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管理与监狱工作信息化建设

网络管理与监狱工作信息化建设


早期因特网的三大主要功能:Telnet、Email、FTP。 现代因特网的主要用途:网页浏览、即时通讯、协同办公、上传下载、电子 商务、教育娱乐功能、其他(个人出版、社区互动等)。
网络舆论的导向与防范
博客(Blog):Web log,即网络日志,已经成为网络上发表个人言论的 最重要方式。目前几乎所有站点都提供个人博客服务。 论坛(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板。发帖子,抢沙发, 盖高楼,这些名词都是从电子论坛开始的,目前已经发展成综合网络社区。 社交网络(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会性网络服务。真实 社交服务已经成为新的网络交流风尚。 其他:如个性化视频制作与发表,等。
网络安全:加密与解密
加密与解密 加密是将明文信息隐匿起 来,使之在缺少特殊信息 时不可读。 加密即是将“明文”变为 “密文”的过程;与此类 似,将“密文”变为“明 文”的过程被称为解密。
2004年8月17日的美国国际密码学会议(Crypto’2004)上,来自中国山东大学的 王小云教授做了破译MD5等算法的报告,公布了MD系列算法的破解结果。宣告了 固若金汤的世界通行密码标准MD5的堡垒轰然倒塌,引发了密码学界的轩然大波。 2008年,德国和美国的两名研究员宣布,他们已利用电脑成功破解了荷兰芯片制 造商恩智浦(NXP)的Mifare经典芯片(简称MI芯片)的安全算法,自此,IC卡芯 片加密技术的安全性被完全攻破。
“一个平台”,即网络和硬件平台; “一个标准体系”,即监狱信息化标准体系; “三个信息资源库”,即监狱管理信息库、罪犯信 息库、警察信息库; “十个应用系统”,即监狱安全防范和应急指挥系 统、监管及执法管理系统、教育改造系统、生活保 障及医疗卫生系统、警察管理系统、生产管理与劳 动改造系统、监狱建设与保障系统、狱务公开系统、 办公自动化和决策支持系统。
六要坚持防管并举、确保安全。
切实强化安全首位意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网络信息安全的各项 规定,严格落实网络和信息安全工作责任制,确保网络安全、信 息安全。
我省监狱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未来
新时代的网络舆论呈个性化、发散性、快速传播等特点,现代媒体社会正逐渐进入 自媒体时代。 正确理解和对待网络舆论:①言论自由与言论自律;②坚定立场提高辨识能力,不 轻信、不传播;③警惕和反对网络暴力;④充分理解国家网络管理部门的引导与限 制。
因特网技术对办公自动化的影响
基于服务器/客户端模式到基于Web的办公自动化技术
企业接入网络的主要需求是: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 中国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已经或正在开始建设大规模的专用网络,对专网接入技术进 行了解有助于日常办公工作的顺利开展。 专用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光收发器等。
网络安全:计算机病毒
病毒的定义: 利用计算机软件与硬件 的缺陷,破坏计算机数 据并影响计算机正常工 作的一组指令集或程序 代码 。
带宽与宽带:网络接入线路的频带宽度即带宽,而宽带一般是高指速网络线路。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融合:音视频、3D游戏等网络应用已经成为现实。 无线宽带技术:无线局域网(WLAN)、蓝牙技术(Bluetooth )、WiFi(无线局 域网的一种)、3G(第三代数字通讯)
因特网的应用
Internet从商业化的那一 天开始,就不断提供全 新的服务。 随着新兴的宽带技术、 多媒体技术、无线技术 等的诞生,全新的网络 应用必将产生并完善。
因特网的接入(二)
家用级的因特网接入方 式一般有:电话拨号 (窄带)、ISDN(一线 通)、ADSL(宽带)、 光纤入户(城域网)。 左图为ISDN。
ISDN的优缺点: 优点:实现简单、电话和网络可以同时使用。 缺点:速度较慢(最高128Kbps)、使用成本较高。
因特网的接入(三)
家用级的因特网接入方 式一般有:电话拨号 (窄带)、ISDN(一线 通)、ADSL(宽带)、 Cable-modem(有线电 视宽带)、光纤入户 (城域网)等。 左图为ADSL方式。
网络管理与监狱工作 信息化建设
李宏华
讲座内容与导航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正越来越深远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全世 界经济政治的运转方式。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了 新一轮的信息化改造工作,全新的、科学的、高效的信息技术将全面改变 我们的生活方式。 在司法部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监狱网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学习一 定的网络技术知识,了解一些前沿的信息技术,掌握必备的自动化办公技 能,将成为一个优秀的监狱警察必备的素质之一。 今天我们将由浅入深,立足实践,对网络管理技术和监狱工作信息化 建设的相关知识进行一下梳理,共同探讨监狱工作信息化工作的理论基础 和应用实践。
历史上有名的病毒: CIH(1998年):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破坏硬件的病毒。 冲击波(2003年):最大限度利用微软软件缺陷的病毒。 熊猫烧香(2007年):在中国涉及面影响力最大的病毒之一。
网络安全:什么是木马
木马的定义: 一种基于远程控制的黑 客工具,具有隐蔽性和 非授权性的特点。
特洛伊木马的典故: 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访问希腊,诱走了王后海伦,希腊人因此远征特洛伊。围攻到第 10年,希腊将领奥德修斯献了一计,把一批勇士埋伏在一匹巨大的木马腹内,放在 城外,佯作退兵。特洛伊人把木马作为战利品搬入城中。到了夜间,埋伏在木马中 的勇士跳出来,打开了城门,希腊将士一拥而入攻下了城池。后来,人们用“特洛 伊木马”这一典故,用来比喻在敌方营垒里埋下伏兵里应外合的活动。
网络安全:用户帐户与权限
用户帐户是网络用户最 重要的个人身份识别标 识和个人资源。
用户帐户由用户名、密码、对应的操作权限组成。 密码保护的基本原则:不少于八个字符、字母与数字混用、定期更换、不使用生日 等身份特征突出的字符和数字。 本地用户帐户被攻破意味着本地机器安全失守,网络用户帐户被盗用意味着把自己 的网络权限拱手送人。
网络安全:病毒与木马防范
病毒与木马已经越来越 走向融合,界限越来越 不清晰。 现行的病毒一方面具有 破坏数据的能力,另一 方面又深入系统内部, 为远程控制者提供后门。
已经证实,在网页上挂病毒和木马是目前最主要感染途径。 最基本的防止病毒木马的有效办法包括:使用安全的浏览器、使用杀毒软件等安全 保障软件、不要轻易访问未知网站等。
互联网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产物,相关法律的相对滞后是正常现象。 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用户自觉,是和谐网络建设的基本保证。
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同志 在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监狱工作信息化建设:主要任务
监狱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 一个平台、一个标准体系、三个信息资源库、十个应用系统。
点击演示——
因特网的接入(一)
家用级的因特网接入方 式一般有:电话拨号 (窄带)、ISDN(一线 通)、ADSL(宽带)、 光纤入户(城域网)。 左图为电话拨号方式。
电话拨号的优缺点: 优点:实现简单、投入低廉。 缺点:速度慢(最高64Kbps)、线路质量保障比较差、使用成本较高。电话与网 络不能同时使用。
监狱工作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求
一要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首先要规划好监狱信息化建设,其次要统筹规划好整个司 法行政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使监狱信息化建设和整个司法 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相统一。 二要坚持分步实施、分类管理。 要按照司法部关于监狱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要求,尽快构建 一个基础完备、功能健全、运行良好的监狱信息化体系, 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整个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要 根据各业务部门的不同职能,按照信息管理的密级、权限 和范围,对业务系统实行分类管理。 三要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在着力加强网络设施、标准体系、信息资源库等基础建设 和监狱安全防范、监管执法等重点业务系统建设的同时, 强化整体效能,实现整体推进。
• 网络基础知识 • 吴爱英部长在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 我省监狱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
网络基础知识
从Internet的历史——了解网络技术的发展过程
从Internet 的应用实践——了解网络对工作方式的影 响
从Internet的接入方式——了解现代办公网络的基本 构成 从Internet的使用安全——了解现代网络管理理念和 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诞生的客观需求:资源共享和廉价通讯。 资源共享:共享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 廉价通讯:抵消高昂的长途电话成本。
了解因特网的发展史(三)
我国最早连入Internet的单位是中国科 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1994年8月30日, 中国邮电部同美国Sprint电信公司签署 合同,建立了CHINANET网,使 Internet真正开放到普通中国人。同年, 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也连接 到了Internet,目前,各大学的校园网 已成为Internet网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了解因特网的发展史(一)
任何一种科技的进步都 是从军事应用开始。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 级项目研究署为了布署 先进的军事指挥系统, 搭建了ARPAnet,这正 是如今因特网(Internet) 的前身。
1946年,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 1969年,世界上第一个基于远程异构网络技术的网络ARPAnet诞生。 1971年,ARPAnet成功实现跨洋连通。 1983年,ARPAnet军事与民用分离。
什么是网络
网络:所谓网络就是通过电缆、电话线、或无线通讯互连的计算机的集合。 局域网:在一个房间、一座大楼,或是在一个校园内的网络就称为局域网。 广域网:跨省市、跨国家的网络则是广域网,Internet就是最大最典型的广域 网。
了解因特网的发展史(二)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 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在政府的资助下,用 TCP/IP协议建立了 NSFNET网络,并于1989 年改名为Internet向公众开 放,从此,Internet便在全 球各地迅速普及开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