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中学教育史馆解说词(一)各位领导:欢迎大家来到延安中学教育史馆参观!延安中学教育史馆建成于2015年12月,展陈面积1300多平方米。
延安中学教育史馆以延安中学的创建与发展为线索,采用编年和专题结合布展的方法,分两个展区、四个单元,全面展示延安中学光荣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和丰硕的办学成果。
这里是延安中学教育史馆的序厅。
序厅背景浮雕以延安的宝塔和延安中学师生学习、生活、战斗的场景为元素进行艺术创作,突显延安中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这一主题。
序厅中央摆放的是蔡子伟校长的雕像,蔡子伟校长,陕西蓝田人,延安中学首任校长,建国后曾担任农业部常务副部长。
延安中学创建于1938年8月,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从创办之日起,就深深地烙上了红色的印记,是一所红色的学校,干部的摇篮。
建校至今,学校已走过了70多个春秋,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洗礼,经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考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发展壮大,现已成为陕北教育战线上一颗璀灿的明珠。
延安中学从创办之日起,就自觉担当起为党和国家培养和储备干部的使命,坚持把培养青年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办学宗旨,实行教育与革命战争相结合、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干部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工农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延安中学是新民主主义中等教育的雏形,延安中学是新民主主义中等教育的成功典范,延安中学是新民主主义中等教育的试验田,延安中学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中等教育发展史的缩影。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延安中学发展变化序列图,中间是延安中学发展的主线,学校由最早的陕甘宁边区中学到今天的延安中学,先后15次易名,14次搬迁校址,办学历程从未间断。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主要介绍延安中学创建的时代背景。
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1937年1月党中央进驻延安,从此延安成为党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的建立,延安处于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为发展教育,培养干部创造了条件。
1938年4月11日,国防教育研究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各界代表400余人出席了大会,毛泽东主席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一个缺乏教育的民族…… 应该用全力应付抗战,用教育来支持抗战。
目前的抗战是规定一切的东西,我们的教育也要听抗战的命令,这就叫抗战教育。
”下面我们参观第一单元:新民主主义中等教育新起点,这一单元主要介绍陕甘宁边区时期学校的发展。
由于学校处在抗日战争时期,学校实施的是抗战教育,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为革命战争服务,同时为边区建设服务。
为了抗战建国和解决红军子女的上学问题, 1938年8月,边区政府决定筹办陕甘宁边区中学,9月1日边区中学开学,8日正式上课,10日举行开学典礼。
这是刊登在《新中华报》上边区中学筹办和边区中学即将开学的报道。
学校创办之初,条件艰苦,没有校舍,学校就在延安城内的城隍庙里办学,校长是蔡子伟,后来由于日本飞机的轰炸,学校搬迁到安塞吊儿沟。
这就是安塞吊儿沟校址的照片。
当年边区中学的办学宗旨是: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有民族观念、有民主思想、有抗战建国知能的新青年。
这里的“知能”指的是有知识、有能力。
边区中学实施的就是素质教育。
边区中学时期,党中央、毛主席对学校和同学十分关心,周恩来同志曾为我校学生曹云青、曹云屏复信,以上便是复信的内容。
这是边区中学校歌,由著名作曲家李焕之作曲,建国后,李焕之曾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为了更好地传承老延中的光荣传统,2011年我校正式将边区中学校歌确定为延安中学校歌。
1939年7月,由于边区急需师资力量,加之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关中时局紧张,延安各机关实行机构缩编。
1939年鲁迅师范从关中撤回,边区教育厅决定鲁迅师范与边区中学合并,成立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
边区政府明令边区教育厅厅长周扬兼边区师范校长,董纯才为副校长,校址为安塞吊儿沟、柳树店、花石砭、阳崖。
主要任务是为边区、延属各县培养小学师资。
1939年9月22日,边师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
这是边区师范的毕业证书,左边有毛泽东同志的题词:“为教育新后代而努力”。
这张照片是毛泽东主席与边区教育厅厅长兼我校校长周扬同志亲切交谈时的照片。
彭黔生校长,1914年出生,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人,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代理校长,1944年随王震南下支队,长途征战,1946年返回边区途中不幸坠崖牺牲。
1943年,边区第三次精兵简政。
2月,边区教育厅实行教育调整,以一个分区设一所中等学校为原则,将边区师范与富县师范合并,成立陕甘宁边区延安师范,校址在原边师校址阳崖,教育厅任命原绥德师范校长霍仲年任延安师范校长,刘端棻为副校长。
学校划归中共延安地委、延安专属直接领导。
1944年8月,边区政府为了进一步提高、发展国民教育,决定将延安师范、延安大学中学部、延安自然科学院补习班合并,成立陕甘宁边区延安中学,校址在桥儿沟,校长霍仲年。
李鹏总理就是这一时期在我校学习的,这张照片是他14岁时在延安窑洞前的留影。
李大钊烈士女儿、女婿李星华、贾芝夫妇这一时期在延中担任教员。
贾芝是李鹏的班主任。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先生在上海病逝,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边区政府第九次政务会议决定陕甘宁边区延安中学自8月19日改名为行知中学。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内战爆发在即,学校开始实行备战教育,普遍实行军事化编制,加强了军事训练,增设了军事常识、救护常识、时事政治和反奸教育。
1947年3月,胡宗南进犯延安,学校一分为二,大部分师生组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兵团第四后方医院,随军参战。
第四后方医院先后参加解放大西北的各大战役,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人民军队服务,冒着枪林弹雨和敌人周旋,出色完成战地救护任务,共救治伤员21739名,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这是第四后方医院首任院长卢勤良同志的雕像,卢勤良,河北唐县人,1944 年至1947年先后任延安中学、行知中学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
1947年,奉命将行知中学组建为野战医院,并担任院长, 1949年1月被调至地方工作,先后任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中共陕西省委副秘书长。
1951年12月受省委派遣,赴汉中检查工作,翻越秦岭途中因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
学校除改编为“第四后方医院”的师生外,其余师生仍保持行知中学建制,按照边区政府统一番号,编为第六大队,改名“工学团”,即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跟随党中央、边区政府转战陕北。
“光明在前”这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是1947年毛泽东主席在转战陕北途中在安塞的王家湾为我校学生任弼时的女儿任远志的题词。
昨天,在黎明前的黑夜,让我们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今天,我们更感到延安中学光明无限。
1948年1月,陕北局势根本好转,校部奉命迁回陕北与延属分区地干班合并,在子长成立延属分区党校,为接管新解放区培训干部。
校长由延属地委书记李景膺(兼),学校有2个青年班,4个干部班;学生有300余人。
1948年4月22日,延安光复,按照陕甘宁边区政府“恢复老区中等教育,重建行知中学”的命令,6月初,中共延安地委决定:以延属分区党校原行知中学青年班及其教职工为基础,在延安刘万家沟恢复重建行知中学。
1948年7月,延大附中从山西临县上蒿城村出发,穿过永和关,西渡黄河,经延川、延长历时8天返回延安,住东关清凉山下黑龙沟,后又搬至北关王家坪女大旧址(今市委党校)复学上课。
边区政府命令两校更换校名:原行知中学改称“延安中学”,归延安专署领导,原延大附中改称“行知中学”,由边区政府教育厅直接领导。
1949年7月,由于行知中学、延安中学大批师生奉调南下接收新解放区,两校师生不断减少,陕北行署决定行知中学、延安中学合并,校名为延安中学,9月,陕西省教育厅下达通知,确定延安中学为省属中学,受省教育厅领导,由陕北行署代管,校名为陕西省立延安中学,学校迁往延安枣园(即今延园)。
1950年1月19日,西北军政委员会在西安成立,同时决定在枣园等地筹建革命纪念地,西北军政委员会决定在枣园等地建立永久革命纪念地,5月,我校由枣园搬迁到现址,即延安北关原晋绥联防司令部旧址。
从此,动荡的战争岁月结束了,我校同全国的兄弟学校一样,开始了全日制教育教学工作,学校面貌日新月异。
(二)下面我们参观第二单元:新民主主义中等教育的“试验田”,这一单元主要介绍陕甘宁边区时期学校的具体做法。
就是教育联系实际,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革命战争结合,学习与工作结合。
备战教育1946年,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内战全面爆发,延安党政军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备战活动。
11月,边区政府教育厅召开三科科长联席会,号召“各级学校及一切社会教育组织都应立即行动起来,……直接或间接地为自卫战争服务,一切教育工作者都应成为保卫边区的宣传员和组织者。
”学校展开了积极备战活动。
为解放大西北服务1947年3月,胡宗南进犯延安,为了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陕甘宁边区政府命令,行知中学组建西北野战军第四后方医院,学校一分为二。
大部分师生随军参战,行知中学师生210人组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兵团第四后方医院,院长卢勤良。
为抗美援朝战争服务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第四后方医院整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西北医院,赴朝参战。
全院人员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奋不顾身地抢救伤员,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先后有45名同志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圆满完成了164310名伤病员的救治任务,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志愿军政委李志民上将表扬医院:“政治觉悟高,民主作风好,军民关系好,完成任务好。
”1957年医院奉调回国,进驻辽宁兴城,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零四医院。
1998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裁军50万的命令,二零四医院撤消,至此,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历史功绩的医院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我校校友王涛英同志就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这里陈列的便是王涛英烈士生前用过的部分遗物。
行政机构(一)校长负责延安中学校长由边区教育厅呈请边区政府委任,教师由校长聘任,一切工作由校长对边区政府负责。
校长通过校务会议计划、部署、检查、总结学校工作,讨论学校重大事项。
(二)民主管校在校长负责下,学校设置下列四种委员会:干部学习委员会、临时教材编审委员会、生产委员会、经费稽核委员会。
各委员会均由公推的教师和学生参加。
学校举行下列四种会议:校务会议、教导会议、事务会议、教职员及学生代表联席会议。
(三)学生组织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的事自己办。
在延安时是俱乐部,搬到吊儿沟后改为学生会,学校设学生总会,各班设分会,学生会设有宣传、文娱、体育、妇女、卫生等委员,每届委员5-7人。
学生会下设四部有文化教育部,主持同学的各种研究会、座谈会、演讲会、墙报会;体育娱乐部,主持同学的歌咏、戏剧、体育、文化生活活动;伙食经济部,管理同学伙食、卫生,办理募捐、互济合作;总务部,负责文书、经费、保管、购置设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