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类型2017
三类侵蚀作用
1、 深向侵蚀或垂向侵蚀:沟谷下切 2 、向源侵蚀 :侵蚀基准面下降,由下游向上游发展 3、 侧向侵蚀:沟谷流水对沟谷两侧的侵蚀
产生侧向侵蚀的因素: (1)曲流和运动惯性 (2)地球自转偏向力 (3)滑坡支流的汇入
侵蚀沟形态及分类
浅沟:呈宽浅槽型,宽可达1米,宽大于深 切沟:断面呈V型,宽1-2米 冲沟:横断面呈U型,宽尺度可达数十米。
土壤侵蚀量 土壤流失量 土壤侵蚀模数
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 产生位移的物质量
土壤侵蚀量中被输移 出特定地段的泥沙量
单位面积上一年的土 壤侵蚀量
第一节 土壤侵蚀分类系统
2.土壤侵蚀基本营力:
促使土壤侵蚀发生的基本营力有内营力和外营 力的作用。
3. 土壤侵蚀类型:
在不同营力作用下,土壤侵蚀发生发展过程中 所呈现的各种形式或形态。
溅蚀的作用:
(1)雨滴打击;引起物质沿坡面的迁移; (2)破坏土壤结构,使表土分散,底土坚实,增强了径流的流量和侵蚀力; (3)增强了薄层水流的紊动强度;加强了水流搬运泥沙的能力; (4)影响土壤的渗透能力; (5)造成土壤养分损失,溶解,淋溶表土中可溶性物质。
溅蚀的危害:
破坏土壤表层结构; 堵塞土壤孔隙; 阻止雨水下渗; 为产生坡面径流和层状侵蚀创造条件。
特点
横断面呈“V”字形,沟头有一定高度的 跌水,长宽深三方面的侵蚀同时不同程 度地进行,加之重力作用,沟岸不断坍 塌。这种侵蚀在质地疏松、透水性好和 具有垂直节理的地区,发展非常迅速。
切沟 侵蚀
切沟 侵蚀
冲沟侵蚀:
切沟侵蚀进一步发展,水流更加集中,下切深度越来越 大,沟壁向两侧扩展,横断面呈“U”形并逐渐定型,沟底纵 断面与原坡面有明显的差异,上部较陡,下部已日渐接近平 衡断面。
浅沟侵蚀:
在细沟侵蚀的基础上,地表径流进一步集中,由小股径流 汇集成较大的径流,既冲刷表土又下切底土,形成横断面为 宽浅槽形的浅沟。
浅沟侵蚀
没有形成明显的沟头跌水, 正常的耕翻已不能复平,不 妨碍耕犁通过,但已感到不 便,由于耕犁作用,沟壁斜 坡与坡面无明显界面。
浅沟侵蚀 浅沟侵蚀
切沟侵蚀:
浅沟侵蚀继续发展,冲刷力量和下切力量增大,沟深切入 母质中,有明显的沟头,并形成一定高度的跌水。
面蚀产生的细沟,在 集中的地表径流侵蚀下继 续加深、加宽、加长,当 到达耕作难以平复时即变 成沟蚀。
➢ 侵蚀沟的形成与沟谷水流的特征
(1)侵蚀沟的形成:地表的起伏,地表径流分布不均匀, 沟深的地方径流大,侵蚀强烈,沟床进一步发展。 (2)沟谷水流特征: 流量变化悬殊,暴涨暴落,流速大,湍 急,含砂量大,颗粒大小混杂,分选性差。 (3)沟蚀:沟谷水流对地面进行线状侵蚀(股流侵蚀)为 沟道水流侵蚀。
溅蚀 溅蚀
2. 面蚀
面蚀是指由于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坡面表层土粒的一种 侵蚀现象。根据面蚀发生的地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的不 同及其表现的形态差异,又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层状面蚀
面蚀
鳞片状面蚀 沙砾化面蚀
细沟状面蚀
层状面蚀
鳞片状面蚀
耕地砂砾化面蚀
细沟状面蚀
3. 沟蚀
沟蚀是指由汇集在一 起的地表径流冲刷破坏土 壤及母质,形成切入地表 以下沟壑的土壤侵蚀形式。
悬移(漂移) 蠕移、跃移
以风蚀量结合风蚀地面定性评价划 分侵蚀强度
以分布密度、物质移动量或定性评 价划分侵蚀强度
岩体崩塌、土体崩塌 浅层、中层、厚层滑坡
以冻融侵蚀面积占总面积比例划分 侵蚀强度
泥流、石洪、泥石流 按分布密度,物质移动量、发生频 率பைடு நூலகம்合定性评价划分侵蚀强度
第二节 水力侵蚀
➢ 水力侵蚀: 是指由于降雨雨滴击 溅、地表径流冲刷和 下渗水分作用下,土 壤及其它地面物质被 破坏、剥蚀、搬运和 沉积的全部过程。
水力侵蚀地貌
重力侵蚀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
4. 目前国内权威的是四级分类系统
一级类型:按侵蚀营力划分
水力 侵蚀
风力 侵蚀
生物
一级
重力
侵蚀
类型
侵蚀
混合 侵蚀
冻融 侵蚀
二级类型:在一级类型基础上,根据一级类型的侵 蚀方式或主体形态的不同划分
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水力侵蚀
溅蚀 面蚀 沟蚀 山洪侵蚀
三级类型:在二级类型基础上,按侵蚀方式的不同 形态或性态划分
中国土壤侵蚀分类系统
一级分类
水力侵蚀
风力侵蚀 重力侵蚀
冻融侵蚀 混合侵蚀
二级分类
溅蚀 面蚀
沟蚀
山洪侵蚀 吹蚀 磨蚀 泻溜 陷穴 崩塌 滑坡
冻融风化 冻融泥流
泥石流
三级分类
四级分类
层状、鳞片状、细沟状 浅沟、切沟、冲沟、
以侵蚀量或侵蚀模数结合定性评价 划分侵蚀强度
以侵蚀模数或沟壑密度结合沟谷发 育演变定性评价划分侵蚀强度
水力侵蚀
溅蚀 面蚀 沟蚀 山洪侵蚀
1. 溅蚀
在雨滴击溅作用下土壤结构破坏和土壤颗粒产生位移的现 象称为雨滴击溅侵蚀。
溅蚀几个阶段:
(1)干土溅散阶段(当较大的雨滴降落到干燥的土壤表面时,土壤的土粒间隙尚为空气所填充, 土粒还未来得及吸收雨水,细粒即随雨滴的碎粒溅散,这些细粒常仍维持原来的结构。) (2)泥浆溅散阶段(随着降雨过程的延长,表土团粒吸收的水分增加,土壤颗粒间隙大部为水 所填充,继续受雨滴击溅、震荡,致使结构破坏。当土壤表层水分增加到流限以上,土粒即成稀 泥浆状态再受雨滴打击,将以泥浆状态溅散。) (3)层状侵蚀(继续降雨,土壤表层的泥浆逐步将阻塞土壤孔隙,阻止水分下渗,在坡地上泥 浆顺坡而下,形成泥浆状的地表径流,将带走部分土壤的细粒,千万土壤表层较均匀的损失。)
《水土保持原理与技术》
第三章 土壤侵蚀类型
水文水资源学院
1
本章主要内容
一、土壤侵蚀分类系统 二、水力侵蚀 三、重力侵蚀 四、混合侵蚀 五、风力侵蚀 六、中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第一节 土壤侵蚀分类系统
1. 土壤侵蚀概念
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 营力的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三级类型
水力侵蚀
溅蚀 面蚀 沟蚀 山洪侵蚀
层状面蚀 鳞片状面蚀 砂砾化面蚀 细沟状面蚀
浅沟侵蚀 切沟侵蚀 冲沟侵蚀
四级类型:在三级类型基础上,按侵蚀强度或侵蚀 程度划分
四级分类系统依据
➢ 一级类型:按侵蚀营力划分 ➢ 二级类型:按侵蚀方式或主体形态划分 ➢ 三级类型:按侵蚀方式的不同形态或性态划分 ➢ 四级类型:按侵蚀强度或侵蚀程度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