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抽 象 具 体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是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操作化。
案例:走பைடு நூலகம்己的路
满舟
17岁出任三家网络公司的CEO,成为中国最年轻的首席执行官, 同年出版了20万字的《黑客攻击防范秘技》。 高中时的满舟,学业成绩并不优秀,数学等多门功课不及格,被 认为是典型的偏才。凭借在网络方面形成的优势,在18岁时经计算机 网络专家的知识考核和能力测试,作为保送生提前进入复旦大学学习。
没有专著,论文共39篇,全部为2000年之后
2、开始于新课标酝酿期间 郑国民《尝试构建新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 王荣生《21世纪两岸三地对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 3、成为研究焦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颁布之后
4、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对语文课程目标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的理论探索 语文课程目标如何定位?如何定义?体系构造如何?有何特 点?价值取向? (2)对当前课程目标改革的实践关注 一类是领会、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属于间接实践 一类是将新课标的精神运用到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介绍在语 文教学中实施的方法和经验,属于实践求真 (3)对存在问题的反思及研究者的相关探索 如何实现课程目标?外在影响(如课程政策、外来理论)?
2、行为性目标
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 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 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优点:目标精确,具体和可操作,也好评估。 缺点:忽视情感意志的领域,肢解人类行为 的整体性(高级神经的参与),有控制本位 的倾向。
代表人物是泰勒 。
3、生成性目标
代表人物是斯藤豪斯。它的提出 萌芽于杜威“教育即生长”的命 题。
(1)没有被放在课程改革的轴心位置来看待 (2)只当做课程工作者的研究对象,忽视其 对教育教学的指 导和调控功能 (3)定位不清、概念不清 (4)与学科课程标准密切相关,相对滞后
三、对课程目标研究的反思及趋向
1、反思——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 (1)从总体上看,“应试教育”的课程目标,为考入高一级学 校需要而确定 (2)从价值取向上看,仍然以社会为指向、以知识为中心 (3)从功能上看,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各种技能、能力 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4)从呈现方式上看,一向采用行为目标的表现方式,忽视和 放弃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表现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到这个问题。
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观点: 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 即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 标和表现性目标。
1、普遍性目标
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 政治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 和指导的目标。 优点:为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工作提供了广 阔的背景,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具体教育实践 情境。 缺点:含义比较模糊,有一定的随意性。
把人类文化遗产中 最具学术性的知识 看成课程中不可缺 少的因素。 知识本位
成长的价值,把情 感与认知和学生行 动的整合看成课程 的核心。
学生本位
价值,围绕当代重 大的社会问题来认 识课程,帮助学生 学会如何参与制定 社会规划。 社会本位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价值取向:
其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 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 习需求。”其在课程目标中更是直言“发展个性”, 视之为语文课程本应有的价值取向。在这样一个认识 基础之上,其在实施建议部分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一系 列具有深刻反省意义的具体要求。如“阅读是学生的 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 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写作 方面,强调强化自主性,“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而对关键性的课程 实施与终端评价,更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等。
延伸:课程目标发展存在的问题
1、关于目标的性质问题,即课程目标的制 定究竟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抑或是价值性问题。 行为目标更为侧重的是技术性,追求目标设 置的具体性和操作性,而生长性目标和表现 性目标则更为关注价值性,后两种取向对价 值的重视更符合教育的精神。这不是说,目 标设置不应该追求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而是 说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的追求不应以牺牲价值 特性为代价。
韩寒
1999年在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作为高一学生以《杯中窥人》 获一等奖。同年,因考试7门课亮红灯,按有关规定留级,重读高一。 2000年,又因期末考试7门亮红灯,办理休学。同年,由作家出 版社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至今销售量已逾190多万册。随后又 出版《零下一度》,再次引起轰动,突破200万册。 2001年,韩寒拒绝复旦大学的录取,语出惊人学东西不一定需要 上大学。

课程目标的研究现状
一、对课程目标的研究——以2000年为分界
(1)镶嵌在相关的教育学、课程论、教学论著作中, 但对课程目标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概念所指 极为混乱 (2)唯一的一本专著:高孝传等编著《课程目标研究》 (3)论文:2000年前,41篇, 2000年至今,707篇,
二、对课程目标的研究——处于薄弱地位
四、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确定课程目标的过程,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结 合学生、社会、和学科等多方面的要求,采用恰当的目 标取向,运用需要评估模式,对学校课程的要求进行分 析与判断的过程。具体环节:
1
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
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3
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4
运用“需求评估模式”
材料分析
篆刻是中国汉字艺术的艺术再现,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沉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篆 体字型优美,形式鲜明,线条有其独特的魅力,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最爱之一。湘版美术教材八 年级(下)第三单元《方寸之间》,就是这样一节以篆刻为主要教学内容而展开的一堂有较高艺术性 和专业性的课程。 教学片段: 1)教学目标与设计 课堂设计将欣赏、评价做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 感和对篆刻艺术的兴趣。以篆刻的发展历史作为导入,在欣赏各个时代不同的精美篆刻作品的同时, 介绍有关著名作品的历史价值和有关的佚闻趣事,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穿插有关篆刻刀法、章 法布局、钤印等相关的基础知识。最后作业呈现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刻一方自己的名章。 2)实际教学效果呈现: 学生的课堂作业的确呈现了篆刻艺术的特点,篆体的柔美和动感都能在学生的作品中找到。但是作业 的整体效果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经过调查发现原来是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都已经差不多忘记 了,学生普遍反映仅凭讲解很难掌握如何刻好一方印章。而且作业的完成情况也没有预期的那样好, 很多学生由于感觉难度太大而放弃了作业,认为作业的专业要求太高,自己无法完成。 3)分析与结论: 课堂教学设计没有很好的了解学生对篆刻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动手能力,比较盲目的从教高的要 求出发,使得学生很难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与作业要求之间没有很好的衔接,因此没有达到应有的 教学效果。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或教育目的)是教育活 动的最高层次,对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起着 统率、支配、制约的作用。 教学目标则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操作化。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依 据 依 据 依 据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总要求。
课程目标的邻近概念
(1)教育目的:指教育的总体方向,体现普
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 (2)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体现 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初 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
(3)培养目标:表明教育的社会价值,具有 将其的方向性和概括性,内涵和外延可大可 小,大到可指一个国家的培养目标,小到可 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一个班级的培养目标
5、研究的不足及努力的方向
(1)数量不容乐观,研究力度不够 (2)与语文课程标准密切相关,课标的权威性及研究 者条件限制使得研究相对滞后,研究成果价值相对 较小 (3)理论研究往往以专门研究语文课程目标的专家、 学者和参与制定课标的教育工作者为主,难免有 “不识庐山真面目”局限
==加大研究力度;前瞻性;跳出孤岛式研 究
(选自赵小雅:《新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新问题》 , 载2003年6月18日《中国教育报》) 试评析这则案例所反映的问题。
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一般而言,大家比较认同的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 三个方面: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学科 的发展。 当代社会生活 学习者
的需要 的需求
学科的发展
2、关于目标的价值取向问题,行为目标把教师看成是 按既定程序操作教育过程的工匠,而学生则被看成 是可以按照刺激——反应模式任意塑造的行为机体, 这隐含的实际上是一种适应性、维持性的价值取向; 生长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则把教师和学生看作是教 育过程、教育情境的共同创造者,学生是自己的 发展主体,教师是发展的引导者,这里面隐含的是 一种超越性、发展性的价值取向。是一种更加注重 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取向。
代表人物是艾斯纳。
在实际课程目标撰写中,这几种形式可能出现在同 一个课程目标中。即有的目标是普遍性的,有的是 行为的,有的是生成的,而有的是表现性的。 若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行为目 标的形式比较有效; 若要形成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成性目的 的形式比较合适; 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表现性目标的形式 比较合适。
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或展开性目标, 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 生成的课程目标。 优点:考虑学生的兴趣变化、能力的形成和 个性发展。 缺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各门学科体系和 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而且要有很强的研究 和观察能力,工作量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