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审计方法综合运用的案例介绍在存货审计中,我们会运用获取或编制存货明细表、实施分析性复核、实地监督存货盘点等审计程序,并且存货项目各审计程序之间彼此相互联系,所查验的审计证据之间也可以相互佐证,因此,存货审计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是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相关业务知识要求的一大挑战。
一、会计记录概况B 公司属于制造业。
成本核算方法为订单法。
产成品 2005 年年末余额 5,248,727.07 元,明细如下:合约号合约 01 合约 01 合约 01 合约 02 合约 02 合约 02 合约 02 合约 02 小计货号数量(件)40,3485,624单位成本34.0632.8934.11余额货号 X1货号 X2货号 X3货号 X4货号 X5货号 X6货号 X7货号 X81,374,252.88184,973.361,666,955.70206,419.201,485,903.0936,095.7248,8706,240 33.0833.7133.6433.7133.5144,0791,0737,589 255,825.1938,301.931,143154,966 5,248,727.07二、审计人员所收集的审计证据的介绍及判断说明1、审计证据一:B 公司 1-10 月份产成品只设总帐,不设明细帐,故无法得知存货销售的明细清单。
判断结论:B 公司存货及成本核算薄弱。
2、审计证据二:B 公司 2005 年度《产成品收发存明细表》如下:产成品收发存明细表月份本期产品入库本期销售结转余额1 月 1 日无1 2 3 4 5 6 月月月月月月1,888,183.92886,940.791,000,238.90836,940.79887,945.02937,945.02940,786.991,748,414.452,740,831.123,109,317.80 2,041,350.672,308,507.062,250,903.092,374,351.122,038,508.701,500,879.601,258,486.422,005,864.447 8 9 月 月 月 2,034,862.21 2,194,957.43 2,442,379.10 2,519,614.74 2,898,625.00 1,087,233.64 24,927,908.771,956,886.44 1,658,370.66 1,688,733.60 1,879,030.80 2,798,367.45 1,056,873.90 19,679,181.703,187,293.57 3,723,880.34 4,477,525.84 5,118,109.78 5,218,367.33 5,248,727.071 0 月 1 月 1 12 月 合计判断结论:从上表来看,B 公司当月产品入库金额总是大于当月销售成本结转金额,有少转销售成本的嫌疑。
3、审计证据三:既然对期末合约 01 及合约 02 产成品结存金额产生怀疑,那就应该查阅相关合约的生产 成本核算资料。
( ( 1)根据 B 公司提供的合约,合约 01 及合约 02 签订日均为 2005 年 10 月中旬。
2)由于 B 公司 10 月份以前无生产成本核算的明细资料,故无法对 10 月份生产成本 结转进行查验。
( 3)合约 01、合约 02 的 11-12 月份生产成本变动情况表见下表:合约号 10 月 30 日余额 11 月增加金额 12 月增加金额 减少金额 12 月 31 日余额 合约 01合约 02 1,626,360.46 小计 2,366,732.48740,372.02--- 583,493.64 393,592.92 977,086.57无 无 无1,323,865.66 2,056,134.34 3,380,000.0036,180.96 36,180.96关注 1:合约 01、合约 02 生产成本年末余额为 338 万元整;关注 2:11、12 月份生产成本虽然有明细核算资料,但是仅按合约号进行成本归集、结 转,未细分至合约项下的货号。
判断结论:( 1)虽然 B 公司 10 月份以前无生产成本核算的明细资料,但考虑到合约 01 和合约 02 数量较大,且合同是 10 月中旬签订的,备料肯定需要一定的时间,故我们判断期末产品应 该在 11 或 12 月份生产完成的。
( 2)生产成本结转月报表中显示合约 01、合约 02 的生产成本只有增加数,没有完工 结转减少数。
既然没有完工产品结转减少数,期末何来合约 01 和合约 02 的产成品。
3)“合约 01、合约 02 生产成本年末余额为 338 万元”情况说明有产成品结转金额较 为随意的嫌疑。
( ( 4)B 公司生产成本中料、工、费均按合约号归集并进行核算,应该是无法得到合约 项下各货号的单位成本,但是从 B 公司提供产成品清单来看,合约 01、合约 02 项下的产成 品是分货号分别列示其数量及单位成本,并且同一合约项下的各货号的单位成本是不同的。
试问生产成本既然未按货号核算,又如何得出各货号产品的单位成本呢?合约项下的各货号 单位成本又如何通过合约的单位成本进行转化的?关于上述问题,B 公司财务未给出令人满 意的答复。
4、审计证据四:生产车间的生产记录查验:B 公司车间的生产部每天都会编制《生产进度表》,以便即时掌握生产进度等相关信息。
生产进度表》是从某合约项下的货号投料生产起开始记录,直至产品完工后就不再纳入记《录范围。
该表主要记录以下信息:a、合约号;b、货号;c、计划套数(即合约约定的套数);d、分解件数(即按合约约定分解的件数,如夹克、衬衫和裤子组成一套,就分解为 3 件);e、累计落机件数(已成形产品,但尚未验收的件数);f、送检件数(送相关质检机构验收的产品件数)。
为了了解该公司在产品实际状态,已获取了生产部提供的 05 年 12 月 31 日《生产进度表》,对比合约 01、合约 02 项下期末产成品各货号,我们发现:合约货号计划套数20,174无分解件数40,348无累计落机件数40,765无送检品数11,100无合约 01 货号 X1 合约 01 货号 X2合约 01 货号 X3 合约 02 货号 X4 合约 02 货号 X5 合约 02 货号 X6 合约 02 货号 X7 合约 02 货号 X8 小计无无无无无无无无32,63448897,9021,46474,3823,54940,5791,0737,5891,14391,149无无24,7941,183无无11,100判断结论:(1)该表显示期末产成品中货号 X1、货号 X5、货号 X6、货号 X7 和货号 X8 五个货号在期末仍在车间生产,显然不可能出现在期末产成品金额中。
2)05 年 12 月 31 日《生产进度表》未记录生产情况的货号 X2、货号 X3、货号 X4 (等三个货号是否完工无法进行判断。
因为可能有两种情况:a、这三个货号可能在05 年 12 月 31 日之前就已全部完工并已验收合格;b、这三个货号可能在 05 年 12 月 31 日时根本就还没投料生产。
生产部提供的《生产进度表》又加深了该产成品真实性的疑问。
5、审计证据五:期末产成品实地盘点我们于 06 年 1 月 5 日对 B 公司的存货实施监盘程序。
当盘点到产成品时,B 公司称其产成品在 C 检品公司检品及在 A 市印花厂印花,因此根本就无法进行现场盘点。
根据 B 公司提供的盘点清单上列示如下:货号 数量(件)4,280 存放地 C 检品公司 A 市印花 C 检品公司 A 市印花 C 检品公司 A 市印花 C 检品公司 A 市印花 A 市印花 A 市印花 A 市印花 A 市印花货号 X2 货号 X2 货号 X1 货号 X1 货号 X3 货号 X5 货号 X5 货号 X6 货号 X6 货号 X7 货号 X4 货号 X8 小计1,344 37,302 3,046 48,870 26,993 17,086 567 506 7,589 6,240 1,143 154,966盘点后,我们要求实物所在的检品公司 C 检品公司出具相关证明,随后 B 公司提供由 C检品公司盖章证明事项如下:合约 货号 数量(件) 5,624 进库截止日 合约 01 合约 01 合约 01 货号 X2 货号 X1 货号 X3 小计 2005 年 12 月 31 日 2005 年 12 月 31 日 2005 年 12 月 31 日40,348 48,870 94,842 44,079 1,073 合约 02 合约 02 合约 02 合约 02 合约 02货号 X5 货号 X6 货号 X7 货号 X4 货号 X8 小计 2005 年 12 月 31 日 2005 年 12 月 31 日 2005 年 12 月 31 日 2005 年 12 月 31 日 2005 年 12 月 31 日7,589 6,240 1,143 60,124 154,966合计注意:该证明误将 B 公司盘点时原称的在 A 市印花厂印花的产成品包含其中。
为此,向 B 公司提出询问,得到的答复是盘点表上注明的“A 市印花”是专指需要在 A 市印花厂印花的产品,但实物当时也进检品公司检品了。
一再强调实物肯定是在 C 检品公 司,而且时点数在 05 年 12 月 31 日之前。
随后,我们到 C 检品公司进行实地调查,得到的主要信息如下: ( ( 1)B 公司是 C 检品公司的大客户,平时来往频繁,且关系融洽。
2)B 公司的外销产品在C 检品公司检品后直接从该公司发运至海外。
(C 检品公司 是某国独资企业,专作服装检品,而且每件都进行检品)( 3)检品是出口发运的最后一关,如果成衣需要外加工进行印花,要等印花等外加工完毕后才送检品公司。
( 4)上述货号的确存在 06 年以后入库检品的情况,但是 C 检品公司由于与客户平 时检品进出量大,而且平时记录不显示货号,只显示委托检品的单位名称及数量。
如 果逐一详细进行统计的话,工作量大。
在我们要求下,当时对 06 年入库检品清单进 行逐天统计,发现上述货号在 06 年入库检品情况如下:合约 合约 01 合约 01 小计 货号 数量(件)1,118 395 进库日 货号 X2 货号 X22006 年 1 月 3 日 2006 年 1 月 4 日1,513 3,060 4,957 8,017 3,260 625 合约 01 货号 X1 合约 01 货号 X1 小计 2006 年 1 月 3 日 2006 年 1 月 4 日 合约 01 货号 X3 合约 01 货号 X3 小计 2006 年 1 月 3 日 2006 年 1 月 7 日 3,885 2,880 5,040 5,220 5,340 18,480 31,895合约 02 货号 X5 合约 02 货号 X5 合约 02 货号 X5 合约 02 货号 X5 小计 2006 年 1 月 9 日 2006 年 1 月 10 日 2006 年 1 月 11 日 2006 年 1 月 12 日 总计在对 C 检品公司实地调查后,B 公司又辩称 06 年送检品公司的产成品实际在 05 年底已完成,只不过未送往检品公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