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史练习题(历史)

中国史练习题(历史)

光明中学复习班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引文主张,君主应A.建立完善的邮驿制度B.巡游天下,选拔人才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D.加强官员的监察管理2.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3.《日知录》说:“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

其启诏而举者,多者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

所以百才有一。

”这里赞赏的是A.秦朝军功授爵制B.汉代察举制C.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D.隋唐科举制4.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免役收庸法④方田均税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

”该诗直接说明了A.军机大臣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D.设置军机处标志着中央集权专制达到极至6、宋代人口有1亿,耕地面积5.6亿亩;鸦片战争前,人口达到4亿,耕地有11~12亿亩。

清代养活这么多人口主要依靠①土地增多②精耕细作③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④扩大海外贸易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7. 右图为1979年甘肃省出土的东汉时期古希腊文铅饼(外国货币),由此我们可以获取得的历史信息是A.这是张骞出使西域时使用的货币B.丝绸之路开通后,西方铸币技术东传C.长安城各地商人来来往往,商业繁荣D.丝绸之路开通后,有外国商人来华贸易8. 在古代,官方因急于将某些信息公之于众,便将“榜”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特殊工具。

例如: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殿前司降黄榜云:“金人游骑已及郊畿。

”该榜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 北方畜牧业向南扩展B. 宋金议和C. 金军兵临东京D. 金兵进攻临安9.唐朝政府将北魏租调制改为租庸调制,这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A.使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B.使农民的生产时间得以保证C.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使农民得到一定数量的土地10.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拓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夫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11.洋务运动期间,有人指出:“兹局之设,所重在学造西洋机器以成轮船,俾中国得转相授受,为永远之利也,非如雇买轮船之徒取济一时可比。

”这里的“兹局”指()A.江南制造总局B.福州船政局C.轮船招商局D.发昌机器厂12. 《天津条约》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第十款“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的规定()A. 标志着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B. 成为任命英国人为海关总税务司的依据C. 表明西方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是资本输出D. 意味着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3.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

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C.《天演论》D.《变法通议》14.“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

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

”这段话应该是()A. 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B. 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C. 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D. 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15.孙中山曾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

·····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

”对这段话中的“忠”,下列理解中最准确的是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B.要保持忠君爱国思想C.强调了国家民族意识D.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16.孙中山认为“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

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盟,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这段话实质上强调()A.社会变革必须以欧美革命为榜样B.欧美强而中国弱的原因是中国没有进行社会革命C.中国革命必须毕其功于一役D.必须通过社会革命来实现国强民富17.袁世凯说:“(辛亥革命后)僻邪充塞,法守荡然,以不服从为平等,以无忌惮为自由,民德如斯,国何以立?”袁世凯解决“民德”问题的措施是A.尊孔读经B.复辟帝制C.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镇压二次革命18.“二十八日,杭州学生联合会开紧急会议,决议于二十九日一律罢课,宣誓救亡。

发出罢课宣言,指责北京政府‘邪正不辩,功罪颠倒’……学生联合会再发宣言,将官厅镇压学生爱国罢课运动通告全国。

重申五月二十九日十七校学生三千人与全国同学诸君一致行动,实行罢课。

”从材料内容判断,学生罢课的主要原因是()A.北洋政府尊孔复古B.北洋政府出卖国家主权C.国民党政府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D.北京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19.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

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

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

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A.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B.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C.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D.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20.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存在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进步青年、新气象、新生、新中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A.爱国主义B.民主科学C.追求真理D.平等进步21.面对北洋军阀的统治,几经挫折的国民党与共产党都认识到,必须以革命的武装对付武装的反革命,为此,国民党在1924年采取的措施是()A.与共产党合作建立革命军B.与共产党合作建立北伐军C.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D.与共产党合作建立军事学校22.20世纪30年代初,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治文明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是()A.开展土地革命没收地主土地B.实行“三三制”民主政权C.制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D.粉碎国民党军队“围剿”23.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访问某一地区时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竞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英,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和抗日胜利的曙光。

这一地区指的是( )A.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B.邓小平领导建立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C.红一方面军结束长征到达的陕甘根据地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24.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

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

”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25.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东条英机对日本议院作年度军事总结报告说:“昭和十五年度,敌军讫未进行主力的反攻,只有共产军于去年在华北举行大规模的出击。

”“大规模的出击”指()A.平型关战役B.台儿庄战役 C.枣宜会战D.百团大战26.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反映了A.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B.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一五”计划已经超额完成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27.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村长带人搜查各家各户私养的羊、兔,“割资本主义尾巴”,女主人公菊香说;“都说是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你们怎么还这样做呢?”该情节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A.20世纪50年代初B.农业合作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初期D.20世纪70年代末28.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

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的原因是()A.毗邻港澳B.政策扶持C.科技先进D.资源丰富29.某重点中学百年校庆的刊物里有这样的记载:“我校自恢复高考以后,已有300多名校友出国留学,其中在美国留学、工作的就达183人。

”造成那么多人在美国留学、工作,最直接得益于()A.国际文化交流的加强B.招生制度的改革C.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D.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30.读“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从图上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份数:18529户)从l978年到1982年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①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③走农业合作化道路④实行政企分开的政策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31.(2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以韩琦上疏,卧家求退。

帝乃拜(司马)光枢密副使,光辞之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

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

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

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等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

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

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

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

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

春算秋计,展转目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

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者矣。

又尽散常平钱谷,专行青苗,它日若思复之,将何所取?富室既尽,常平已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