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要素与核算模型(上)
by AMT 邓为民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是实施作业成本法
(Activity-Based Costing)的基础,是对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的描述,因此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在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作业成本要素是构成作业成本核算模型的元素,他们按照一定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本文通过对作业成本要素和核算模型的分析,来探讨扩展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这种核算模型不仅是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基础,对开发作业成本治理系统也具有借鉴意义。
作业成本要素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包括五大要素:资源、作业、成本对象、成本动因和分配路径,以及会计期间和组织结构两个辅助要素。
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是成本的承担者,是可分配对象。
在企业中,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都具有比较复杂的关系,因此,增加资源账
户、作业账户和成本对象账户来分不治理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
下面分不对各要素进行分析:
资源
从广义讲,资源(Resource)作为一个概念外延特不广泛,涵盖了企业所有价值载体,然而,在作业成本法下,资源实质上是指为了产出作业或产品而进行的费用支出,实际上,资源确实是指各项费用总体。
资源:作为分配对象的资源确实是消耗的费用,能够理解为每一笔费用。
资源能够直接面向作业和成本对象分配,确实是传统成本法的直接材料。
资源账户对象资源账户是从资源类不的角度描述资源。
账户在传统成本中差不多存在,制造费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确实是账户。
在作业成本法中,资源账户不仅是一个分类的概念,而且还作为
分配的主体,是一个分配对象。
在传统成本中,制造费用汇总后按工时分配,实际制造费用账户作为一个主体在参与分配。
资源账户参与分配,会造成成本信息扭曲,账户包含的资源内容越多,成本扭曲越大。
作业成本法中,能够建立具有层次结构的多个资源账户,通过细分账户实现采纳多次分配增加资源成本分配的准确性。
一个资源账户能够看成是一系列资源的集合,资源账户的分配需要先对资源账户进行汇总后再进行分配。
既能够对资源账户下的资源进行单独分配,也能够通过资源账户对资源分配。
一般先进行资源分配,再进行资源账户分配。
作业
作业概念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之上的。
首先,作业具有明确的“边界”,以明确作业消耗的资源与作业产出,能够明确成本责任;其次作业必须是可量化的基准,关于一般的生产作业,作业比较容易量化,关于知识性的作业,如研究工作,则难以量化,假如要把作业纳入作业成本核算体系,则必须对作业进行计
量,为作业制订量化的标准。
第三,作业具有单一的分配动因,作业的分配目标关于作业的消耗只能按照单一的成本动因线性分配,而作业中的某些成本项目可能与该成本动因并不线性相关;第四,作业必须与一定的组织机构对应,必须具有唯一对作业整体负责的一个组织单位。
作业层次分类法把作业分为以下四类:单位作业、批不作业、产品作业和支持作业,其中:
(1).单位作业:使单位产品受益的作业,作业的成本与产品的数量成正比,常见的作业如加工零件、每件产品进行的检验等;
(2).批不作业:使一批产品受益的作业。
作业的成本与产品的批次数量成正比。
常见的如设备调试、生产预备等;
(3).产品作业:使某种产品的每个单位都受益的作业。
例如零件数控代码编制、产品工艺设计作业等;
(4).支持作业:为维持企业正常生产,而使所有产品都受益的作
业,作业的成本与产品数量无相关关系,例如厂房维修、治理作业等。
通常认为前三个类不以外的所有作业均是支持作业。
还有一种依照作业增值属性分类方法,把作业分为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增值作业(Value-added Activity):能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非增值作业(Non Value-added Activity)不能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
企业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同时获得利润。
非增值作业不能制造顾客价值,是无效的作业,必须消除以降低成本,增值作业制造顾客价值,需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增加利润。
通过对作业增值属性的分析,能够发觉降低成本机会。
增值作业与非增值的推断标准如下:(1)该作业将带来状态的改变;(2)状态的变化不能由先前的作业来完成;(3)该作业使得其他作业得以执行。
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作业差不多上增值作业,违背其中一条或者多条标准的作业差不多上非增值作业。
多种作业分类方法能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也会带来处理的困难,为了便于分析,需要选择一个首要的分类方法,而其他的分类法作为辅助。
一般选择作业层次分类法为主,而以增值属性分类法
为辅助。
一个作业的定义包括以下内容:
作业的层次属性:作业属于哪一个层次;
作业的输出:计量作业产出数量的标准;
成本动因:分配作业成本的成本动因;
作业的增值属性:表明作业是增值作业依旧非增值作业;
组织:对作业负有直接责任的组织机构;通常对作业的成本和作业执行的效率负责;
作业的标准单位成本:企业确定的作业的标准成本,用以考核分析作业执行的效率;
计量单位:标示作业产出的单位;如次,小时,个等等;
作业能力:通常指在基础会计期间内所能完成作业的最大数量;
作业成本:基础会计期间内作业的总的成本;
可控成本:作业的直接组织机构对作业成本负责的部分;
作业账户作业也需要治理,作业账户确实是用来对作业进行治理的。
然而作业账户不能参加分配,这与资源账户不一样。
以作业层次分类法为基础,相应产生了四个作业账户:单元作业账户,批不作业账户、产品作业账户、支持作业账户;依照治理的需要;各作业账户能够接着细分。
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是企业需要计量成本的对象。
这依照企业的需要而定。
如能够把每一个生产批作为成本对象,也能够把一个品种作为成本对象。
在顾客组合治理等新的治理工具中,需要计算出每个顾客的利润,以此确定目标顾客群体,那个地点的每个顾客确实是
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能够分为市场类成本对象和生产类成本对象。
市场类成本对象的确定要紧是按照不同的市场渠道不同的顾客确定的成本对象,他要紧衡量不同渠道和顾客带来的实际收益,核算结果要紧用于市场决策,并支持企业的产品决策。
生产类成本对象是在企业内部的成本对象,包括各种产品和半成品,用于计量企业内部的生产成果。
依照成本对象持续时刻能够把生产类成本对象分为以下三类:长期成本对象,流水式的生产和连续生产模式下的内部成本对象差不多上此类,化工行业是典型的长期成本对象。
为了进行成本核算,需要把成本对象按期间分割。
订单式的成本对象,成本对象以订单或者项目的形式存在,其持续时刻从订单(或者项目)投入生产到订单完成为止,那个持续时刻可能跨越成本核算期间,在核算时分不不同期间核算期间内累计的成本,最后计算出总的成本对象的成本。
第三种情形确实是即时的成本对象,这种成本对象要紧出现在服务行业,服务结束成本对象立即结束,如医疗服务、餐饮服务等等,服务类成本对象往往与作业容易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