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加快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产业兴则乡村兴,农业兴则基础牢。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民稳定增收致富,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
当前,在我国传统农业劳动力年龄严重老化、耕地资源日益紧张、劳动力成本高涨、食品质量安全倍受关注的背景下,数字技术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模式。
一般认为,数字农业是指在地学空间和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集约化和信息化农业技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农业的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2019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为我国传统农业通过数字化技术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保障。
为了深入了解数字农业发展现状,我们先后到xx、xx等地的数字农机、数字水产管理、水稻种植加工、渔业绿色养殖、花卉智慧种植、道地中药材GAP种植和柑橘生产贸易等6家已经建立数字管理平台的企业调研,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和可行性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完成了以自然村庄为单元到城镇化的大变革,中国农业经历了从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适度规模经营的大变局,中国农民也实现了从乡土依赖到城市就业创业的大变身。
对广大农村来说,现在是“‘70后’不愿
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技术变革,30年后中国的土地“谁来耕种”将会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
当下,种一亩粮食作物的纯收入仅有五、六百元,还不抵在城市工厂上一周班,农业效益低下成为农民撂荒进城的主要因素。
随着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现行的土地流转为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市场主体提供适度规模的土地资源成为可能。
同时,传统农业生产用工贵、用工难、用工荒等问题也促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思创新、盼转型。
如上所述,从农业领域来看,我国农业发展步伐与时代经济快速推进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方面是受制于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不同于工商业、服务业,农业的发展需要时机,需要积淀,由大气候促成,对生产要素、配套条件、市场牵引有着严格的要求,过快则拔苗助长,始得其反,过慢则怠误时机,被动挨打。
另一方面是受制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程度与效率,当前我国第一产业相对第二、三产业落后,要素资源、政策激励分配不均衡,产业联接机制不科学、不灵活。
农业转型升级其实就是一个产业融合的问题,在农业转型升级中,数字农业通过集成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物联网、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以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便利化的移动终端,进行温、光、水、肥、药、料、排泄物的智能化管理,通过技术应用连接农业生产前端与后端产业,为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一丝曙光,也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一个技术体系,一种运用手段,一套时代模式。
我们认为,目前我国政府对数字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日益
重视,大力推广数字农业的时机已经成熟。
一是推广基础已经具备。
我国经过三年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试点,已经在18个省整省推进建成益农信息社20万个,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示范扩大到9个省份,相继推出426项农业物联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
截止2018年底,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手机接近300部,行政村通光纤比例达到98%。
二是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新设备的普遍应用为发展数字农业提供了新动能。
物联网、卫星遥感、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上的应用,让动植物疫病远程诊断、农机精准作业、无人机飞防、精准饲喂等高效作业方式成为可能。
三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使食品质量安全成为畅销农产品新内涵,生产过程全监控、质量安全可溯源成为更多消费者的主动选择。
二、当前我国数字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示范推广缓慢。
一是全国试点的地区和农业种养领域较少。
农业农村部《2018年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申报指南》明确指出,2018年重点建设大田种植、园艺作物、畜禽养殖、水产养殖4类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有许多顺应时代潮流发展方向的产业尚未涵盖进去,比如中药材、“菜篮子”产业。
项目仅在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央财政对符合条件的数字农业建设试点县市予以投资补助。
二是示范推广服务能力低下。
一些地区农技推广服务队伍老化、人员知识更新不及时,数字农业示范推广服务严重滞后。
如xx省,在2004年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时就将乡镇农技推广改为以钱养事事项。
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待遇低下、无晋升通道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导
致一些农业、水产大县十几年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补充。
三是申报门槛高。
项目申报要求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实施主体法人证书或营业执照复印件,地市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证明,实施主体与有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技术支撑能力的单位签订的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合作协议,实施主体近三年审计报告,土地落实的相关证明文件,规划预选址意见书,自筹资金承诺函及银行存款证明等等。
而一般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民参与度较高的市场主体多为流转农用地,难以取得选址意见书及土地落实的证明等等,而且很多农业企业从业者学历不高,复杂的申报手续必须依靠专业团队完成,大额费用和手续之繁琐让农业企业望洋兴叹。
(二)研发、操作及维护人才奇缺。
农业是弱质产业,主动使用新技术、新模式的内生动力不足,数字农业技术市场不活跃。
精通数字化技术的人才多选择赚钱更快的高端制造业、数字物流、电子商务等,很少有人选择利润薄、市场启动慢的数字农业研发;同时,由于农村青壮年更多地到选择余地大、来钱快的城市务工,在农村基本没有40岁以下的工人,数字管理平台建设、无人农机具购买后,难以招到操作工、维修工,设计建设单位一旦撤离,很多设备都将搁置难用,不利于数字农业的推广。
(三)缺乏统筹规划和深度融合。
信息化系统建设和管理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标准与规范,各系统间协同与集成困难,造成系统可用性不强、利用率不高。
多部门、多领域、多主体联合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格局有待进一步形成,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备,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程度仍然较低,农业信息社会化
服务水平还处于低级阶段,市场监管、软硬件产品检验检测、质量标准等体系不够健全。
政府投资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机制需要创新,投融资保障能力仍然较弱。
市场化运营机制、可持续商业模式没有完全形成,市场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政府网络平台搭建、联结滞后。
尚未建成互通共享的农业基础数据库,尚未建成互通共享的农业基础数据库,缺乏农业物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大数据管理决策和“互联网+”农业政务服务等智慧农业公共服务平台,难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同时,政府农业各专项数据获取能力不足,不能提供科学的数据服务,如病虫害数据、土壤质量数据、农业小气象数据,数据完整性也有欠缺。
(五)财政支持对象和范围亟待调整。
有必要改变过去“扶大不扶小、扶强不扶弱”的机械观点,而是根据对象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所作贡献大小、能作贡献与否来确定,对产业链条上的上、中、下游重要环节实体,无论实体大小、姓“国”还是姓“民”,都应一视同仁,给予支持。
降低门槛、少设条款,不以“光环”作条件,不以“姓资姓社”论英雄。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三产业融合,快速地推进数字农业的实际应用,达到服务现代农业、振兴乡村、构建美丽乡村的目的。
三、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集成技术研究,提高数字技术农业覆盖领域。
由于我国农业依然是一个传统产业、弱质产业,整体经济效益低下,通过数字化技术推广促进其转型升级,还需要政府、科技人员、企业的共同努力。
一是国家要将各种农业生产的数字化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