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五四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五四运动)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后, 统治中国的主要是北洋军阀控制的政 府。 (一)内涵:北洋军阀是在清朝末年 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反 动政治武装集团。他们以地主阶级和 买办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 柱,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主要 靠山,军队是他们的主要支柱。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 第三 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近 代中国第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 帝国主义和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封 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时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有了觉 悟,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1921年便 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第二
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先例,推动了社会 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
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 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 义。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 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一)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有三种类型:
1.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先驱者)
李大钊;陈独秀。
2.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主体部分)
毛泽东,杨匏安,蔡和森,周恩来 3.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等。
(2)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第一首白话诗《朋友》后改为《蝴 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兰花草
《叫我如何不想她》
(三)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积极意义: 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 对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提倡,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首先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其次 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再次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二)直接导火线
在1919年上半年召开的巴黎 “和平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 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 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 “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 拒绝。这个由几个西方列强把持的会 议,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 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会议给予中 国的,只是归还八国联军入京时被德 国掠去的天文仪器而已。北洋政府居 然准备在这样的和约上签字。消息传 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 怒。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1922年,中共二 大,制订了最低 纲领和最高纲领。
中国的先进分子走上马克思主 义指引的道路,是他们经过长期的、 艰苦的探索之后所作出的一种选择。
马克思主义学说在19世纪40年代 创立以后,在长时间里,其影响主要 限于欧洲。孙中山、朱执信、梁启超 等人虽也提过一下马克思,不过在俄 国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并没有真正 了解马克思主义。
第一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 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 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 了光明和希望。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
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 斗争目标。
顾维钧在“巴黎 和会”发言
1
1919年5月4日—6月3日 1919年6月3日—6月10日
2
3
1919年6月10日—6月28日
五四运动分为两个阶 段(即三个时间段)
1
1919年5月4日—6月3日 运动中心在北京,运动主体是 学生。
第一个高潮: 5月4日,痛打章 宗祥,火烧赵家楼。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北 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三千余人在天 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示威游行。 学界的宣言呼吁:“中国的土地可 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 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 胞起来呀!”
1、性质 (1)前期(1915-1919)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 运动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 的斗争。
(2)后期(1919-1923)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 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2、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 名《新青年》)开始的 。
第二个高潮: 5月19日,挽留蔡 元培。
2
1919年6月3日—6月10日
第四个高潮: 6月10日, 运动中心在上海,运动主体 罢免卖国贼 是工人、市民和学生。 迫于人民群众压力, 第三个高潮: 6月5日,实现 北洋政府不得不于6月10日 “三罢”。
释放被捕学生,并宣布罢 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 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学生的爱国行动受到北洋政 府的严厉镇压。正当学生的爱国 运动面临夭折的危险时,中国工 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 史舞台。从6月5日起,上海六七 万工人为声援学生先后自动举行 罢工。工人罢工推动了商人罢市、 学生罢课。随后,这场反帝爱国 运动扩展到了20多个省区、100 多个城市。
3
1919年6月10日—6月28日(补充)
运动中心在巴黎,运动 主体是留学生。
第五个高潮: 6月28日,
中国代表陆征祥拒签《巴 黎和约》。 6月28日,中国政府代 表也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 签字仪式。五四运动的直 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
(四)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第一 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一是“彻底性”不是指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而是指斗争 的坚决性、不妥协性。 二是从感性的排外到理性地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内部和外部的各 种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联合。 第二 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2、 两面大旗
(1)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指向 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因而排孔、 反孔成为观念形态革命的起点。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 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 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 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 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 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 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二、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没有中断或取消五四以前开始 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工作。……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 往启蒙者的弱点,把反封建的启蒙运动有力地推向了前进。
三、 如果说,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 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那么,五四以后的 新文化运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 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了。
(一)早期组织
1920年8月,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最早的组织,在 中国工人阶级最密集的中心城市上海建立的。参加者 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首次会议决定,推陈独 秀为书记,并函约各地社会主义分子组织支部。 1920年11月,创办《共产党》(月刊)。 这标志着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旗帜在中国大地上树 立起来了。
· 使人们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去进行独立思考; · 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2、局限性 · 改造指导思想:旧的思想武器即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 改造对象: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 · 改造方法:
形式主义看问题
(四)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怀疑
1.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 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3、主要活动阵地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4、代表人物
提倡民主
反对独裁专制
新文化运动 的主要内容
提倡科学
提倡新道德
反对迷信盲从 反对旧道德 反对旧文学
提倡新文学
1、 基本口号
(1)民主(德先生)
既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也是指资产 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
(2)科学(赛先生)
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是指 社会科学而言”。他强调要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 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
段祺瑞
冯国璋
2、军阀割据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而没有 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经济)
另一方面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划分势力 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政治)
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 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 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 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中国国民的性 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 根”。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 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他们决心发动一 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 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 昧状态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称 为新文化运动。
一部分人(如胡适、蒋梦麟等)则沿着温和改良 的道路继续走了下去;

一部分人(如陈独秀、李大钊等)则沿着激进革 命的道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组织政党, 积极宣扬社会革命的道路。

参 考 书 目:
• 1、彭明:《五四运动史》(增订本),人民出版社, 1998年; • 2、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 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 • 3、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12月) • 4、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1919年5月) • 5、《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下半年) • 6、《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节选)(1922 年7月) • 7、《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 • 8、罗志田:《从科学与人生观之争看后五四时期对五四 基本理念的反思》,《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 • 罗志田:《走向“行动的时代”:“问题与主义”争论后的一 个倾向》,《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1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