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

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

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摘要:地方文献无疑是座宝库。

它藏着过去,映着现在,照射着未来。

搞好它是公共图书馆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它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之一。

如何收集、整理、开发、应用、传承,是避不开的课题。

善于总结、勇于创新、持之以恒,是通向未来的金钥匙。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地方文献是各类地方信息的集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反映。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地方文化是地方特色最为突出的一个体现。

大庆是一座油化之都。

培育形成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独特的地理环境,独特的历史年代,独特的英雄人物创造了大庆特的地方文献。

只有详查大庆的众多地方文献,才能对大庆有更真切的了解。

作为大量收藏大庆文献的大庆市图书馆已成为是大庆的“城市名片”,全面而又集中展示了大庆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特征;有了这一切就能成为大庆的“城市外脑”,集成古今中外智力资源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中枢;它既是文化事业的载体,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又是现代信息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作用1.1 地方文献可以作为地方决策机关决策的情报依据由于地方文献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当地的自然资源、历史、地理、文化风俗、社会思潮、人口、社会结构、文教卫生、国民经济等各个方面做出全面及时的反映,因此可以作为重要的情报依据,为各地政府机构进行决策时提供参考。

浙江省绍兴图书馆为了给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提供层次有深度的咨询服务,积极利用馆内地方文献的资源优势,开展读者课题服务工作,参与相关重大项目近十种。

1.2 地方文献可以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情报服务地方文献工作者可以借助自己手中的文献资源,为各地各行业提供大量的线索和数据等珍贵资料,帮助地方工作者解决在经济建设中遇到的难题。

为了大庆的可持续发展大庆市图书馆自2001年开始集中人力,物力编印了《信息报》,《决策与参考》等信息资料,免费提供给市委、市政府、市人大、政协等处级以上的有关部门,受到广大读者群众的欢迎。

大庆成立以后的大量翔实文献更为大庆精神做了衬托和补充。

极大鼓舞了全国亿万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

1.3 地方文献可以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史料依据由于地方文献保存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通过对地方文献的研究再次被人们所熟知、掌握,使得这些特色文化得以继承发扬,即避免了失传又得到了发展。

例如江苏省的江阴市图书馆在读书节活动中穿插了对地方文献的展示,通过举办乡土读物展的方式,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到了江阴市的风土人情,别具魅力。

2 地方文献的收集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特色地方文献服务的载体。

我们应加强地方文献的收集,制定相应的措施,使之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2.1 争取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建立完善的地方文献收集制度根据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加强各种载体类型的文献资料的搜集,是做好图书资料工作的基础。

大庆市图书馆拥有地方文献近5000册,地方报刊13种,内刊50种,还有图片,录像,光盘等音像资料。

2006年,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政府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地方文献呈缴制度的通知》,给予鄞州区图书馆征集工作极大的支持。

鄞州区图书馆已跟约30家单位建立呈缴联系。

2011年,浙江省绍兴市文化广播出版局印发《关于做好地方文献资料征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文献的征集范围。

促使绍兴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征集数量由《通知》出台前的268种,增加到2011年的1100种。

上海市浦东图书馆采用把浦东地方文献列为重点征购计划中,划拨专项经费,以保证其征集工作的顺利进行。

2.2 建立地方文献征集网络和读者交流平台地方文献能为人们研究和探索特定地域内的历史和未来提供的信息,对特定地区的科学研究、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逐步扩大信息来源并准确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从读者推荐的文献里对其进行有步骤有重点的收集。

地方文献收集工作,耗时费力,进展不快,成效不显著仅靠采购、社会捐赠等远远不够,还必须深入基层,主动访求。

加强与党史办、方志办、政协、文联、博物馆、文化馆及文管会等单位的合作沟通与交流,使文献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

上海市浦东图书馆不仅跟当地的史志办、史料编辑部、出版浦东地方文献的出版社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还根据现有馆藏编制了缺藏目录和特征目录,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征集并确保重点。

2.3 加强馆与馆之间的协作,进一步促使地方文献的交流由于地方文献的地域性,图书馆征集其他县区出版的地方文献往往力不从心,所以利用其他公共图书馆在当地的优势,展开地方文献的互换补缺,合作征集,共享共建的局面,就可事半功倍了。

2012年,江阴市图书馆出台《关于加强图书馆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全市的17家乡镇分馆都要开展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收集到了更多反映江阴本土情况、人文发展和社会面貌的文献,使地方文献工作的覆盖率有了进一步提高。

3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图书馆是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场所,起到学习知识、启迪思想、发展文化的纽带作用。

公共图书馆多年来传统的“重藏轻用”观念,在地方文献工作上也表现得尤为突出。

不少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藏量虽然丰富,但往往宝藏自珍,不轻易为外人知晓,难以发挥其社会效能。

因此,在加强地方文献建设中,要改变长期以往过分的强调地方文献的收藏,忽视地方文献利用的倾向,树立立足于“用”的指导思想,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

在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上,方法要改进,措施也要跟上。

不能用等于没有。

不能用就没有效益,就没有贡献。

3.1 抓好人员队伍建设人员队伍的建设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关键,只有建立一支专职、稳定、高效的地方文献工作队伍,才能适应工作需要。

需要抽调一批能够通晓文史、掌握现代化技术和具有公关能力的复合型业务骨干充实到地方文献工作人员队伍中去。

这样既可以解燃眉之急,又可以打开困难局面。

今后一个阶段,地方文献工作人员的培养应成为公共图书馆人才培养的一项重点工作。

这项工作不仅要有责任感、紧迫感,更要积极创造各种机遇,加快人才培养的进程。

一项重大的工作常常是人才成长、涌现的机遇。

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浙江省绍兴图书馆在人员配备、购书经费、办公条件、用车等方面予以保证,为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地方文献读者也由2010年的12371人次增加至2011年13571人次。

3.2 抓好读者服务工作读者服务是开展地方文献服务工作的核心。

想要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除了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自身努力和热情服务外,更重要的是鼓励和激发读者主动利用地方文献的积极性。

可以采用让读者开架查询和自由入库选书等宽松的服务手段,吸引更多的读者来利用地方文献。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读者主动利用地方文献,要比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主动服务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以往的大量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大庆市图书馆应该成为大庆市的一个“文化地标”、一张城市名片;成为市民最喜爱的文化生活场所,成为市民的第二起居室和终生学习的没有围墙的大学;成为全市的学习资源中心、社会教育中心、信息传输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文化休闲中心,在整体水平上力求达到“省内领先,国内一流,世界先进”。

这不是没有可能的,这应当是我们中国梦的一部分。

浙江省绍兴图书馆为读者推出新的服务手段和内容。

运用数字化手段先后开发了“越州览胜”“古越文化”“绍兴名士”“绍剧”“祭禹”等数据库供读者到馆或网络查阅。

3.3 抓好地方文献的宣传报导公共图书馆搜集、整理的地方文献是信息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为社会及时提供信息服务是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不少公共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宣传不够,欲振乏力,以至于一部分本应发挥作用的有价值的地方文献淹没在书海之中。

例如古代一些地方名人的手稿、日记、笔记中,都有许多珍贵的地方史料,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颇具价值,若能加以整理、宣传,就能对指导现实有史鉴之效。

大庆市图书馆为进一步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采用了多种形式加大对地方文献的宣传力度,务求把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信息向社会传达。

我馆将收集到的地方文献进行整理,及时把有用信息向有关方面通报;不断举办大庆文化名人作品展,地方文献展览;联系新闻媒介,推荐介绍地方文献中的精品;通过编制地方文献书目、索引、文摘等,向社会的有关方面和专家学者传递新信息,新形势。

声势大,影响也大了。

方法多,效益也就多了。

浙江省绍兴图书馆不仅通过网站宣传,还顺应3G 手机普遍使用的潮流,针对18~29岁手机阅读的主要受众人群,推出了手机查阅的服务,进一步提高了年轻人对地方文献的阅读率。

3.4 抓好地方文献的研究开发地方文献的研究,要善于“因地制宜”,体现特点和个性。

要注重抓住地方文献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做文章,这样有的放矢地开发研究,才能见成效,出成果。

同时,通过研究,能提高地方文献工作人员的素质,增加公共图书馆的学术性,引起全社会对公共图书馆的重视。

所以,我们应该提倡在地方文献工作中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发挥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多出研究精品,增加对社会的贡献。

江苏省江阴图书馆对《光绪江阴县志》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发了“江阴非物质文化遗产”、“江阴名胜”、“江阴石桥”等十个数据库,使读者只要上网就能查阅,了解江阴相关的历史和文化。

组织专人编撰《江阴古籍善本见藏录》。

更全面的反映江阴著作状况。

研究设立地方家谱陈列室、徐霞客文献中心,江阴人著作展厅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情报服务。

宁波市鄞州区图书馆根据鄞州区的悠久历史和经济文化,研究开发了六个特色文献资源,如宁波院士研究系列、王应麟研究系列、沙氏研究系列、中小学校庆文献等。

参考文献[1]肖云.图书馆地方文献的采访及其分类[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9(10):6.[2]托尔根.浅谈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服务[J].新视角,2011(2):95.[3]陈彩莲.试论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J].神州民俗,2012(180):82.[4]孔稳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中的地方文献管理[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5):1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