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泥砖匠到身家几十亿 蔡家泽靠实干谱写出创业神话

从泥砖匠到身家几十亿 蔡家泽靠实干谱写出创业神话

30 年 的 辛 勤 打 拼 ,到 现 在 ,其 所 建 集 团 公司资产达到 20 亿元。这个泥砖匠是怎么 办 到 的 呢 ? 温 煦 而 敦 厚 的 他 ,漫 步 在 茶 花 步 道上,讲起自己打拼路上的点滴。
14 岁打泥砖强过大人
蔡家泽的老家,就在石笋山下。儿时没钱 买煤,常进山打柴烧。家中三兄妹中,他排行老 大,也最乖巧懂事。上学时成绩好,还是个班 长。
“辛苦干完一年,总要发工资回家过年吧!” 蔡家泽说。他用凑来的钱,为工人发了部分工 资,手里仅剩下 5000 元钱。考虑到春节后,工 人来复工要吃喝,还需大笔开销,他没有回家。 “当时利息也高,身上背的压力很大。”
尽 管 已 发 不 起 工 资 ,但 没 人 离 蔡 家 泽 而 去。杨均印跟他打工时,还是个黄花大闺女,现 在儿女已 20 多岁。在她的眼中,蔡以前是小老 板,但不像个老板,现在成大老板了“,还是低调 得很。”
他,花 20 元挤上绿皮火车,疲惫地奔向广西。 没买到座位,他拿了张报纸垫地上,在厕所门口 时坐时蹲,熬了好几天才到柳州。
在这里他尝到打工的滋味。当时是修铁 路,打砖的特长又用不上,只有干些杂活,要么 去搅拌混凝土,要么干些挑扛小工。工地上经 常赶工,加上水泥沾水易凝固,必须赶时间上 工。
“那时工地少,找个活都要靠熟人关系,干 活都很老实。”在蔡家泽的记忆里,那时加班加 点是常事,工人也巴不得多干,反正每小时按 3 元算“。很多时候一趟要忙 20 多个小时。”
“夏天赶工累了,即使光膀子不穿衣服,一 躺在铁轨边的石子上,立马就能睡着。”蔡家泽 这样形容加班的苦累。
曾借高利贷发工资
他说,一开始是死干,不知道巧干。他和同 乡拉起施工队,挂靠到老家一建筑公司。慢慢 地,蔡家泽尝到甜头,因为他干活实在,很多工 地都信他。
见蔡家泽承包能挣更多钱,有几个同乡决 定单干,剩下七八个愿继续跟他打拼。
因为家里穷,父母又被病魔裹缠,他 14 岁 刚上完初一,就辍学回家当劳力,种田地养家糊 口。提出辍学时,班主任替他惋惜,可也帮不上 忙。
为支撑家中开销,他决定学门技术。辍学 半年后,他在砖厂跟着师傅打泥砖。几年泥砖 匠干下来,他起初的复学念想,完全被生活扼 杀。
干这样的体力活,虽说让他变结实,可其中 的艰辛,他至今没忘。
周刊
永川读本
07
2015 3 23
责责 编校



小 驹
星 期




李 睿
从泥砖匠到身家几十亿 蔡家泽靠实干谱写出创业神话
石笋山的蔡家泽出生贫寒,靠白手起家创业,如今他要回报家乡搞观光农业
重庆晨报永川读本记者 郭发祥 报道
通过 30 年 的 辛 勤 打 拼 ,到 现 在 ,蔡家泽所 建 集 团 公 司 资 产 达 到 20 亿元。
南下打工熬夜上工
秋天是他最喜欢的季节,田里金灿灿的稻 谷,让他有点成就感。自打 14 岁放弃学业,断 了上大学的念头后,他只盼庄稼有个好收成。
1985 年时,蔡家泽才 18 岁。这年秋天,听 说打工能挣钱,连稻子都没收,就跟着舅舅南
下。一同去的还有 10 多个同乡。 当时南下打工潮势头还不高。舅舅带着
“那时为接活经常意见不合,不够团结。”说到 那段时间闹不和,蔡家泽没多说“,要是他们当初 不走,现在的境况会好很多。”
他接着又提到 10 年前的一段曲折。2005 年春节前,蔡家泽干完好几个工地,千方百计想 法讨款,但还是没借到钱。没固定资产抵押,银 行贷款办不下来,他为发工资不惜借高利贷,承 受 3%的月息。
前天天晴,阳光照在脸上很暖,满山茶花也 笑得灿红。他站在茶树边,轻轻揭开树枝,见新 开的茶花,凑近仔细打量,又伸手轻抚花瓣。将 满 50 岁的蔡家泽说,等来年灿红茶花再开时, 要以花为媒引游客前来,不能浪费大自然的恩 惠。
茶花所在的石笋山,是他打拼归来的投资 首秀。每次回到这里,他都要去山上转,看哪里 要改,哪里要再规划,有时自己会亲自动手。早 在干泥砖匠时,他就养成了实干习惯。
起 初 打 工 的 一 年 里 ,他 没 燃 起 过 什 么 梦 想,也没时间去想,也没资本去论。用他的话 说,只知道拼命死干,多挣点工钱寄回家。
带同乡在工地分包活
一天在工地上,他觉得打杂累,便去试砌 砖。他三下五除二,砌好几块砖后,转身去和混 凝土。
见他要撒手转身,工地现场领头的喊着几 个老工匠说,“你几个都是老师傅,可砌砖还没 杂活工干得好。”
虽是从农村出来,但对现代农业,他说自己 一窍不通,要边摸石头边过河。
公司刚买机械设备时,蔡买过不少相关书 籍,有空就翻来看看。现在,要是机械设备坏 了,他基本能判断出病根。为学习和工作,他平 均一天休息仅 5 小时左右。
接手石笋山项目后,首先干的是修路。蔡 出资修的 30 公里路,与原有的路形成环线,惠 及沿线不少居民。目前,石笋山的现代农业初 具规模,到今年底时,该项目投资将达 1.5 亿 元。
现在,追随蔡 30 年的七八个同乡,好几个 已经是集团中层骨干。即使还在工地上的,比 起其他同等条件的工人,在工资待遇上也有差 别。
集团中干中,不少都有专车,有的还有专职 司机,但蔡家泽没有。他说买高端豪车也不缺 钱,但是没必要买,不能为面子去埋单。他说为 面子活很累,也很没意思,也从不吹嘘还没办成 的事。
“要是看工地,工地上有车,要是不出门,打 车还省事些,骑摩托也行。”蔡家泽对自己的要 求很严,他至今都有个习惯,不管晚上睡多晚, 上班都是提前半小时到岗。“对自己严才能服 众。”
回报家乡搞观光农业
打拼的 30 年里,筑公路、修铁路有 20 多 年。与此同时,他自己的路,也越走越宽。
他的用工当中,有 2/3 是家乡人。在外打 拼久了,很多有回家的念头。采访中,蔡家泽多 次说,他有现在的成就,离不开家乡人的支持。 于是他考虑回家投资,让重庆籍员工自愿回家 兴业。
“天天弄泥巴,手时常开口子,尤其是冬天, 伸手都痛,莫说干活了。”蔡家泽说,那时是全手 工,要将泥猛摔进木框,让泥巴紧实定型,再解 开木框。一天干下来,手臂酸痛乏力。
忍耐中的蔡家泽,每天都想证明自己。谁 也没想到,一年之后,他年龄虽然最小,但泥砖 数量排第二。他的劳累也被结果冲淡。
“当时我 1 个月能挣 30 块钱,很多大人都 只有 10 多块钱。”说起儿时的这段经历,蔡家泽 说,在老家的苦日子,真正锻炼了他的毅力。
2011 年夏天回家时,他曾陪熟人到山上转 过,当时有人在山上搞农业。山上种有 400 亩 猕猴桃,不过因品种单一,且交通不便利,猕猴 桃难打开销路。
次年 7 月初,他花上千万接下石笋山项目, 着手投资现代农业。他曾与铁杆员工打趣聊 天,说以后干不动了,大家可到石笋山养老去。
他在老家投资农业,可谓一石三鸟:一则是 让集团发展多元化,二则是以此为家乡干点实 事,三是让家乡员工就近兴业。
就这样,蔡家泽撂下杂活,加入到砌砖的工 匠中“。砌砖要比打杂轻松得多。那活儿一看就 会,简单!”蔡家泽打趣说,自己虽没砌过砖,好 歹也是个资深泥砖匠。
起初上工时,蔡家泽话少,干的活没技术含 量,没什么人注意他。自当砌砖工匠后,因活干 得好受称赞,很多工人羡慕他。
慢慢地,蔡家泽的想法越来越多,他甚至干 起劳务承包。他让工地头头给他派活,由他自 己组织人手干。当时这样的承包不多,几年后 才渐渐多起来。
工地头头并不放心,毕竟那时蔡家泽才 19 岁,在别人眼里还是个孩子。
“干完看效果,给个机会试试。”蔡家泽很自 信,简单的交流后,工地头头欣然答应。同去的 10 多个同乡,成了他的首批工人。
当时接的活是在铁轨上修一条公路。他看 完图纸有点傻眼,不知道该怎么施工。不过后 来 10 多个同乡各显神通,加班加点后提前收 工。
采访中,他说自己很意外,儿时打柴的大 山,如今成他的新战场。
谈到项目规划蓝图时,蔡家泽很低调地说: “以后等我干出来再说,现在说多了是空吹。”
回报家乡除投资修路搞农业,他还不间断 献爱心。今年春节前,他为老家的敬老院,送去 一头大肥猪和一些年货红包。最近 10 年里,他 几乎每年都来探望这里的老人。
当时不少员工已追随他多年,最久的已有 25 年。为铁杆员工考虑,同时也为留住技术骨 干,他在 2012 年成立了股份制公司。
“一起把蛋糕做大,还要保证大家都能吃 到。”蔡家泽说,成立集团公司时,有员工没钱入 股还是他垫付的。他的理由很朴实:有苦大家 担,有福大家享。
2011 年开始,集团步入发展快车道。据汇森 集团黎副总经理称,集团成立时的资产刚过亿,短 暂几年的打拼,现在的集团资产已达到 20 亿元。 目前集团用工超过 4000 人,承接的工程多时,用 工的数字还大。
那时在施工队里,蔡家泽从不搞特殊化,只
要有时间还是要上工,几乎没什么架子。他说 自己能留住工人,大抵与他实在的个性有关。
“摆架子有什么用,放下架子能团结人。”他 说,“我能吃干饭,不会让工友吃稀饭。一个人 只有一双腿脚,成就都是团结干出来的。”
集团资产已达 20 亿
到 2010 年时,蔡家泽转换思路。他说实干 很重要,但不能死干,要继续巧干,挂靠公司不 是长久之计。经过几天的准备,他筹资购进大 型机械设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