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 蒙牛企业文化大系

第十二章 蒙牛企业文化大系

第十二章蒙牛企业文化大系蒙牛做企业的核心是做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不断地自我超越,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人类创造过程。

一、关于企业文化的“三个假说”为什么同样的资源在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命运?为什么有的思想被排斥有的思想被拥戴?为什么“第一生产力”效能的正负由文化来决定?关于企业文化,我们有三个基本假说。

1.“基因假说”——文化是企业的基因做人要讲“为人之道”,做企业要讲“经营之道”。

同样的设备,同样的原料,同样的人,在不同的企业发挥的效力是不同的,因为各个企业的文化不同。

企业文化就像人的基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一台机器、一笔资金、一车原料,从进厂那天起,就被植入了这个企业的基因,它们按照什么逻辑运转,要看这个企业的文化。

(牛根生《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基因工程”》,2002年10月在中国奶业年会上的演讲辞)2.“选择假说”——文化是一种选择世界上的思想比星星多,观点比人口密,没作选择的时候,此也有、彼也有,然而此也混沌、彼也混沌,分不出个主宾来;一旦作了选择,就有了凝聚点,有了向心力,有了主心骨。

所以,若论企业文化从哪里来?“结晶式”也好,“播种式”也好,归根到底,企业文化首先是一种选择,然后是一种整合。

(《文化是一种选择》,2004年2月《蒙牛足迹》报)3.“第二生产力假说”——文化是第二生产力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借用这一思路,我们可以说:“文化是第二生产力。

”(蒙牛《千军整合在良将》,2002年5月)同样的核子反应,有人用它来作恶,有人用它来行善。

科技影响着资源的使用效率,文化决定着资源的使用方向。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文化是第二生产力”呢?(牛根生《“参术”与“悟道”》,2003年《当代经理人》第12期)二、蒙牛文化的基本框架理论界认为:产品竞争力来自技术竞争力,技术竞争力来自制度竞争力,制度竞争力来自理念竞争力。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沙因在《企业文化生存指南》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

理论界还认为,企业文化由表及里分为四层: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蒙牛理念精粹蒙牛理念关系图蒙牛标志图本标志是企业名称的表意造型。

以厚实飘逸的一抹横笔,象征内蒙古广袤肥沃的大地及其区域优势;弯角坚挺如峰,象征牛及牛的精神;绿底,象征绿色与健康……整个标志由白绿两色组成,突出追求天然、远离污染的主题。

三、蒙牛文化的精髓:“三靠哲学”创什么牌?蒙牛,中国牛,世界牛。

学什么智?古今中外,三教九流,天地人虫。

得什么胜?你我赢,大家赢,人人赢。

《周易》讲象数理,“三靠哲学”蕴含的正是蒙牛的“象数理”。

大道行简。

最高级的最简单。

探究蒙牛企业文化,我们力图用几个字、几条线概括之、勾勒之。

文化不只在纸上,不只在心中,关键在行上。

“知道”不等于“得道”,“得道”不等于“行道”——替天行道,替民行道,替己行道。

孔子讲:听其言,观其行,知其性。

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掌旗者、布道者、践行者。

“企业文化”与“企业家文化”唇齿相依。

透视企业文化,从透视企业家的言行开始。

1.“牛文化”的第一条主线:大胜靠德牛根生创立企业时便给自己立了一则座右铭: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2004年,他把蒙牛文化概括为一体两面:“牛”文化,“德”字根。

据说,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

又说,古埃及文化的复活,就是从破译文字开始的。

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文化有根。

根在,文化就在;根若断了,文化就换了。

蒙牛文化的“根”是什么?用一个形象的字概括,是“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用一个抽象的字概括,是“德”——“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为什么是“牛”、是“德”,而不是其他什么“鹰”呀、“巧”呀?想想吧,与我们命运相连的是怎样一群人:产品市场上,是亿万公民;资本市场上,是千万股民;原料市场上,是百万农民……除了这“三民”,还有“三军”:生产大军、销售大军、供应大军。

把我们自己与家人,连同亲戚,所有人加到一起,放到天平的一端,然后把“三民”与“三军”放到天平的另一端,称一称,比一比:谁重?谁轻?我们身上的担子无比重啊,这边龙头一哆嗦,那边就会浪翻船:农民宰牛,市民断奶,股民损金。

可是,规避这一切风险的核心力量是什么?是员工。

所以,我们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要德字当先。

“德”是主根,“与自己较劲”与“经营人心”是两大侧根。

把根留住,过去吃饭穿衣靠了它,将来发光发热还靠它,这是我们事业的源泉。

2.“牛文化”的第二条主线:大智靠学2002年10月,在中国奶业年会上,应大会之邀,牛根生系统阐述了蒙牛文化的框架。

其中在《学习型文化让企业站到巨人的肩膀上》一节中谈到:观众方者为良医,观众器者为良匠,学习型文化让企业站到巨人的肩膀上。

人和动物的一大区别是人有文字,动物没有。

所以,动物每一代都是退回原点,从零开始,人却可以读到远古时候的记载,站到所有前人的肩膀上。

当然,继承古今中外,仿其形易,得其神难,科学的继承是批判和扬弃,是否定之否定。

所以,最重要的不是得到知识,而是得到思想的方法。

生物学上有个名词叫“杂交优势”。

生物杂交产生优良品种,观念杂交催生思想巨人,人才杂交造就卓越团队。

学习,不单纯是学习,学习中有创造。

如果我们原来的思想只是一粒种子,那么,学习就是使这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环境。

在中西方文化的嫁接中,在儒释道精神的融合中,在自我理念与他人理念的交锋中,蒙牛力图让思想与思想相乘,实现“王水效应”。

3.“牛文化”的第三条主线:大牌靠创2002年2月,蒙牛人在一篇题为《蒙牛·中国牛·世界牛》的短文中写道:“蒙牛”已成为“中国牛”,并在向“世界牛”迈进。

牛根生认为,乳业是国家的弱项,却是内蒙古的强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文化是古人留给内蒙古的最大的一笔无形资产,内蒙古要做中国的“乳业龙头”,呼和浩特要做“中国乳都”。

这就是蒙牛“三步走”的品牌战略。

2005年,在《品牌中国》论坛上,牛根生的一句声若洪钟的结束语“蒙牛!中国牛!世界牛!”,振奋人心,颇有代国人“宣言”的气度。

如何创这个牌?经济全球化,与我们同台竞争的是装备到牙齿的国际军团,我们规模不如别人,底子不如别人,历史不如别人,凭什么赶?靠什么超?中华民族要想后来居上,只有凭创新,靠突破。

既要拼硬件,更要发动“软件革命”:在管理上创新,在文化上创新,在制度上创新……通过创新赢得国际竞争力。

成立“老牛专项基金”,就是我们在产权制度上寻求突破的一种尝试。

“老牛专项基金”的用途,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面向员工(杰出者、特困者、重症者),面向消费者(重大建议者、感天动地者、杰出贡献者),面向中国乳业。

指向员工的部分,共涉及到九类人:搞经营的、搞管理的、搞市场的、搞销售的、搞研发的、搞技术的、搞生产的、搞原料的,最后一类是陷入特殊困境的员工——遭遇天灾人祸,或者其他过不去的坎,但企业的分配制度涉及不到、上市公司的有关规则照顾不到、社会保障系统也覆盖不到,这时候,可以向基金申请帮助。

文化需要传承,精神需要接力。

干事业需要的是志同道合的一群又一群人,一代又一代人。

我们要把好的文化、好的做法,模式化、制度化,让它凝固下来,世世代代相传下去。

这样,即使有貌合神离的人进来,在系统构筑的强大的“文化执行力范式”中,经过一场又一场博弈,也会被慢慢同化,成为与我们志同道合的人。

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