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2 第一章 早期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02 第一章 早期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尝试错误说(联结说)基本观点

一切学习过程都是不断尝试,不断发生错 误及失败,最后才取得成功的过程。 桑代克认为人的本性也就是先天所能形成 的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倾向。这些“先 天的联结”是一切教育和人类其他控制作 用的起点。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把其中的某 些联结加以永久保持,把某些联结加以消 除,并把另一些联结加以改变或利导”。
一、桑代克的实验
桑代克迷箱(Puzzle Box)
实验内容


桑代克将13只猫轮流放入迷笼里,观察猫的反应, 记录它们逃出迷笼所花费的时间。桑代克发现13只 猫中有11只被放入迷笼后都有一种逃脱拘束的行为。 它们先是乱抓、乱咬,竭力要从笼中逃出来,作出 许多无效的动作。最后偶然触动了开门的装置,逃 出来获得了食物。 如此反复多次,猫从被关进笼内到打开开关、冲出 笼外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桑代克把这段时间称为 “潜伏期”,也就是逃出迷箱所需的时间;并根据 试验次数和潜伏期的长短,绘制出一条条实验曲线。
第一节 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

桑代克起初用小鸡做实验,训练小 鸡走用书隔起来的迷津。 由于房东讨厌他养小鸡,他去求詹 姆斯帮忙,詹姆斯就让他住在自家 地下室使得实验得以继续下去。由 于私人原因他再哈佛的学业没有完 成,而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在卡特尔 的指导下继续他的动物学习研究。 1898年,他的博士论文《动物的智 慧: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发 表,同年,他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师 范学院心理学讲师,1903年升任教 授。
第一节 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他根据卡特尔的建议,开始以 人为被试。他的研究领域很广, 包括动物和人类的学习、教育 过程、教学原理以及英语学习 的性质等。从他发表的论文和 著作的数量看,他是最多产的 心理学家之一,达507项之多, 其中许多巨著和专着。 1912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 席,191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 院士。在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 学家中名列第19位。

1.习得(aquisiiion)律: 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 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的 过程建立起来的,在刺激物的呈现时间顺序上有着 显著的差异: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 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条件刺激作为无条 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呈现,否 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1891年开始研究消化生理, 揭示了消化系统活动的一些 基本规律,并总结发表在 《主要消化腺讲义》一书中。 为此他获得1904年诺贝尔生 理学或医学奖。
开创了条件反射的研究,并 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 后又提出第二信号系统的概 念,用来说明人类的语言功 能。在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 学家中名列第24位。
1875年,从彼得堡大学数理 系生物科学部毕业后入军事 医学院深造,1879年在军事 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883年获 博士学位,任生理学讲师。 1890~1924年任军事医学院 药理学教授, 1891年起兼任实验医学研究 所生理研究室主任。 晚年他又领导了苏联科学院 生理研究所(现巴甫洛夫生 理研究所)。
第一章 早期刺激-反 应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的流派
1879: 心理学的诞生 行为主义 信息加工理论
格式塔理论, 早期的认知理论 20世纪前半叶
认知结构理论 人本主义 50年代
建构主义
80年代
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
导入--
人与动物存在着本质差异(两千年来的认同)
人与动物的情绪表现方式有明显的关联 ——(达尔文《人和动物的情绪表达》)
条 件 作 用 前
重 复 作 用 中 作 用 后
1 无条件刺激(UCS)
(食物)
无条件反应(UCR) (流口水)
引起注意但无唾液反应 【本无关系】
2 条件刺激(CS)
(铃声) 条件刺激(CS) (铃声) 无条件刺激(UCS) 3 (食物) 【已有关系】 条件刺激(CS) 4 (铃声) 【新建关系】

在桑代克看来,“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 统”,“学习是结合,人之所以长于学习,即因他 形成这许多结合”。 所谓联结(connection),即指某情境仅能唤起某种反 应的倾向而言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二者 之间是直接的因果关系,不需要任何中介因素。如 果我们以“S”(situation)和“R”(response) 分别作为情境与反应的符号,以“→”作为引出或 导致的符号,学习(联结)的公式可写为: “S → R”。
2.效果律 例如,迷宫是一个刺激,小鸡在迷宫中会 作出多种行为反应,但大多数反应都不能 帮助它们逃出迷宫,而另一些行为则使它 们得以逃脱并得到食物。因此,小鸡就记 住了这些有效的行为,将迷宫这个刺激和 这些有效的行为联系起来了。以后,一进 迷宫,它们就知道作出什么反应。 猫要是逃出迷箱后得到的是惩罚而不是奖 励,那么猫就不会再试图跑出迷箱了。
无条件反应(UCR) (流口水)
条件反应(CR) (流口水)
实验结果
条件作用之前: 给出铃声(条件刺激)并无唾液分泌 给出肉(无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 条件作用期间: 铃声+肉(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产生唾 液分泌 条件作用之后: 给出铃声(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

二、巴甫洛夫的学习律
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1.准备律(Law of Readiness)
指学习者在学习时的预备定势。如果
学习者有准备,并按其准备活动做, 学习者就会产生满足感;如果有准备 而没有按其准备活动做,就会产生烦 恼感;如果没有准备而强制其活动, 就会产生厌恶感。此定律强调了学习 开始前预备定势的作用。 教学活动开始前的预热
在猫学习打开疑难笼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尝试与失 败,在复杂的刺激情境中发现门闩作为打开笼门的 刺激(S)与开门反应(R)形成了巩固的联系,这 时学习便产生了。



尝试错误说(联结说)基本观点
桑代克在他的博士论文《动物的智慧:动 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1898年)中对 动物实验研究进行总结,提出其著名的联 结学习理论。 学习的过程:动物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 盲目尝试而逐步减少错误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是建立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 之间的联结,即形成S-R的联结。 实验对象--鱼、鸡、猫等动物学习行为 实验工具--迷箱、迷路圈、迷笼


两种基本的学习形式
桑代克认为学习有两种基本情况: (1)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力量的变化 (2)新反应的获得 联结力量变化的学习 所谓某情境(如S1)和某反应(如R27)间的联 结力量,即指S1将为R27所随的机率程度 (degree Of Probability)而言。 新反应的获得:某一情境与一个新的反应相联结, 并使这种联结的力量得到加强,而使这种情境与以 前旧反应的联结力量减少为零。
经典条件作用实验
图2:巴甫洛夫关于条件作用研究的实验装置
巴甫洛夫的实验 (1904诺贝尔奖)
狗、食物、唾液、铃声 无条件刺激 ——(unconditioned stimulus;UCS)=食物 无条件反应 ——(unconditioned response;UCR)=流口水 中性刺激(neutral stimuli) 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 铃声 条件反应 ——(conditioned response;CR) = 流口水 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
三、评论

贡献:
(1)第一个用动物进行学习研究者,学习理论的第一人。 (2)首次注意到了行为的影响(效果律)。 (3)奠定了联结派学习理论的基础。

不足:
(1)把复杂的学习简单化。 (2)未能揭示学习的意识性和能动性。 (3)抹杀了人的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另外,他特别强调先天本性及满意、烦恼、定势、态度等因素, 不能把他认为是完全意义上的行为主义者。难怪华生在建立行为主 义心理学体系时把桑代克的效果律作为主要对象进行抨击了。 “应当承认,在科学领域中,批评是颂扬的最高形式。微不足道 的理论很少受到批评,它们只能受到轻视,在冷落中悄悄离世。” (希尔加德)
第二节 巴甫洛夫条件作用理论
关于狗的实验的四个发现 经典条件作用实验
1849-1936
巴甫洛夫(Ivan Pavlov, 1870~1932)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 诺贝尔奖获得者(1904) 1849年9月26日,出生在俄 国中部小城梁赞 1870年,他读了刘易斯的 《普通人生生理学》后,放 弃当牧师的年头,前去圣彼 得堡大学学习,开始追求科 学。

无条件刺 激皮层代 表区与无 关刺激皮 层代表区 建立了机 能的暂时 联系
关于假饲实验的四个发现
胃里的食物会引起胃液 分泌(生理反射) 嘴里的食物会引起唾液分 泌(生理反射)
嘴里的食物也会引起胃液分泌 (生理反射) 特定经验(看到食物.盘子.人. 铃声)会引起胃液分泌(条件 反射)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几个基本概念: 反应(response)是学习者的外显行为。 刺激(stimulus)是观察到的环境事件,拥有控制行为反 应的潜力 诱发刺激(eliciting stimulus)是紧挨着反应之前、并能 自动引发或产生反应的可观察的环境事件。 后果(consequence)是紧挨着反应之后立即出现的环 境事件,它会影响反应再次发生或减少的可能性。后果 是根据对反应的效果来界定的,要确认某一刺激为后果 刺激,必须确认它是增加还是减少某种反应的可能性。 前因(antecedent)又叫线索,是先于反应的刺激,它 会提示学习者,如果他们要得到强化或避免惩罚而应该 做出的某些反应方式。 刺激-反应-刺激 → ABC
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2.效果律
在对同一情境所做的若干反应中,
那些对学习者伴有满足的反应或紧 跟着满足的反应,在其它条件相等 的情况下,就越加牢固地与这种情 境相联结。桑代克认为,哪一种行 为会被“记住”,会与刺激建立起 联系,取决于这种行为产生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