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九年级二次函数教材分析

(完整word版)九年级二次函数教材分析

二次函数教材分析
一、教学要求
大纲要求:1. 理解二次函数和抛物线的有关概念,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会用公式
(不要求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和记忆公式)确定抛物线的顶点和对称轴。

2.会用配方法确定抛物线的顶点和对称轴。

3.会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图像上三个点的坐标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考试说明要求:1. 二次函数的概念 C
2.二次函数的图像 C
3.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函数解析式 D
4.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D
5.列函数解析式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C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地能力及数学应用地意识。

数学思想:转化、数形结合、方程思想、分类讨论、函数思想等。

二、重点内容
1. 二次函数2(0)y ax bx c a =++≠中系数a 、b 、c 的作用
2. 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3. 对称轴以及顶点坐标
4. 解析式的求法
5. 抛物线的平移
6. 抛物线的对称性
7. 与平面几何知识的联系
三、典型例题
(一) 以点的坐标为核心的题目
1.一次函数y=x-2的图象与二次函数图象交于点A (2,m )、B (n ,3),且二次函数图象对称轴为x=3,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2.已知抛物线3)1(22++++-=m x m x y 与x 轴有两个交点A 、B ,且A 在x 轴正半轴,B 在x 轴负半轴,设OA 长为a ,OB 长为b 。

(1) 求m 的取值范围。

(2) 若a 、b 满足a ∶b=3∶1,求m 的值。

(3) 由(2)所得的抛物线与y 轴交于C ,问在抛物线上是否 存在一点P ,使△PAC ≌△OAC ?若
存在,求出P 点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在直角坐标系中,以点M )0,2
3(为圆心,2
3为半径画圆交x 轴于O 、E 两点,⊙M 的切线AC 交x 轴正半轴于A ,交y 轴负半轴于C ,切点为D ,且tan ∠OAC=43 。

(1) 求过A 、C 两点的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 求过E 、D 、O 三点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直线AC 是否过(2)中抛物线的顶点,若过顶点,请证明;若不过顶点,请说明理由。

(二)“运动型”确定函数解析式
“运动型”综合题是近几年考试卷中的热点题目,这类题目通常是将给定的已知条件和相应的结论,作某种运动变化,需要解题者去探索得到相应的结论,并给出证明或说明理由,常见的有动点型(点在
直线上、圆弧上、抛物线上运动等);动线型(直线或线段或三角形等沿某方向移动,或按某条件运动等);动面型(简单几何图形做平行移动)。

解决这类题目时,应抓住运动变化中的“不变量”、“不变图形”寻找确定关系式;抓住运动变化中图形的特殊位置,寻找确定的关系式;注意结论与题设的关键字眼寻找相应结论;探索动点(线、面)运动特点与规律,注意变化中图形的性质及特征,确定满足要求的结论,再进行相应的证明或说明理由。

难点是边界点的处理(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
4.将一把三角尺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上,并使它的直角顶点P 在对角线AC 上滑动,直角的一边始终经过点B ,另一边与射线DC 相交于点Q.
探究:设A 、P 两点间的距离为x.
(1) 当点Q 在边CD 上时,线段PQ 与线段PB 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试证明你观察得到的结
论.
(2) 当点Q 在边CD 上时,设四边形PBCQ 的面积为y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
x 的取值范围.
(3) 当点P 在线段AC 上滑动时,△PCQ 是否可能成为等腰三角形?如果可能,指出所有能使
△PCQ 成为等腰三角形的点Q 的位置,并求出相应的x 的值;如果不可能,说明理由.
(三)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此类题目属于探索型、研究型,涉及范围广,有深度。

解决此类问题一般方法是:
审题:认真阅读,理解题意,把握关键词,将显信息与隐信息进行量化(如画图、列表等)。

探索:关键在于与平时知识联系,进行建模,确定解题思路。

研究:对结果要分类讨论,它的存在性是否更满足题意。

5.某旅社有客房120间,每间客房的日租金为50元,每天客满.旅社装修后要提高租金,经市场调查,如果一间客房的日租金每增加5元,则客房出租数会减少6间.不考虑其它因素,旅社将每间客房的日租金提高到多少元时,客房日租金的总收入最高?比装修前的日租金总收入增加多少元?
M B 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