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婴儿配方乳发展趋势word

婴儿配方乳发展趋势word

婴儿配方乳发展趋势二〇一四年四月十四日摘要:牛乳与人乳相比,蛋白质、脂肪和乳糖在含量和组成上都有较大的差异。

通过对牛乳的胰蛋白酶水解作用,水解掉一部分的酪蛋白,所产生的小肽易于消化吸收,对机体有免疫调节的作用。

通过这种改性酪蛋白为基料生产适合婴幼儿适合的配方奶是乳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配方食品,研究现状,营养素,婴儿配方乳婴儿时期是人的一生中的特殊生长发育阶段,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时期。

这主要源于两个原因,其一是婴儿的自身代谢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生理代谢功能较差,因此需要营养全面、易于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作为食物来源;另一方面,婴儿时期的生长发育非常迅速,需要摄入大量的营养素来源源不断的供给身体发育的需要,因此在婴儿时期营养素摄入的数量和质量都将影响到人一生的身体健康。

因此,婴儿在出生后必须摄取与自身生长发育相适应的营养物质,从而保证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从事各项生命活动[1][2]。

考虑到婴儿的消化吸收特点和营养需要,母乳无疑还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

WHO 提倡婴儿出生后母乳哺育至少 2 个月,以保证婴儿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和预防传染疾病。

然而,由于工作状况、职业、疾病等等方面的原因,母乳的喂养现状并不乐观,母乳缺乏现象非常普遍(张美芳,1997)。

根据WHO1994年至2000 年对94 个国家的统计数据,目前只有35%的婴儿出生后的前 4 个月是母乳哺育的(高松柏,2003),据统计,在我国一岁以下婴儿母乳喂养率在城市为58%(“母乳喂养率”是新生儿出生后4 个月内,纯母乳喂养在婴儿喂养中所占比例),农村为75%;中国出生4个月内的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已从1998年的76%下降到了2004年的64%。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采取的措施是积极鼓励和提倡母乳喂养婴儿,另一方面就是研究出更适合在没有母乳喂养的情况下可以替代母乳为婴儿提供合理营养素的婴儿配方食品。

我国目前每年的新生儿约为2600-2800万,这就使婴儿配方乳食品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全球的婴儿配方食品(infant formulas)的年销售额已达到109亿美元[2∼5]。

当由于种种原因缺乏母乳时,牛乳因其来源广泛、与母乳成分较为接近而常被用来作为母乳的替代品。

但牛乳毕竟不同于母乳,二者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如以牛乳喂养初生婴儿常会引起许多不适应症,如消化不良、过敏反应等。

为了消除对牛乳的种种不适应症,婴儿食品的科研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

采用对牛乳进行适度水解的方法可以提高牛乳的消化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婴儿对牛乳过敏的发生。

1 婴儿配方食品研究现状在18和19世纪时并没有婴儿配方食品,没有母乳的孩子是用米糊、麦糊和牛乳来喂养的,婴儿的死亡率极高。

用于代替母乳喂养婴儿的食品称为母乳代用品,目的只是供给没有母乳的婴儿食用,并没有考虑各种营养素的需要,且多是家庭自制型的。

到19世纪末,生物学和医学的进步为母乳代用品的发展提供了研究的基础,随着其发展,人们才对婴儿配方食品有了比较完整概念,不仅要在组成成分上更要在功能性上接近母乳。

形成了工业化生产后,婴儿配方食品成为除了母乳以外可以提供给婴儿合理营养素的重要食物来源。

1.1国外婴儿配方食品研究现状1856年发明了牛乳的真空浓缩的方法,生产出了炼乳,这种产品的酪蛋白凝块少,易于保存,广泛应用于婴儿的人工喂养(艾长余,1992)。

1867年,德国人Justrs V on Liebing发明了第一个安全的婴儿配方,并获得专利。

它由小麦粉、麦芽粉和少许碳酸钾加入到牛乳中煮沸而成。

19世纪末,Herber和Rubner创立了婴儿喂养的能量测定法,即根据婴儿的能量需要来进行喂养,它奠定了研究婴儿新陈代谢的基础。

1915年,美国人Gerstenberger和他的同事们发明了第一个以乳为基础的婴儿配方。

该配方把植物油、动物脂肪添加到脱脂乳中,使其脂肪及其它成分含量均接近于母乳,这个配方是把经均质的植物油、动物脂肪添加到脱脂乳中,使其脂肪含量接近于母乳,其成分为:脂肪4.6%、碳水化合物6.5%、蛋白质0.9%。

此配方被专家称之为SMA,(Synthetic Milk Adepted)。

Cerstenberger使用这种配方乳,成功地喂养了300名婴儿。

目前世界上的婴儿配方食品大多由此演变而来,且主要以牛乳为基础。

随着对牛乳成分、母乳成分和婴儿营养认识的提高,欧洲和美国对婴儿配方食品的研究不断深入。

1961年美国惠氏研究出了第一个以乳清蛋白为主的婴儿配方S-26,由此至70年代末,世界上采用婴儿配方食品喂养婴儿是很普遍的。

1972年芬兰维奥利公司推出了全球第一个液态婴儿乳,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虽然后来由于提倡母乳喂养,使用配方食品喂养婴儿的比例相对减少,但是由于身体状况、疾病以及职业的原因,仍有许多孩子得不到母乳喂养,还有那些具有某些疾病婴儿的特殊需要,对婴儿配方食品的研究仍在不断地深入、不断地改进,产生了各类不同的婴儿配方食品。

进入20 世纪食品工艺学的高速发展,营养学、生物化学、药学、毒理学和免疫学的不断进步,婴儿配方食品正继续朝着接近母乳的方向发展[6]。

1.2我国婴儿配方食品研究现状1.2.1早期的婴儿配方食品公共卫生学家、中华医学会的创始人伍连德先生于1916年在其创办的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制牛乳以代人乳法》的文章,写到婴儿出生后最好的食物是母乳,但当因其他的原因不能食用母乳时,应取新鲜无霉菌的牛乳煮沸后加沸水和糖喂养婴儿,这是早期对母乳代用品的介绍。

1926年祝慎之研究了以大豆为基础的母乳代用品,做了动物实验并相继在国内外发表了一些文章。

至1954年之前普遍使用的是以稻米和小麦为基本原料,添加少量奶粉、蛋黄粉、钙、食盐等的糕干(或称奶糕、代粥糕、乳儿糕)作为母乳代用品,总产量在当时达到了365万多斤,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武汉等地都有生产[7∼10]。

然而,这些代乳品是不能满足婴儿的生长需要的,195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食品与卫生研究所周启源教授,在借鉴了大量的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国情的基础上研制成功“5410”乳儿糕配方,其以大豆、稻米、蛋黄粉、蔗糖、豆油、核黄小米、骨粉、碳酸钙、食盐和香草粉为原料,采用了热处理的方法消除大豆粉中抗胰蛋白酶因子的作用,补充了植物原料缺少的核黄素,并测定了维生素A、胡萝卜素、硫胺素和尼克酸等的含量并加以补充和调配,按婴儿对能量和氨基酸的需要,调整了原料的配比;并相继完成了的生产工艺的确定、动物试验、营养评价和促婴儿生长试验[11∼14]。

至此我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婴儿配方食品,为我国婴儿配方食品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当时主要的生产企业以上海益民一厂和哈尔滨松江罐头厂为代表。

50年代到70年代,出现了一些相似的产品如鸡蛋稻米粉(江西)、糕子粉(北京)、鱼豆代乳粉(福建)、楠豆代乳粉(贵州)等,这主要为了适应当时各地及广大农村的需要,蛋白质来源以蛋白质含量高的豆类、鱼类和蛋类为主(首选大豆),可单独使用亦可混合使用;以骨粉作为代乳粉钙的主要来源,亦可用碳酸钙或蛋壳粉代替;也添加了维生素A和维生素B2。

1.2.2新型婴儿配方食品随着医学及儿童营养学的发展,70年代末开始了婴儿食品的母乳化研究,着重在牛乳与人乳的组成成分的差异及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上,张维红、王亦芸、徐综、史美权等翻译了相关的大量国外资料[15][16]。

1981年由黑龙江省乳品工业研究所在全脂加糖奶粉的基础上主持研制的“婴儿配方奶粉Ⅰ”通过了省级鉴定[17]。

1985年内蒙古轻工业研究所和黑龙江乳品工业研究所完成了“六五”重点攻关项目,即以脱盐乳清粉为基料配以设计好的物料(鲜牛奶、精练植物油、蔗糖、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的“婴儿配方奶粉Ⅱ”,也称作母乳化奶粉,其中乳清蛋白与酪蛋白的比例为60:40,提高乳糖含量至总糖的90%,添加植物油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使之接近人乳的成分。

20世纪90年代以后,婴儿配方食品(主要是婴儿配方奶粉)的研究深入到改善奶粉的消化吸收性质、必需营养素的强化和功能性成分的添加上,不仅在成分上还要在功能性上更加接近母乳。

黑龙江省乳品工业开发中心研制的“婴儿配方奶粉Ⅲ”,以精制饴糖或麦芽糊精取代脱盐乳清粉,并通过了省级鉴定。

由北京食品工业研究所主持研究的“酶法改性酪蛋白在婴儿配方奶粉中的应用”于1995年通过了国家鉴定,主要是想解决长期进口大量的乳清粉的问题,提供较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质来源。

1996年,由无锡工业大学食品学院完成的“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新生婴儿配方乳粉的研究”通过鉴定,该项目主要是通过酶法选择性地除去αs-酪蛋白,清除或水解除去β-球蛋白的过敏性,强化了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加了牛磺酸以及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等活性物质,使其在营养价值和免疫功能上都能更接近母乳[18]。

2 婴儿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对营养素的需要婴儿的生长发育是其一生发育最旺盛的阶段,在出生的第一年中,头4~6月后其体重从出生时约3kg 增加至约6kg,而在一岁前,又再增加至9kg以上,发育的速率是很快的。

从营养及生理方面来说,这一阶段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1)新生儿之后,开始从子宫内营养过渡到子宫外营养,它离开母体而独立,但其消化器官仍有不健全的地方,所以有人称初生儿为子宫外的胎儿,以表示需要特别的照顾,因此依赖母亲的喂养。

(2)婴儿或幼儿是生长非常迅速的机体,需要完全的营养素,但其消化器官正在发育而远未成熟,因此生理需要与身体的消化功能间存在着矛盾,对婴儿来说,唾液腺的分泌机能还低,咀嚼肌虽然已较早发育,有利于吮吸,但舌和齿远不能完成口腔消化食物的第一步,胃的容量很小,仅30~35mL,粘液腺和肌层很薄,胃的幽门括约肌比较健全,但贲门却往往仍未能紧闭,胃液虽然含盐酸、蛋白酶、凝乳酶等,但其分泌距离成人的消化功能还很远。

肠道的粘膜发育较快,但肠的肌层发育较慢,其神经丛及髓鞘也仍在发育中,故对肠液分泌及蠕动的调节还未健全。

不过,婴儿消化道对母乳的适应性良好。

(3)婴儿体内营养素的储备量相对的小,适应能力也低。

因此也容易发生过敏,而这种不耐受性又往往不易察觉,有时误以为肠道感染。

因为最基本的表现之一是腹泻,而腹泻却又会导致营养素的丢失。

(4)及至幼儿阶段后,上述的发育情况得到改进,乳齿生长和胃容量的加大(300~500mL),对食物的可接受性提高。

此时,幼儿正常条件下的活动加强,体力消耗也大,饮食也逐步过渡到基本上由自己的消化器官来摄取营养素的一个很长的过程。

(5)在怀孕后期,胎儿大脑急剧发育阶段之后,乳儿出生5~6月之后到第二年末,大脑佾在急剧的发展,并奠定一个重要的基础,需要营养素的支持。

婴儿对营养素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主要是:(1)热量婴幼儿的热量需要与成人有些不同,除基础代谢,动作活动所需,以及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的热量外,还有从消化道排泄粪便的热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