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

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

《中外建筑史》中建史复习提纲《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特征P2中国古代建筑特征1.中国建筑体系是一个独立的连续的系统2.2.以木料为主要构材3.3.梁柱框架结构体系4.4.独具特色的外部轮廓5.5.用院落形式组织建筑群体6.6.礼制与建筑(建筑观念)7.7.风水与建筑(建筑观念)8.8.重师徒传授不重书籍:木构建筑的优缺点:⑴. 取材方便,加工容易;⑵. 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⑶. 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⑷. 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⑸. 抗震性能好;⑹.不耐火, 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

P3-4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结构体系及特点主要特点:墙倒屋不塌;模数化,标准化,坐标化,装配化;作为结构构件,装饰构件,尺度单位的斗拱。

主要结构体系:1.穿斗式:特点:穿枋将柱子串联,形成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用斗枋把柱子串联,形成整体框架。

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

2.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层叠而上。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多用于北方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3.井干式::P 6 图0-4了解各开间名称古建筑基本单位,间架开间名称何为斗拱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不同位置的斗拱名称柱头铺佐---柱头上的补间铺作---两柱之间的转角铺作---角柱上的P 7何为收分、梭柱、卷杀收分:柱身向上逐渐收小梭柱:即柱子上下两端均有收缩,略如梭形卷杀:即将拱端切削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形,其轮廓由折线或曲线组成P 7 了解屋顶的基本形式,会画庑殿、歇山、硬山、悬山、攒尖这五种屋顶P 15 了解古代几个着名的建筑规划师及其作品隋代宇文恺:隋都大兴城(古代城市建筑史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唐之长安城)、仁寿宫(唐之九成宫)、洛阳城。

用1/100比例制作“明堂”图样和木模型。

宋代李诫:主要贡献修编《营造法式》一书,详细记录了当时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条。

营造法式工部工程做法王府,龙德门,朱雀门,景龙门,开封府署,钦慈太后佛寺,军营。

明代蒯(kuai三声)祥,徐杲(gao三声)。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P 17最早采用榫卯实例:距今约六七千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

(为干阑式建筑)P 19姜寨遗址位置、概况,能识图,龙山文化平面特点(吕字形)姜寨遗址位置:陕西临潼。

概况:居住区的住房共分五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生活的情况。

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平面特点:吕字形平面P 20中国最古老神庙位置、名称:辽宁西部的建平县境牛河梁女神庙。

P 21 二里头一号宫殿识图。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P 24瓦何时发明的?西周时期P 25凤雏村四合院遗址绘图、识图,了解时间、地点、概况。

西周早期陕西岐山凤雏村。

概况: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和后堂之间用廊子连接;门、堂、室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

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屋内雨水;屋顶已采用瓦。

我国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P 26 春秋:瓦的普遍使用、高台建筑(或称台榭)出现P 37江苏南京萧景墓表识图P 38 河北赵县安济桥时代、建造者、概况隋代,李春建造,概况: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空腹拱桥),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米。

敞肩拱即能减少桥的自重,又有利于泄洪,以降低洪水对桥的推力。

P 38-52 唐代、宋代、明代、清代建筑特点唐代:㈠、规模宏大,规划严整;长安城面积84.1km2。

㈡、建筑群处理成熟:宇文恺设计明堂,用1/100的图及模型送宫廷审查;大明宫的主体建筑在中轴线上;以及利用地形建造乾陵等。

㈢、木构建筑群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问题,并以定型化。

如大明宫麟德殿5000m2,面宽11间深17间;含元殿柱距达10m。

㈣、设专司设计、施工职务,称都料匠,设计和施工水平提高。

㈤、木构件标准化,无过大或过小的构件;如南禅寺及佛光寺,构件受力作用明确,并富有艺术性,斗栱的装饰效果很好。

㈥、砖石结构发展,砖石枋木,砖石加工精细了。

7,、建筑艺术的加工和成熟。

唐代建筑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

宋代: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无法采用里坊制度和夜禁。

2、木架建筑采用古典的模数制。

政府颁布的营造法式中规定材分八等。

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

4、建筑装修和色彩有很大的发展。

格子门、木架上各种华丽彩画、屋内木装修、垂足坐而采用高桌椅。

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这时砖石建筑主要是佛塔,其次是桥梁。

宋塔多为砖石塔,平面发展八角形平面。

明代:1、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

3、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建卷杀简化。

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

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尤其是江南一带,园林兴盛。

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7、明代家具闻名于世界。

风水术到明代达到盛期。

清代:1、园林达到极盛期、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

5、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

例水湿压弯法,对接和包镶法住宅P86 民居的类型与特点(课件),了解北京四合院等、土楼、窑洞、阿以旺、干栏式建筑、蒙古包、碉房等民居的基本特点。

类型:•特点:•北京四合院:A. 中轴对称,等级分明B. 秩序通过门来体现,垂花门的高度和定制是主人等级的标志C. 院落内向,墙垣厚重,院内噪声低,风沙少D. 建筑密度不高,交通面积较大土楼:窑洞:分为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窑洞干栏式建筑:分吊脚楼、矮屋、干阑、麻栏吊脚楼:矮屋、船屋:干栏:麻栏:蒙古包:阿以旺:碉房:宫殿、坛庙、陵墓P117举一个“三朝五门”例子,(唐长安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和三朝(外朝奉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

明南京宫殿五门为: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三朝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

清代五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和乾清门,三朝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P121明清故宫的主要特点与成就。

特点:1、采用了宏大的规模:人工、用木、用砖、用石2、布局:集大所成,“择中立宫”、“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三朝五门”、“万岁山”4、中轴线艺术:有机图案、路、严整的秩序4、空间的创立和两极渗透——大与小,闭与敞,转换,咬合。

门、廊庑、屋顶。

成就:故宫,是中国15世纪初至20世纪初明清两朝沿用近500年的皇家宫殿,是我国以及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我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唯一实例和最高典范,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两代的政治中心、封建权力的中枢所在地。

是中国宫殿建筑发展的杰出代表。

P138 -139何为黄肠题凑、方上?西汉前,帝王贵族用木椁(guo三声)作墓室,构造有两种:一种为木枋构成箱形椁室1至数层,内置棺,另一种是用短方木垒成墓的黄肠题凑,内置棺及葬品。

P140-151中山王兆域图、乾陵平面识图,何为宝城宝顶,哑巴院。

乾陵、明十三陵的布局特点。

中山王兆域图:唐乾陵:•明十三陵:十三陵总体布局特色:•A.陵区东西北三面山峦环抱,十三陵各据冈峦,面向中心—长陵;•B.陵区入口起点石牌坊遥对天寿主峰;•C.使用共同神道,各陵不再单独设置石象生碑亭之类;•D.为使左右远山的体量在视觉上感到大致均衡,神道略向体量小的山峦而距大者稍远;•E.轴线长而富于变化,各单独陵墓的空间变化也很丰富宝城宝顶:宗教建筑P155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立面绘图佛光寺大殿立面图绘制要点:七开间、方板门、直棂窗、庑殿顶、正脊长三间、台基低矮、斗拱占檐下的1/3高度,补间铺作与柱头铺作有明显区别,上出檐大于下出檐;徒手绘图能力。

独乐寺年代、地点、识图。

建于唐,天津蓟县p176 了解应县木塔概况(年代、地点、外观详图等)年代:辽清宁二年(1056),位于山西应县城内。

塔身平面为八角形,底径30m,高九层,外观五层,暗四层。

P182 神通寺四门塔绘图P184妙应寺白塔绘图◎瓶形塔─元北京妙应寺白塔,元1271AD建,中国现存最古喇嘛塔,高50.9米。

P187经幢定义,赵县经幢立面绘图经幢为七世纪後半密宗所引入,中唐净土宗大盛亦使用经幢,主祀弥勒佛者在殿前建一座,祀阿弥陀或药师者建四座。

经幢(chuang二声):实在八角形石柱上镌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始见于唐。

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

了解寺庙的演变特点(从以塔为中心到以殿为中心)佛教初入西域时,流行宫塔式佛寺,仿自印度佛寺。

佛教进入中原,大寺院仍为中心塔式佛寺,但为木造楼阁式塔,并有回廊,此为南北朝佛寺的主要形制。

后来出现的廊院式佛寺,是以中国建筑形式为基础,成为后世佛寺的定规。

◎印度的传统佛寺◎西域的早期佛寺形制─宫塔式佛寺◎汉代佛寺的形制─中心塔式佛寺◎南北朝佛寺的形制─廊院式佛寺◎隋唐佛寺的形制─廊院式佛寺P189 石窟来源、何时传入我国?特点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在南北朝时传入我国。

特点: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

3.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最大,费时也长5.除石窟本身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

园林寄畅园、留园、拙政园、狮子林平面识图狮子林:留园:寄畅园: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P263 须弥座定义与绘图六朝以来因佛教传入,影响了中国的建筑艺术,尤以须弥座台基为最。

须弥座本为佛像基座,此形式的台基,具有多重水平线脚,断面轮廓层层外突。

须弥座之形式应起源于古希腊罗马。

随印度佛教传入中国,至明清时期凡高贵建筑都用须弥座。

P264 如意踏步礓差勾栏定义如意踏步: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

礓差(慢道):是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勾栏:P265 宋式单勾阑绘图P266 以下名词定义:斗拱因位置不同而分为哪几类?(根据所在位置不同,斗栱分内檐斗栱和外檐斗栱两大类,每一类中根据使用部位又分为柱头斗栱、柱间斗栱、转角斗栱;平坐斗栱和檩枋间斗栱等)人字栱(人字拱是古代建筑斗栱组合形式的一种,亦称人字形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