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学基础 笔记

地质学基础 笔记

《地质学基础》听课笔记:01 章大港地质学基础
绪论
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研究对象
-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地幔的上部-岩石圈-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主要是地球表面;地质学重点研究地下。

2研究内容包括:
1)地球的物质组成、分布特征、形成过程及其演化过程
2)地球的内部结构
3)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4)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
5)地质灾害
3 分支学科:
a矿物学、岩石学(物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
b构造地质学(地球结构、地壳运动及地表形态形成发展变化规律)
c地史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形成的历史演变规律)
d矿床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找矿勘探地质学(各种矿产形成分布规律及其调查勘探的理论和方法)
e地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及旅游地质学(防灾及保护和利用环境);
二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1特点:
a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周长4W公里,表面积5亿平方公里、化学成分及化学元素的特性、晶体结构、气体分子的特征)
b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各圈层相互影响和渗透、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大陆海洋丘陵等)
c 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46亿年、海陆形成、山脉形成缓慢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天气的变化、地震火山喷发等瞬间的)
d自然过程的复杂性及有序性(不可逆性,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具有内在规律是重要的研究任务)2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
1)野外调查(自然界是地质学的“天然实验室”,野外调查是地质工作者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它能获取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像野外的地质调查、水系与水文调查、自然地理调查、土壤调查、资源与环境调查等等;石油工业的区域地质调查…)
2)仪器观测(是获取研究对象定性和定量资料的重要手段;可以获得研究对象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参量的静态特征以及动态变化,为我们科学的分析和推理提供了依据)
3)大地测量(大地水准测量和大地三角测量,21世纪的海洋测深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激光测距、人造卫星定位技术,即GPS技术)
4) 航空、航天和遥感技术(航空照片、卫星影像等,来获得大区域的动态资料)
5)实验室分析、测试与科学实验(主要目的是在研究对象中提取所需要的各种样品和标本,在实验室进行分析和测试,以获取物质成分、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形成历史等方面的定性和定量的资料,并且来通
过我们设计的科学实验来分析和推断它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和发展趋势等等)
6)历史比较法(地质学中的最基本方法。

总体思路,即将今论古或称现实主义原则,对现代地质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7)综合分析(自然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可逆性决定了地球科学必须采取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自然过程的不确定因素太多;自然过程的多解性(不确定性),决定要了地质学要采用综合分析方法)
8)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不可缺的手段和方法,计算机向各个领域都有渗透;数据量大、模拟的演变过程太复杂、靠计算机模拟很快,结构只管。

最早的应用领域:一是军事领域,二是地球物理学勘探领域)
3 地球科学研究的工作程序
1)资料收集
根据研究课题需要,尽可能详尽地收集各种数据,样品和其他资料(包括野外调查、仪器观测、已有的各种资料和成果等等。

2)归纳、综合和推论
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归纳,综合,并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推论
3)推论的验证
通过生产实践活科学实验来证实或检验推论是否正确,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错误、提高认识、总结规律。

三地球科学的发展简史与未来展望
地球科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
古代地球科学知识的萌芽与积累阶段(17世纪以前)
地球科学的主要学科的创立与初步发展阶段(17-19世纪)
地球科学的革命与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至今)
现在地球科学正处在一个革故鼎新的关键时期,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地球科学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更成熟的发展新阶段。

四本课程的性质、内容、重要性和学习方法(理解与记忆,看图作图、想象与推测、培养兴趣)性质:基础性
内容:地球概述、地质作用、矿物、岩浆岩与变质岩、沉积岩、沉积相、地层、地质构造
重要性:石油和天然气储存于深埋地下的岩石孔缝、裂缝之中,油气藏作为含有油气的地质体是主要的研究对象,各项工作都是在地质研究和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十分重要。

谁掌握地质知识越丰富,将来工作中就越有成效。

《地质学基础》听课笔记:02
主要名词
概述
1 表面形态高低不平65%陆地在北半球(陆半球)35% 南半球(水半球)
2 物理性质
3 地球结构
4 地壳物质组成
1地球形状、大小(大地水准面) 接近椭球体
形态特征有一系列呈弧形或线状展布的山系
有众多湖泊和河流组成的水系
地表形态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裂谷
海底表面形态海洋:洋
海陆间海陆缘海
洋(中)脊、洋隆海岭
大洋盆地海山岛弧/海沟
大路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
2物理性质密度及变化推测地内必有密度大的物质
压力及变化
地球重力重力变化,重力异常,重力勘探
(我国重力分布地球内部重力变化)由于地质构造,造成重力异常
大地地表形态
山地;海拔500 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
丘陵;海拔500米以下先对高差200以下
平原:面积广。

坡度平坡脚不明显
高原;海拔600米以上
盆地;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凹下且平
裂谷;路上宏伟的线状低洼谷,长几千公里,宽几十公里两侧或一侧为裂谷
海地表面形态
陆缘海受岛屿或半岛环抱
陆间海;位于两大陆之间的
洋脊海岭
海底的山脉叫海岭贯穿洋盆呈线状延伸几千公里的海岭其顶部中央有裂谷的称脊或洋中脊;顶部伍明显中央裂谷的称为洋隆.
大洋盆地
地球表面最大洼地
海山
洋底孤立龙骑地形h>1000m 多成圆锥形
岛弧与海沟
《地质学基础》听课笔记:03
第三讲地球的磁性
地磁场地磁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地磁场强度
地磁场变化(随时间的变化)短期变化磁暴长期变化
地磁异常:实际观测的地磁与地球正常场的差异
磁法勘探
古地磁:地质历史时期的磁场
4地电
与地内物质的磁导率和电导率有关
根据大地电磁场的分布及其频率的变化,可研究地球内部高导层的分布及深度
地电异常:指示矿体或地质构造的存在
5放射性主要在地球表层岩浆岩中
6地热来源放射能重力能旋转能太阳辐射能
地球从表到里外热层,常温层,内热层
地温梯度地温级
热流
地热异常
地热勘探
7地球的弹塑性:表现地震波固体潮
地球形状,赤道突起
是地内物质能发生变形运动和位移的重要原因
地震波传播特点是了解地内各圈层物质特性的主要线索和依据
地震波速大小与介质有关
体波(纵、横)面波
地震勘探
3 地球的结构
内圈两个地震波速变化界面莫霍面古登堡面低速带(范围划定看不清)
弹性、密度,压力等的变化
内部全层划分地壳(结构)地幔(俩面之间)地核范围,特点等
外圈大气圈(结构)水圈(可循环,地质作用主要动力来源)生物圈
内圈结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速度变化明显的深度,说明成分或物态上有变化
横波(s)纵波(p)
有折射和反射
地壳:特点
4 岩石圈软流圈
4地壳的物质组成
化学组成
分布特点
矿物岩石
《地质学基础》听课笔记:04
第二章地质作用
作用概念类型能量来源
内动力地质作用(内能引起,作用在整个地壳甚至整个岩石圈)地壳地震。

外动力地质作用(外能引起,作用在地壳表层 )风化河流。

类型:内、外
内:地壳运动(按运动方向:升降、水平)褶皱扩张变形。

构造运动:现代、新、古
地震类型参数地震带
3岩浆作用概念特点成分
特点成分:硅酸盐为主,次为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富含水蒸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挥发组分温度:无法直接测量实验模拟测量
火山喷发:火山弹火山灰火山尘
类型:火山作用侵入作用
岩床岩盖岩盆岩基岩株岩墙
活火山分布(与地震带分布联系)
火山的各个部分
岩浆起源温度升高或压力下降---局部熔融
一元论多元论
岩浆演化
分异作用(液态结晶前发生,重下轻上;结晶结晶过程中发生,重沉轻浮) 同化混染作用岩浆活动过程中,融化围岩改变自身成分
强弱取决于地质构造条件、岩体规模、热力条件、围岩性质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