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监盘审计案例【篇一:存货监盘审计案例】存货审计很辛苦,态度很重要,除了技术和专业资格外,成功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的个人品质: 1、基本的公平与正直;2、献身于组织的利益;3、适度的谦卑;4、专业化的姿态;5、投入;6、角色的一贯性;7、好奇心;8、批判性的态度;9警觉;10、坚持不懈;11、精力充沛;12、自信;13、勇气;14、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我想审计新人起码要做到“基本的公平与正直;适度的谦卑;好奇心;投入;坚持不懈;勇气”才能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
技术好不好是能力问题,态度好不好是品德问题,在国企做内部审计,态度很重要。
存货审计需要关注的方面如下:首先当然要看一看企业提供的存货明细,看有没有异常的项目。
比如说,存货红字。
就是说,存货数量是负数。
有的企业这种存货红字还能有很多。
为什么呢?一般说来,是存货的实物已经入库了,但会计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将这笔入库记入存货账。
稍后,这些实物又被领用或售出了,会计就在账上做了出库。
这样没做入库而做了出库,必然形成一个亏空。
这样的事情多一点儿,就造成了存货红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会计就要把当初未记入库的原因找出来,并相应地补记存货入库。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未通过未提账单核算问题(主业通过物资系统核算,没有这个问题,但是他们有让物资暂时飞一会儿或者一年不进成本的问题),上面的情况还是好的,起码没有漏记成本费用,可审计实践发现,有许多单位没有这个概念,发票不到不记账,容易少确认成本,也不利于存货的管理。
案例:某个物流企业建造线路时,漏记了460万元工程成本,经查,旧轨料是另一个集团a大修线路时下来的,按照精打细算过日子“工程能利旧就利旧的领导指示,调入给这个物流企业,因为集团a没有给这个物流企业开具发票,所以物流企业漏记了这笔工程成本。
电话了解,集团a也没有入账核算这笔业务。
要求物流企业取得发票调整账目。
集团a先不管它,他开发票后不进行账务处理,估计也是想给审计的送一个底稿。
其次要关注一下存货的数量。
将盘点结果与财务账上的数量做抽查核对。
记得要双向核对。
也不要忘了要核对所有类型的存货,包括在产品、半成品和产成品。
如果盘点日与期末日不是同一天,还要将盘点结果向前或向后推,也就是盘点结果加上这个期间的出库减去入库记录,看结果和财务记录的数量是不是一致。
单价方面。
要检查存货流转时的方法(如先进先出、加权平均、个别计价等)是否正确,还要检查费用分配和成本核算是否正确。
存货流转方法必须执行一贯性原则,相同类别的材料,不能有的月份使用这个方法结转,有的月份使用那个方法结转。
如果发现这种情况,要做一个测试,看对当期成本有什么影响,是不是存在盈余管理的问题。
如果对成本影响很大,建议出一个底稿,要求被审计单位调整相关账项。
如果影响不大,也要提一下建议,毕竟,这种方法不正确,以后期间还这么做,有可能对成本影响很大。
减值准备方面。
要从数量是否过剩、技术上是否过时、单位成本是否已经高过净售价等几方面来讨论是否要提减值准备。
不要忽视了减值准备,有些需要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尤其是商品存货,隐藏许多管理问题和资金风险,这方面案例后面会讲到。
截止测试。
这个本来说起来很简单,不就是检查一下前后5张或10张出入库单,看一下其记账时间是否有错就完了呗!可是,很多人都疏忽了一件事情。
我们知道,原材料有出入库,在产品、半成品和产成品都会有出入库。
那么,是每个环节都要做截止测试么?一般的想法是只做原材料的入库(即采购)和产成品的出库(即销售),觉得其它的环节只是存货内部的分配而已,即使截止有错,也不会影响存货余额,只是内部分类不太准确而已。
很可惜,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至少是片面的。
由于成本核算方法在半成品和在产品的各个环节不同,在任何一个环节少记一单位存货而在下一个环节多记一单位存货,仍然会造成成本核算与实际情况不符。
所以,从严格的逻辑来说,存货流转的每个环节都应该做截止测试才是。
在审计工业企业时候,要测试一下,详细看看他们的成本计算过程,看看成本计算单,就一切都明白了。
这里不详细说明了。
存货是一个特殊的会计报表项目存货审计不仅要关注存在性,还要关注完整性,如果存货的完整性有问题,就是说存货少记了,可能是其它的科目也错了。
比如应付账款少记了或者销售成本多记。
这应该是审计销售成本时主要关注的,可是,在销售成本那一部分,我们的手段有限!也就是说,我们表面上是在关注存货的完整性,事实上是在关注销售成本的存在性,这两者是一个事物的两面,是一回事。
对于很多费用项目,我们可以有直接的手段来检查这些费用的存在性,比如看发票,看合同,等等。
只有对于销售成本,我们没有多少直接的手段,因为销售成本就是由存货-产成品转出去形成的,它事实上是个为了会计核算而内部产生的一个科目。
存货基本上是唯一一个有这种特殊性质的科目。
存货的估值也是值得讨论的。
会计理论中,一直都在探讨的一个话题,就是资产应该用历史成本记账还是用现行市场价值记账。
主张用现行市场价值记账的人认为历史成本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而主张用历史成本记账的人认为只有历史成本才能减少会计核算中的主观判断因素。
双方的一个折衷方案就是在存货里用历史成本记账,但同时按照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原则对已经实际上减值的存货提取存货减值准备。
财政部为了和国际接轨,2012年又出台了一个公允价值准则征求意见稿,还陆续修改了或者新制定了职工薪酬、长期股权投资、合营安排、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等7个准则。
我们集团总部本来出台了我们执行新准则的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现在没动静了,我估计今年甚至明年也不会执行新准则,毕竟财政部对准则的以上变动集团总部是不会视而不见的。
公允价值不管怎么规定,对于我们内部审计人员来说,只要被审计单位给我们来虚的,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我们就要在审计报告中披露,供领导决策时参考。
我是一个喜欢互动的理想主义者,审计地方企业的时候,感觉掌握好新准则的知识对工作帮助非常大,那个时候养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喜欢和被审计单位的人掰扯会计准则。
不像有些审计人,修炼的好,基本达到了“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
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的境界。
说这些题外话,主要是想告诉审计新人,用事实说话,焦点不在准则怎么用上,主要看被审计单位的处理是否符合集团的财务管理政策。
从这一点看,准则知识倒不是很重要了。
如何来思考被审计单位的存货是否减值了呢?一般来说,应该考虑如下因素:某种存货数量太多了,在未来半年一年甚至两年都用不完/销售不完,其剩余部分要么技术上被淘汰永远没机会用了,要么是放的时间太长质量上出问题了;某种存货是否在技术上已经被淘汰了;某种产成品是否由于市场需求的改变,已经再也卖不动了。
如果这样,这种存货及其相应的半成品、在产品和原材料都可能要提取减值准备;某种产成品是否成本太高,要卖出去的话,只能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了。
如果是这样,相应的半成品、在产品、原材料是否价格也太高了,都要提取减值准备;某种原材料是否成本太高,要用于生产的话,形成的产成品是负利润。
若是这样,这种原材料就要被提取减值准备。
总之,从任何一个存货项目上,只要被审计单位绞尽脑汁,也无法从使用或变卖这种存货上赚到钱,这种存货就应该被提取减值准备了。
提不提减值不是关键,关注这些方面,可以减少审计风险。
谁知道减值的存货是如何形成的呢?这里的审计例子很多:某审计组发现,长春某下属单位存库大量煤炭,经查询,煤炭长期存放,由于风化作用的影响,质量很差,如果按照市场价值卖,会亏损。
这时,审计也不能要求他们马上卖,一时半会也找不到买主啊,因此建议先提取存货跌价准备,择机出售。
这个建议很好,提取跌价准备是为了如实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成果,择机出售是为了减少企业的损失,同时也减少了审计风险。
我们只能按照会计的规定提一些建议。
但是写底稿的时候,还要把形成减值的原因说清楚,看有没有直接或者管理责任在里面。
要求提减值并写明减值形成的原因,也是减少审计风险的手段之一。
另一个审计组发现,某单位库存大量煤炭,他们主要是商贸业务,一般都是一进一出的,为什么进了出不去了呢?经了解,煤炭价格降低了许多,如果卖,会亏损1千多万吧,经了解,煤炭价格一时半会儿也上不来,甚至还有进一步跌价的可能,为了减少审计风险,也建议提取存货跌价准备。
其实就是没有会计上的存货跌价准备的规定,我们做内部审计的发现这种情况,也要出底稿,因为往往跌价的东西反映一些管理问题。
写这样的底稿不是目的,不是为了规范这个单位的会计核算要遵守准则要公允反映,主要是一个管理建议,供决策参考。
存货是了解制造业企业的钥匙,我们有许多制造业单位。
制造业企业的审计,尤其是负责审计存货的人,一定要在被审计企业的现场走上一两趟。
不去看一看企业的厂房和设备,不去看一看材料的堆放情况,不去看一看生产线和工艺流程,很难达到审计目的。
建议做存货审计的第一件事,应该是让企业安排参观仓库和生产车间,并了解生产过程。
我们的很多制造企业,为了满足客户主要是主业成本预算调节需要,是存在许多问题的,比如,虚假销售只是为了提供客户发票列成本;提前开票但不发存货;发货但不开发票等。
这些问题,必须到车间去,现场去,才能了解第一手资料。
时间所限,具体的了解方式就不多说了,无非了解一下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记录、现在库里存放的产品等情况。
这方面的案例很多,尤其是主业领导调离了,还容易被人钻空子,贪污或者形成小金库。
存货盘点首先应该是企业自己的一个内部控制环节。
审计是监盘,不是替企业做盘点。
审计人员自己抽查一些盘点结果,也主要是为了验证企业自己的盘点是否运行良好。
所以,本质上说,审计人员去观察企业的存货盘点,首先是一个内控测试。
当然,很多时候,审计人员也会考虑对于存货数量做一个抽样检查,如果这样的话,审计人员抽查企业的盘点结果,就带着双重目的了,既是内控测试,又是实质性测试。
不管是审计人员对盘点做内控测试还是做实质性测试,都要做双方向的抽样。
就是说,从实物这个方向抽取样本核对到账上,也会从账上抽取样本核对到实物。
这是为了同时保证存货的完整性和存在性。
对于存货的数量做分析性复核,是做制造业企业的审计里,最能了解其生产过程的工作。
很多制造业企业内部都有一个调度室,相当于一个编制、下达生产计划的部门。
从那里,能得到很多生产方面的知识和数据。
对于存货的单价,首先得理解客户是如何进行成本核算的,比如说,在材料出库的时候,是用的加权平均,还是先进先出。
在此基础上,再检查账上显示的单价是否符合所采用的方法,以及这样的方法是否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存货成本审计是需要耐心、常识加一点儿想像力的。
存货项目包含好几个科目因为存货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和产成品,以及辅料、包装物等。
每一种的特点都可能不一样,思考方式也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