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11事件薄的观后感

911事件薄的观后感

911事件薄的观后感
信息工程学院A班宋海月1101000154 在911之后,曾经有11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导演,拍了11部长度为11分9秒01格的短片,来纪念911事件,以前对于这个片子只是耳闻,而今天有幸观看了下它的具体故事情节,我不禁从中发现很多意外的收获。

911对美国人来说,至今都是比较敏感的题材,目前跟911直接相关的电影,一部是Paul Greengrass的93号航班,一部是老愤青Stone 的世贸大厦,前一部走普通人的亲情路线,后一部也相对温和地走灾难片加美国式英雄的方式,看看连老愤青都不敢用多么激动的手法来表达,与其说是他们害怕主流的舆论压力,不如说,这场灾难给美国人心头的打击实在太大了,恐怕连导演自己也生怕亵渎了死难者的亡灵。

而对于这个短片集,更多是一个911事件评论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作品,我爱不释手,有的作品,我嗤之以鼻。

在此与大家分享下我的感受。

先说喜欢的。

最喜欢的一部短片是法国导演Claude Lelouch拍的。

法国人的电影,唯一不会少的肯定是爱情元素,这部短片也是。

一个法国的失聪女摄影师爱上一个纽约的聋人旅行团导游,但他们那天争吵了,第二天,在短暂的争执后,导游去带团游览世贸双子搂,那天的日期是9月11日。

女孩很伤心,打开电脑,打算给他留下一封信就走,可写的过程中,屋子一直在震颤,养的小狗“钢琴”也很不老实,她想了想,写道:如果我们能重新开始,除非发生奇迹。

这时候,
头顶上代替门铃的灯闪了起来,女孩很高兴去开门,发现他站在门口,一身的墙灰,浑身颤抖。

她惊讶着,安抚着他……片子的拍摄技法很独特,几乎完全是按照女孩视角来拍,所以整个片子几乎没有声音,但在这种静默中,却用很巧妙的方式将个人的生活和大命运联系起来,倒是让我联想到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好像这场灾难,只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和好如初。

另外喜欢的两部都来自第三世界,一部小马卡马巴夫导演的,讲伊斯兰世界听闻美国挨炸的消息后,一个乡村女教师带着孩子们哀悼,孩子们却似懂非懂。

伊朗人总是喜欢选择儿童视角,文化间的隔阂在这个片子中体现得很突出,同样是对个体的影响,这些只会让那些孩子们觉得漠然,尽管很可能他们就将成为随之而来的灾难的受害者。

而另一部短片则是个非洲导演Idrissa Ouedraogo的作品,他拍了一部喜剧,一个非洲的孩子妈妈生病了,他听说抓到本拉登可以拿一大笔钱,又看见一个阿拉伯人长得很像他,于是就拉了一群同学去捉拿“本拉登”,结果“拉登”坐着飞机跑了,他哭得很伤心,但还是回去上学了。

片子拍得极有童趣,很多对话非常有意思,但也达到了喜剧的境界,拍出了微微的讽刺和浓浓的忧郁。

拍911时候,肯定会有对美国的质疑和批判,这也不是不可以,上面提到的伊朗和非洲导演的作品中就有这样的元素,但是如果做得太拙劣,那跟政治宣传片就没什么区别了。

下面说到此系列里我最讨厌的两部。

一部来自埃及导演Youssef Chahine。

另一部是英国老左Ken Loach的,我一向对西方左翼没有太多好感,对于左翼的所谓更是尤
为反感,除了宣传和展现自己幼稚的对政治的体验与了解之外,他们所做的常常是利用媒介的力量来颠倒黑白,来自他们的伟大手笔之一就是将一个以为人民战斗为口号但事实上只是建立新的独裁和捣毁人民幸福的切格瓦拉塑造成了大众偶像
在此我仅对几个短片做了评析。

我想很多人在面对灾难,表达的是一种快乐的心情。

尤其是美国911发生以后,很多人Happy的不得了,只恨大楼塌的不够快,只恨人死的不够多。

记得当时的同学们在讨论这件事的时候,一个主题思想就是活该!但现在我们扪心自问,当时我们的内心里面充满的是什么?爱?还是恨?不言而喻。

当然,这是一个个人的选择,但是我认为,能够长存于史的,不是恨而是爱。

恨,无助于解决问题,只能导致怨怨相报无穷无尽;恨能扭曲人心,产生种种极端的想法;恨会摧毁人一般的道德标准,使得人心不再。

如果我们心中不再是以恨为主导,而用爱心去迈出积极的第一步,我相信没有什么不能化解,两个人如此,国与国关系也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

当然,从今天的这个角度来回想过去的911事件,我觉得我们是否丢弃了窃喜的想法,以真正同情的心态去看这场灾难?请不要让偏见蒙住了眼睛,请不要让个人情感糊昧了心灵,面对灾难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只是自身道德消退的表现,这种行为,对自己的心灵是一种摧残,善良和爱会一点一点的被恨和旧帐所垄断。

昨天是美国明天可能就是你身边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