙闯帐。

这些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刘邦集团能上下一心,共同应对危机。

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第三部分(5~7段),述宴后余事。

这一部分写三件事: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这是事件的尾声。

二、问题探究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1)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

(2)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3)语言精练生动,寥寥数语就能突出地刻画出人物个性。

2.本文的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

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

张良和范增都是眼光锐利的谋臣,但性格也有差别。

张良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

范增急躁易怒,不能针对项羽心理状态为之出谋划策,因而即使有正确的主张,也难以实现。

一旦计谋不成,徒作愤激讥诮之言,不但于事无补,反而触犯了项羽的忌讳。

樊哙粗犷而又机智,宴会上的一番慷慨陈词,似乎义正词严,实际上是隐瞒真相,巧言善辩。

表面上声色俱厉,严加指责,暗中却把项羽抬举到了至尊的高位,迎合了项羽骄横自大的心理,所以能为项羽所赏识,从而缓和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

又如项伯、项庄,都是项羽的部将,一个徇私情泄露机密,保护刘邦,反以为是在成全项羽有度量的美名;一个执行任务时,遇到干扰就放弃斗争,毫不觉察问题的严重性。

《诗经两首》-氓采薇 ----------------古体诗《离骚》、《孔雀东南飞》、《诗三首》单元要求: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情趣由以上可得出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注重诵读,培养古体诗的诵读节奏,感受古体诗的审美情趣;挖掘作品中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情操;探究各篇不同的艺术手法,品味艺术特色;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本诗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课,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

2、说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 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3) 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