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名著感受大师风采——《走近文学大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学大师”的概念,梳理接触到的文学大师及作品。
2.教给学生阅读文学大师经典的基本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培养他们研读、鉴赏名著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教给学生阅读经典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如何在活动中教给学生研读经典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研读、鉴赏的意识。
三、教学创意本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课外学习为主,课内交流讨论为辅的原则,开展语文学习活动。
该专题侧重引导学生对所接触的文学大师及作品进行梳理和整合;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和拓展、自主思考、合作研讨及课堂交流,培养同学们的探究能力,展示探究成果,学习阅读经典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过程活动准备:“走近文学大师”是个系列活动,教师组织三次活动,总活动时间28天,以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为主,课内展示为辅。
1.教师开一次讲座(介绍阅读经典的意义、基本原则及方法)。
2.学生自主梳理文学大师及作品,研读原著及作者传记,并观看电影《边城》。
3.经过准备,教师圈定一部作品,提供参考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
4.成立四个活动小组:故事情节、作品语言、人物形象、作者生平探究组。
由组长负责分工,要求全员参与,团结协作;确定发言人,做好充分的发言准备,时间3分钟。
5.举行“读名著,感受大师风采”的鉴赏研讨课。
本教学设计是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在前两个活动过程中已完成了知识梳理,整体读完了《边城》《沈从文自传》《沈从文传》等作品。
活动过程:(一)导入课文文学星空,群星璀璨。
你熟悉哪些文学大师?又如何走近文学大师呢?让我们一起“走近文学大师”。
(二)理解概念、梳理知识点教师:我们首先对前次讲座的内容作小结。
1.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文学大师呢?(1)概念:“文学大师”是指在文学领域有突出成就、为大家公认且德高望重的人。
(2)条件:伟大的作品,深邃的思想。
2.你梳理积累了哪些文学大师?(略)(学生按照作家姓名、年代或国别、代表作,以表格形式梳理接触过的文学大师。
)3.“走近文学大师”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1)一部经典带你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
(2)一部经典带你进入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
(3)一部经典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
(三)学生展示探究成果教师:下面我们就以《边城》为例“走近文学大师”,把握阅读经典的方法。
(一)故事情节探究组1.请概述故事情节。
方法点拨:概述小说各章节内容,以主要人物为中心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本篇小说的情节结构特点及成因。
方法点拨:比较发现与分析提炼。
教师提示:这是本次探究的难点,学生可以在自己感悟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查阅相关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
教师小结:把握情节结构的方法——(1)学会概述(2)梳理分析(3)归纳探究(二)作品语言探究组方法点拨:细致研读作品,感受作品语言,摘录归类整理,分析写法特点。
教师提示:走近文学大师必须感受其语言。
本小说的语言特点非常明显,那就是“朴素、平和与抒情”。
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现并摘录很多精彩语段,请按照教师的提示,说说自己的体会。
1.体会作品语言的平实与抒情性。
学生1: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道。
这官道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赏析:作者采用了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故事,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关注生活在湘西地区的一群人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
句式简短,语言平实,语调平和舒缓,娓娓道来,给读者一种轻松、愉悦之感。
学生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赏析:在平和的叙述语调之中饱含着作者对翠翠由衷的欣赏与赞美之情。
黑黑的皮肤,光光的眼睛如水晶,天真活泼如小兽,善良淳朴如黄麂,从从容容无心机。
作者运用了多个富于地方特色的比喻句与排比句将翠翠淳朴可爱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又巧妙地将现代白话与古代语言结合起来,如“故”“皆”“举步入深山”等词语的运用得体,句式虽不甚整齐,但节奏感较强,有一种流动着的韵律感。
教师小结:从作者叙述与描写的语言中,可以体会到作者语言的平实与抒情。
2.体会语言的含蓄美。
教师:下面是从小说中摘录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出示课件3)翠能够对大老有好感,但是他并不明白翠翠的心思,翠翠却在想二老,言语中透露出翠翠对爷爷的嗔怪。
作者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表现人物的心理。
学生2:例②这段文字出现在小说的开始,正值豆蔻年华的翠翠,对新娘子特别好奇,感觉特别新鲜,由此引发了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作者通过翠翠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来表现她内心的渴望;叠词的运用使语调舒缓有致,增强了抒情性。
作者通过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学生3:例③作者主要通过景物描写从侧面来表现翠翠的复杂心理。
日头火辣辣的,令人烦躁;杨柳树、菜蔬的繁荣滋茂且带有野性,蚱蜢飞,新蝉叫,黄鸟与竹雀鸣,嘈杂、热闹的环境实际上是翠翠复杂与矛盾心理的暗示,含蓄地写出了翠翠面对来自大老和二老以及王团总几个方面的压力而产生的复杂心理:她很烦闷,但又不知所措。
教师小结:平实、简明的语言,多种技巧的运用,体现语言的含蓄美。
3.《边城》中独特的语言现象。
教师:同学们还有什么发现吗?请按照老师的提示,试从文中找出例子来加以体会语言的独特性与生动性。
教师提示(1):运用了很多方言俗语。
学生1:①老船夫称赞傩送:“八面山的豹子,地地溪的锦鸡。
”②老船夫担心着翠翠的婚事:“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鹊儿得有个窠。
”学生2:①傩送与天保求取爱情的方式:“车有车路,马有马路。
”②茶峒人的俗话说:“火是各处可烧的,水是各处可流的,日月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
”学生3:①老船夫的话:“照理说: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
”②翠翠话中引用的:“风滩茨滩不为凶,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不容易下,青浪滩浪如屋大。
”教师小结:方言俗语的运用凸显了小说浓厚的地方特色,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教师提示(2):运用象征和比喻手法。
学生1:作者常用“星子”“落日”“流星”象征死亡;以“白塔”象征湘西人正直、诚实、善良与淳朴的品德。
①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成一层薄雾。
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法,她想:“假若爷爷死了呢?”②他(老船夫)有时便躺到门外岩石上,对着星子想他的心事。
他以为死是应当快到了的,正因为翠翠已长大了,证明自己也真正老了。
教师小结:象征手法的运用暗示和诗化了小说的情节,增强了老船夫形象的悲壮意味。
学生2:作者在叙述中爱用动物、植物来做比喻。
①傩送兄弟的结实——小公牛。
②翠翠的胆小、警惕——黄麂子。
③赞美傩送的漂亮——豹子、锦鸡。
④老船夫——老鸦、楠木。
⑤一个女人的归宿——窠儿、码头。
⑥黄葵花、虎耳草、歌唱的黄鸟——爱情的象征。
教师小结:比喻的运用增强了小说语言形象性与生动性,也体现了地方特色。
教师归结:把握作品的语言特点的方法——(1)细致阅读(2)发现亮点(3)归纳整理(4)赏析语言(三)人物形象探究组本篇小说中有几个主要人物,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后,主要就老船夫的形象作深入的探讨。
1、学生回答(略)。
2、教师点评。
3、教师展示自己的观点。
从老船夫形象看《边城》的主题思想《边城》中的老船夫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如果说翠翠是湘西人性美的化身的话,那么老船夫就好似矗立在溪边的白塔,他是湘西人性与人情美的象征。
七十岁的他守了五十年的渡船,不收人家的船钱,实在没有办法退的钱,就拿去买烟叶,奉送给过渡的人;渡口的茶水是免费的,逢天热还准备了治发痧、肚子痛的草药,他替过渡的人想得周到,对朋友也热心诚恳。
他本可以好好安享晚年,可是他离不开渡船,他只想很忠实地活下去。
他是一个孤独与可怜的人,死去的女儿给他留下了一个小小的婴儿——翠翠。
他处处在呵护着这只未长大的雏儿;等雏儿长大了,又开始为她的婚事操心。
在外,常到镇上去打听顺顺和儿子们的态度;在内,小心地探试着翠翠的口风。
他把自己的痛苦藏在内心,女儿的死令他悲伤,可是他相信了天命。
可天保死后,傩送和顺顺的态度真正触及到了老人的隐痛,他不想自己的孙女重复她母亲的命运。
他也不怕灾难的降临,他说:“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可是他到底支撑不住内心的伤悲,在一个雷雨的夜里撒手人寰。
我深深地为老船夫的古道热肠、重义轻利、温和慈祥、任劳任怨、赤诚执着、刚强倔强的品质感动着。
正是从老船夫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湘西淳朴的民风和美好的人性,他的死也让我心里有阵阵隐痛。
读着有关他的文字,陡然之间我想到了高晓声的《摆渡》,在我的心里,他既是一个现实的摆渡者,更是一个精神的摆渡者,他把人们引导到真善美的高地。
我又在想,沈先生把自己对“爱”与“美”的理想寄托在老船夫的身上,在他的笔下,老船夫实际上成为了我们民族传统中美好思想道德高塔的坚实而厚重的基石的象征。
沈先生想通过这一人物的塑造来重塑当时正在倾颓的民族道德与灵魂。
这正是他思想的伟大与人格魅力闪耀的地方。
我还想说的是,翠翠继承了老船夫的诸多美德,但是作者清楚地意识到重塑一个民族的道德高塔是多么的不易,所以他让自己笔下清纯、善良的翠翠孤苦的等待着爱人的归来。
翠翠的悲剧正是作者留给后人深刻思考的地方。
教师小结:把握人物事迹,概括人物特点;思考形象意义,汲取精神力量。
结束语:本节课我们以《边城》为例,围绕“如何走近文学大师”这个中心,从作品的情节结构、语言特色、人物形象等方面做了较为深入地探究,初步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也很好地展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
但经典总是百读不厌,常读常新。
望同学们在与大师的对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与思想道德修养,汲取他们的思想,指导自己的人生。
谢谢大家的参与!附:板书设计走近文学大师1.概念:伟大的作品深邃的思想2.作用: 一个世界一个境界一种优雅和风味3.方法总结:情节结构:学会概述梳理分析归纳探究作品语言:细致阅读发现亮点归纳整理赏析语言人物形象:把握事迹概括特点思考意义汲取力量五、教学反思《走近文学大师》是必修四“梳理探究”单元的内容,编者意图很明显。
我在设计中基于《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以《边城》读赏为点,突出“读、思、赏”这几个环节上的方法点拨及归纳,让学生把握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名著鉴赏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