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居所维持生活,要么居住在新建的无视周围文脉的大尺度的方盒子中;同时,为了服务街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新增了许多零散的商业服务设施,如小卖、浴池等等,这些设施一般标准较低且自发无序的分布,有的甚至挤占了风貌建筑中的空间,对风貌建筑造成了不良损害;另外,由于街区周边道路比较狭窄,交通高峰时段车辆堵塞非常严重。
上述激增的城市容量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清楚的表明街区现有功能结构是不合理的。
4. 街区运行机制单一,缺乏活力
原大清邮局街区的活力和繁荣是建立在街区内部运行方式多样化以及功能结构多元化基础之上的,进而确保了整个系统的良性循环。
而目前的街区基本上以住宅为主加上个体经营的低档次商业店铺以及少量的办公空间。
街区虽然位于城市中心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却完全没有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引进符合城市发展需要的运行机制,街区与当代城市生活相脱离,整体的运行模式偏于保守、缺乏活力。
三、有机更新与持续发展的策略
针对原大清邮局街区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下列策略,目标在于实现街区的有机更新与持续发展,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的纳入当代天津城市生活之中:
1. 建立街区历史风貌建筑的数字化档案,为风貌建筑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为了使历史风貌建筑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首要工作是建立完备的数字化档案和控制导则。
值得庆幸的是,对于街区内现存的四栋历史风貌建筑,还可以找到部分原设计图纸。
尽管原图纸已经残缺不全、极端老化,但通过扫描、拍照,结合建筑现状测绘和对历史资料仔细的考察研究,最终还是能够建立起风貌建筑的数字化档案,主要包括建筑的基本信息、历史背景、复原图纸以及保护与开发要求等。
将这些信息与GIS系统结合起来,足以为历史风貌建筑的修复、保护、再利用提供充实的依据,对此国内已有相关研究,这里不再赘述。
3)
2. 运用图底关系4)、空间句法5)等理论修复并强化街区原有肌理
为了重塑街区原有肌理,我们采用了图底关系的分析方法,首先分析历史上大清邮局街区的图底关系、解放北路上相邻的保护较好地块的图底关系6),由此确定大清邮局街区内应有的图底关系,然后根据上述分析对街区内的建筑进行调整:拆除各种临时加建物,改变新建筑的布局和空间尺度关系,恢复街区应有的肌理。
此外,还要看到,该街区发展历经百年,其文脉格局虽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也不乏自发、无序、甚至对街区肌理具有消极作用的成分存在。
为了实现街区的有机更新和持续发展,强化肌理同时又满足当代生活的需要,是两项需要同等视之的重要目标。
为此,我们运用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评价并改进街区内的重要节点,提高节点之间的连接值、降低视区之间的深度值,在此基础上确定街区更新改造的最终形态(图3~5)。
3. 以适应性再利用7)为原则重新安排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