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宜昌的地域和行政区划教学目标:1、了解宜昌的地域特点和行政区划图,会看会用。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生收集有关宜昌地域和行政区划的资料。
问:知道长阳在宜昌的哪个方向吗?我们这节课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地图,了解地理位置。
看宜昌市在湖北省的地理位置图,知道宜昌周围的市县分布。
看宜昌市在全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知道宜昌市是湖北省省辖市,是省域副中心城市,总面积约2.12万平方公里。
三、欣赏美丽的宜昌风光,了解宜昌的地貌特征。
宜昌地形特点:山地、丘陵、平原皆有西部山地约占69%: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夷陵区的西部,大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有的山脉海拔高度在2000米以上。
西部山地有许多峡谷:长江三峡中的西陵峡是其中之一。
中部丘陵约占21%:远安县、宜都市、夷陵区东部和当阳市北部。
东部平原约占10%:枝江市、当阳市东南部。
当阳市的草埠湖,位于宜昌、荆州两市交界处,面积约98平方公里,是全国重要的机械化农业基地之一。
四、宜昌的行政区划。
看图,思考宜昌包括哪些地方?1、五县:兴山县、秭归县、远安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2、三县级市:枝江市、宜都市、当阳市3、五个城区:西陵区、伍家岗区、夷陵区、猇亭区、点军区五、学习资源链接的内容。
三峡风景区。
人在城中城在林中。
六、完成课后小作业。
填写宜昌行政区划图。
在图中找到长阳县的位置,说出相邻县、市的名称。
小组交流宜昌各县市最主要的地形特征。
2、宜昌的人口和民族教学目标:1、了解宜昌的人口、民族,认识它在湖北省乃至全国、全世界的重要地位。
2、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学习知识长廊的内容。
宜昌全市人口总数约415人,居住人口以汉族、土家族为主。
少数民族人口约47.2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1.4%土家族46.4万人,苗族2420人,回族217人,满族908人,壮族664人。
2、学生看宜昌市各县市区人口状况统计表,同桌互相讨论,学会看图。
二、阅读了解:民族分布、土家族、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
1、民族分布。
宜昌市一个土家族聚居、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回族等40多个少数民族。
土家族人口约占全市人口的98.3%。
两个土家族自治县:长阳、五峰一个民族乡:宜都潘家湾土家族乡三个民族村:点军区土城乡车溪土家族村、兴山县高桥乡贺家坪土家族村、秭归县九畹溪镇石柱山土家族村一个回族社区:枝江市江口回族社区2、土家族。
吊脚楼织绣艺术山歌摆手舞3、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
长阳:“两山一线”民居改造和生态走廊建设五峰:“两村一街”及民族特色新县城建设三、阅读了解享誉中外的文人志士。
1、巴楚文化:文人墨客,民人故居。
2、民族团结一家亲。
朗读“资源链接”《宜昌民族团结之歌》。
四、课外作业。
1、分小组,逐项完成,2、读郭沫若《过西陵峡》讨论诗句意思。
3、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教学目标:1、观察宜昌矿产资源分布图,了解宜昌矿产资源的丰富。
2、认识主要矿产,了解各种矿产资原,讨论矿石用处,并用生活中常见物品举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
1、请学生观察宜昌矿产资源分布图,了解宜昌矿产资源的丰富。
宜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宜昌境内探明的矿物有53种,占全国已知矿的1/3,占湖北省的45%。
主要矿产有磷、铁、煤、锰、铬、铅、汞、金、银、铜、锌、硅、石膏、石墨、石英砂、重晶石、石灰石、大理石等。
磷矿是全国六大矿区之一,储量在11亿吨以上,是全国第三大矿区。
石墨矿探明综合储量1552万立方米,是中南地区唯一的磷片石墨矿,矿石位全国第一,储量全国第三。
2、认识主要矿产。
知道什么是矿产?看图认识铁矿石和金刚石。
3、图片观察,深入了解认识。
出示网上收集的玻璃和石墨矿图片,加深对其特点的认识。
4、讨论两种主要矿石用处。
并用生活中常见物品举例。
5、宜昌矿产资源的分布。
6、讨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
四、交流平台。
1、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资源链接内容的学习。
2、上网查阅,完成书16页表格。
3、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哪些环境污染呢?我们应该为保护家乡矿产资源做些什么?五、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是什么?4、群山吐翠的森林资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宜昌森林资源概况、森林资源的分布、开发和利用,了解六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2、能力目标: 让学生在宏观把握后小组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合作探究能力。
护林行动中安排学生进行拓展发散思维训练活动,提高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以及保护森林的强烈愿望。
教学过程:一、森林氧吧,情境导入。
欣赏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的森林美景。
“其实呢,我们的家乡宜昌也有这样环境优美、群山吐翠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中去吧。
”二、宏观把握,整体感知。
看湖北省各市州的森林覆盖率图表,突出宜昌森林资源的丰富。
2、出示宜昌市各县市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表,分析数据,总结出宜昌林地分布不均,大部分分布在西南及西部山地。
三、搜集整理,名片制作。
1、“同学们,生活在这样的家乡,是不是感到特别的幸福和骄傲呢?想不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宜昌?想不想让绿色宜昌走向世界?”2、下面我们分成6个旅行团分别前往大老岭、玉泉寺、龙门河、清江、柴埠溪和西塞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3、小组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然后筛选整理资料,小组合作制作国家级森林公园名片。
”介绍每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特色。
4、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合作,了解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渗透宜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护林金点子大比拼。
“作为宜昌的小公民,我们应该为保护家乡的青山绿水做些什么呢?我们怎么才能把绿色宜昌留给我们的子子孙孙呢?”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鼓励学生查找资料,根据我们的所学,办一期关于森林资源保护的手抄报。
五、完成课后作业。
写一写:宜昌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名称。
画一画:办一期关于森林资源保护的手抄报。
5、香溪桃花鱼教学目标:1、了解桃花鱼的特点,会画桃花鱼并记下它的运动规律。
2、开展对稀世珍品鱼的研究及保护行动。
3、培养学生对鱼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桃花鱼是一种特有的稀有鱼类。
授课前,可让学生收集桃花鱼的图片,说说其形,讲讲它与其它鱼类的不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上课做准备。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从桃花鱼的名字入手,让学生想象它的得名,由此导入新课。
二、介绍香溪与桃花村。
1、展示桃花的图片,用生动的语言介绍桃花。
香溪是昭君故里一条十分美丽的小溪,昭君村即位于其上游。
它发源于神农架山区,流过石灰岩裂缝,经洞穴过滤沉淀,“水色如黛,澄清可掬”,由此向南注入长江,与长江交汇处清浊分明,相映成趣。
文中简要介绍了香溪、桃花村的得名及桃花村如诗如画的美景,重点说明了桃花鱼的外形、美丽传说和它宝贵的研究价值2、请学生说说五彩桃花、绯桃花,了解它们的稀有价值。
3、桃花村因桃花鱼而得名。
三、介绍桃花鱼。
1、教师让学生将课前收集的桃花鱼图片分组交流,讲故事、画桃花鱼,探究其特点及运动规律,激发学生喜爱桃花鱼的情感。
极危物种桃花鱼秭归人视桃花鱼为吉祥物,并把它与屈原、王昭君一起作为屈乡人的骄傲。
每年桃花盛开时节,江边桃花鱼像飘落的一簇簇桃花瓣,淡红的、洁白的、乳白的、棕紫色的……无头无尾,身体透明,分成四瓣,柔软如绸,有铜钱那么大,好像一只只彩色的降落伞,又好似一块块漂亮的小手帕,缓缓地一张一缩,悠悠然飘荡上下,与长江两岸绽放的千万朵桃花相辉映,与碧水中五彩斑斓的鹅卵石相映衬,美妙无以言表。
2、问:“如此美丽神奇的桃花鱼,如今已濒临绝迹,我们应该怎么办”?3、结合书后的“探究天空”,让学生在书中当堂写下措施并全班交流,并进行评价。
4、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外观察长阳清江鱼及其它鱼类,培养学生对鱼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四、课外延伸。
桃花鱼真的是“鱼”吗?答案是否定的,如同鳄鱼和鲸鱼就不是鱼一样。
从生物进化史看,现有生物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动物学家首先把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无脊椎动物较低级,按照从简单到复杂排列的顺序,包括单细胞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脊椎动物的特点是体内有一条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椎,由低等到高等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桃花鱼属无脊椎低等多细胞腔肠动物,身体构造仅比原生动物复杂。
体内有一条原始消化道———腔肠,其前端为口,可摄取食物,但未消化完的食物残渣——粪便,仍由口排除,既是嘴巴又是肛门。
由此可见其等级之低,与有脊椎的鱼相差甚远;而其资历之长,又远远超过鱼类。
腔肠动物因其体形有筒状、伞状之别又分为水螅(筒状)、水母(伞状)两大类。
水母一般形体较大,大多生活于海洋中(如海蜇),仅有少数生活在淡水中,且形体较小,“桃花鱼”属后者,其正确名称应是桃花水母。
人类研究桃花鱼的生活习性,掌握其繁殖技术,为自然界保存一个物种基因库,在发展生物工程、基因工程、水生物学、水环境生态学以及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课后作业。
1、画一画桃花鱼,看谁画的桃花鱼最好看。
2、讲一讲桃花鱼的故事。
3、说一说怎样保护桃花鱼。
6、活化石中华鲟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鲟的价值及生活习性。
2、了解中华鲟的繁殖及人工放养。
3、培养学生珍惜珍稀动物的意识。
一、介绍中华鲟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
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
远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
中华鲟属硬骨鱼类鲟形目。
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年前的早三叠世,一直延续至今,生活于我国长江流域,别处未见,真可谓“活化石”。
并且中华鲟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是国家的财富。
文章介绍了其外形及价值,让学生耳目一新。
二、学习“中华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学生阅读,了解中华鲟。
2、讨论:为什么中华鲟被称为水生动物中的活化石。
三、学习“中华鲟的生活习性、繁衍生息”。
1、学生展示交流:收集的有关中华鲟图片资料,充分了解中华鲟的样子和习性,进一步理解中华鲟的演变过程、外形及价值。
2、中华鲟在长江流域的水生动物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中华鲟的样子外貌就行。
从图案中,重点了解中华鲟的习性。
3、“探究天空”中,要求学生采集“其他所了解的古老动植物,互相传阅。
“小资料”部分由学生自读了解。
四、课后小结。
1、学生分组完成课后交流平台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