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师资队伍建设计划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学科兴校、人才强校”的理念,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人才培养、引进并举,面向国内外,聚集高层次创新人才。
以学术领军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实施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努力造就一支教学业务精湛、科学研究先进、创新思维活跃、能参与国际合作的师资队伍,为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建设目标(一)项目建设目标至2011年,专职教学科研人员达到2300人左右,具有高级职称人数达到1495人,占65.0%;新增在全国同行中具有知名度较高、学术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学术带头人40名以上,新增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能在学科和学位点建设中起到关键或重要支撑作用的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200名左右;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700人以上,占3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1850人,约占专职教学科研人员总数的75.0%—80.0%,形成一支教学业务精湛、科学研究先进、创新思维活跃、能参与国际合作的师资队伍。
要实现上述目标,主要采取“培养、引进”并举的建设措施。
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作为第一层次,通过培养、引进聚集10名左右,我们称之为“高端人才”计划;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作为第二层次,通过培养造就15名左右,通过引进聚集15名左右,我们称之为“高级人才”计划;学术骨干队伍建设作为第三层次,通过培养造就100名左右,通过引进聚集100名左右,我们称之为“青年高层次人才”计划。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人才是兴国之源,强校之本,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则是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开拓创新、不断发展的最重要的保证。
纵观国内外一流大学、著名学府,都是由一批知名教授、学者为首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在进行着开创性的工作,因而人才队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师资队伍项目建设,目标和根本任务是建设一支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非常有必要。
第一,师资队伍是学校教学的基石,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决定着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第二,师资队伍是学校科学研究的主力军,队伍创新思维的强弱,直接影响学校科学技术的创新,影响着学校教学和学科建设与发展。
第三、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基础,而高端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只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建设高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大学。
第四,师资队伍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主要力量。
高校是多学科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地方,有深厚的科学技术根基和文化底蕴,不仅担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的责任,同时还承担着服务社会的责任,为国家、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理论和技术服务。
由此可见,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课题。
三、建设任务(一)师资队伍现状和水平分析1、师资队伍现有规模和结构至2008年5月,我校有专任教师1887人。
年龄结构:平均年龄40.2岁。
35岁及以下644人,占比例34.13%;36—45岁787人,占比例41.71%;46—55岁355人,占比例18.81%;56—60岁60人,占比例3.18%;60岁以上41人,占比例2.17%。
专业结构:哲学22人,占比例1.17%;经济学112人,占比例5.94%;法学95人,占比例5.03%;文学318人,占比例16.85%;理学239人,占比例12.67%;工学622人,占比例32.96%;农学246人,占比例13.04%;管理学148人,占比例7.84%;教育学85人,占比例4.50%。
职称结构:正高级职称332人,占比例17.59%;副高级职称641人,占比例33.97%;中级职称691人,占比例36.62%。
高级、中级、初级之间的比例为6.5:4.6:1。
学历结构:博士407人,占比例21.57%;硕士790人,占比例41.87%;学士518人,占比例27.45%;无学位172人,占比例9.11%。
2、师资队伍建设近五年取得的成就经过“九五”和“十五”“211工程”建设,广西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得到了大幅度提升,2005年经国家教育部专家评估,获得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学校。
近五年来,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首先,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不断创新,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及时到位,贯彻执行高层次人才优惠待遇政策如一贯之,创设了良好的人才环境。
其次,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成效显著。
引进、聘用学术带头人9名、学术骨干19名(其中从海外引进的12名);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1名(其中从海外引进的20名);选送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的245名,送培获得博士学位回校工作的教师200名;国内进修,教授57人次,副教授121人次,讲师101人次,助教10人次;国外进修,教授8名,副教授17名,讲师22名,助教4名。
目前,全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07人、硕士790人,共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4%。
高级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拥有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3人,教育部骨干教师7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有关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名,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11人,广西优秀专家13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38人,广西高校跨世纪人才15人,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14名;有博士生导师83人。
已基本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水平不断提升、年富力强的师资队伍。
3、师资队伍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差距分析经过两期“211工程”建设,本校师资队伍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与全国综合性大学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1)面临的主要问题①由于区域经济欠发达,能让大师级人才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有限,对高端人才包括海外留学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大,难以引进高水平的学术领军人才。
②校内高端人才培养体系、业绩评价体系还不够健全完善,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培养高端人才成效不大。
③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人才队伍不断创新业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尚未真正充分调动起来,整体队伍的能力和水平还不高。
④学校尚未形成促进人才快速成长的良好环境,包括国家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偏少,生活待遇还不够宽裕,人文氛围还不够和谐,激励政策不够完善等。
⑤引进高端人才工作主动性不够,发现高端人才、招聘高端人才的渠道不多。
(2)存在的主要差距①高学历(学位)的教师所占比例较低,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只占教师总数的21.57%。
②缺乏在国内外有知名度的学术领军人才,至今还没有在编在职的国家两院院士,形成强有力的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解决重大科技难题的科研团队少。
③高水平人才的匮乏,制约着学科的发展,至今才有10个博士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④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不够普遍,学校获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发表影响力大的学术论文少,学校核心竞争力不强。
存在上述问题和差距有客观条件制约的一面,也有主观能动性不强的一面,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队伍建设的管理理念,创新制度和机制,努力营造更加激励进步更加和谐的人才环境,促进师资队伍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计划1、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即建立以下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引进支持体系。
第一层次,“高端人才计划”。
选拔、引进10名左右条件接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或“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高级人才进行培养,目标是培养冲刺国家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高端人才。
柔性引进两院院士或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5名左右。
第二层次,“高级人才计划”。
至2011年,新选拔、引进30-40名学术带头人进行培养,同时加强对现有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巩固成果,提高学术水平。
目标是培养冲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国家级专家人才。
第三层次,“青年高层次人才计划”。
至2011年,新选拔、引进150—200名具有博士学位、科研能力较强的学术骨干,重点选拔引进40岁以下的青年高层次人才进行培养,同时加强对现有学术骨干的培养,发展成果,提高学术水平。
目标是培养冲刺广西“优秀专家”、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等自治区级专家人才。
2、实施“人才培训提升工程”。
加大教师进修、培养力度,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至2011年,各层面教师进修培训共1000名以上。
①根据学科建设需要,选送在职教师到国内高水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作访问学者、单科进修、短期培训,以拓宽视野,更新知识。
②实行教授学术休假制度,以保证高级专家不断生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的时间和精力。
③组织举办各个层面教师培训班,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水平。
3、加强对“广西人才小高地”、“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建设的管理,注重质量建设,加强协调、督促检查,重点是目标建设的检查、考核。
通过“人才小高地”建设,造就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打造教育部“创新团队”、“教学团队”。
4、抓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机遇,主动出击,加大面向国内外宣传我校的力度,拓宽招聘人才渠道;加大校内人才环境建设力度,营造更加宽松、和谐的人才成长氛围;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培养、引进人才的效率。
5、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实行岗位目标管理,强化岗位职责的功能,包括科学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细化岗位工作目标和任务。
6、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体系、人才选拔培养体系、业绩考核体系,激励创新,激励进步。
上述这些计划,紧扣本项目的建设目标,从“培养、引进”两个渠道进行项目建设,同时,比较充分考虑了管理制度等方面人才环境创设,具有可操作性。
实施这些计划,对项目建设目标得以实现将起到关键作用,对探索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新方法、积累队伍建设管理新经验有现实的意义。
四、具体政策(一)政策保障本校已出台《广西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享受优惠待遇暂行规定》、《广西大学“十百千人才工程”实施办法》、《广西大学教师干部报考研究生管理暂行办法》、《广西大学教师培训管理暂行办法》、《广西大学教师培养进修经费管理规定》等有关队伍建设政策,对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标准、条件、有关操作办法和程序,以及学校提供相关优惠待遇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1、培养、引进的标准:学科带头人。
具有博士学位正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全国同行中知名度较高、学术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学术造诣深厚,能正确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研究构想,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