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复习纲要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目前特别是研究地壳的一门科学。
洋脊:分布于海底的巨大的山脉,它延伸于四大洋,长达数万公里。
大西洋大陆边缘进一步划分:大陆架——围绕陆地的水浅的海底平台。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坡度变陡的部分。
大陆基——大陆坡与大洋盆地的过度地带。
大洋盆地地球的平均半径:R=6371.004km地温梯度:内热层中深度每增加一百米所升高的温度。
海底为4—8度,大陆为0.9—5度,平均约3度。
地表以下依温度的分布状况和热源的分层:外热层——其地温受太阳辐射热的影响。
常温层——其地温等于或略高于当地年平均温度。
内热层——常温层以下的温度层。
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地磁场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合称为地磁三要素软流层:深度约60—250公里区间,其物质的塑性明显增大,局部地段呈现出液态。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地球的表层,它由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层和其上的地壳组成。
地球内圈的划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震波的主要类型: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产生纵波(P波)和横波(S波),P波传播快,可在固体或液体中传播。
S波传播慢,且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五种元素:氧、硅、铝、铁、钙。
地质作用:是指由自然力引起的地球或地壳内部物质组成、结构以及地表形态变化发展的作用。
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动力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由内力引起的地壳的缓慢的机械运动。
地壳运动依方向的分类:升降运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
上升运动或造陆运动;下降运动。
水平运动:沿地球切线方向的运动。
水平挤压或造山运动;水平拉张或造谷运动。
地震依震源深度的分类:从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浅源地震——不超过70公里,占72.5%;➢中源地震——70—300公里之间,占23.5%;➢深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占4 %。
地震的成因分类:分为人工地震、陷落地震、火山地震和构造地震等四种成因类型。
应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全球地震的分布规律:板块:岩石圈被分割成若干个既不连续又相互“镶嵌”起来的球面块体,称为岩石圈板块,简称板块。
引起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板块运动,由于板块的相对运动,在板块的边缘造成应力的积累和应变能的突然释放,从而形成地震。
因此世界主要地震带位于各大板块边缘地区。
A:环太平洋地震带B:地中海—印尼地震带C:洋脊或大陆裂谷地震带岩浆作用:是指从岩浆的形成、演化直至冷凝固结成岩的全过程。
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
岩浆依二氧化硅含量划分的基本类型:➢超基性岩浆—小于45%➢基性岩浆— 45-52%➢中性岩浆— 52-65%➢酸性岩浆—大于65%岩浆作用的类型:➢浅成侵入作用➢深成侵入作用常见的侵入岩体的产状:变质作用:地壳内早已存在的岩石,当原有的物化条件改变时,其自身也发生相的改变,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
影响变质作用的外部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
常见的变质作用类型:➢动力变质作用:它是以定向压力为主导影响因素的变质作用,它发生于构造运动强烈的断裂带当中——动力变质岩。
➢接触变质作用:它是由岩浆作用侵入围岩所引起的变质作用,它发生于侵入岩体的边缘地带。
➢区域变质作用:它是指广大地区或地壳的不同深度内,由于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起的变质作用。
➢混合岩化作用:它是由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过度的一种超深变质作用。
➢冲击变质作用风化作用:在地表附近的条件下,坚硬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的、化学的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风化壳:残留下来的风化产物在陆地上构成了不连续的薄层叫风化壳。
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剖面上风化壳的分层:底部为未受风化的岩石,习惯上称之为基岩、半风化的岩石、残积层、土壤层。
物理风化的方式:岩石释重、岩石的热胀冷缩、岩石空隙中水的冻结与融化,又称冰劈作用、岩石空隙中盐类的结晶与潮解、正在生长的植物根的作用。
化学风化的方式:氧化作用、溶解作用、水合作用、水解作用剥蚀作用:流动介质对地表岩石的破坏作用。
搬运作用:流动介质将母岩风化剥蚀产物搬离原地的过程。
沉积作用:搬运物终止搬运堆积下来的作用。
侵蚀作用依方向的分类:➢下蚀作用——使河床不断降低的侵蚀作用,又称下切作用➢侧蚀作用——使河床两侧遭受破坏的侵蚀作用流水搬运碎屑的方式:在流水速度一定的情况,搬运的碎屑依其大小,分别从三种方式向下游方向搬运:➢推运——砾石、粗砂;➢跃运——中砂、细砂;➢悬运——粉砂、泥。
(河流的搬运以悬运为主)河谷要素有哪些:➢谷底——河谷底部较为平坦的部分➢河床——谷底上河水占据的沟槽➢河漫滩——谷底上除河床外的其余部分➢谷坡——谷底至分水岭的斜坡➢河流阶地——谷坡上出现地势较平坦的地段简述河流构造阶地的形成过程。
河谷阶梯是在河谷两侧不对称断续分布的阶梯状地形,它的形成是在地壳经历了长期稳定时期形成了矿工的河漫滩之后,地壳发生上升运动,河流由侧蚀转化为下蚀作用,河床加深,党员来的河漫滩相对上升至洪水季节也不会被淹没时,便形成了河谷阶梯。
在构造运动保持长期稳定的情况下,河流地质作用的发展阶段:初期——下切,高山峡谷中期——侧蚀,河流中游晚期——河流下游当地壳经历多次阶段性上升,则在河谷上形成河谷阶地。
喀斯特:以地下水为主,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特殊地貌。
地下水的运动类型:垂直运动带——饱气带——饱气带水水平运动带——饱和带——饱和带水(潜水;层间水/承压水)。
岩石空隙的类型:孔隙、裂缝、洞穴常见的喀斯特地貌:溶沟与石芽;落水洞、溶斗、溶洞;溶洼、溶盆、溶原等。
溶洞滴石有哪些: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等。
海岸带或滨岸带:风暴浪所及的上线至波浪作用所及的下限之间的水域。
浊流:清澈水体中沿底部运动的一股被泥沙搅和的水团, 比重一般大于1.5 。
海洋分区:➢滨海——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的水域;➢浅海——平均低潮线以下至水深200米之间的水域;➢半深海——水深200米至2000米之间的水域;➢深海——水深2000米以下的水域;波浪作用为主的海岸带的划分:➢后滨——平均高潮线以上的水域;➢前滨——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的水域;➢近滨——平均低潮线以下的水域;潮汐作用为主的海岸带的划分: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
海洋地质作用的动力有哪些:海水地质作用的主要动力是海浪,其次有潮汐、洋流、浊流等。
问题:3、简述海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海浪对海底及海岸的破坏作用,简称海蚀作用。
基岩海岸经海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叫海蚀地貌。
在海浪和潮汐的不断破坏下,首先在岸壁基部海浪达到的高度附近形成沿海岸衍生的凹槽,称为海蚀凹槽。
海蚀凹槽继续扩大加深,海蚀凹槽上部岩石失去支持而垮塌形成直的陡峭岩壁成为海蚀崖。
海蚀崖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后退,则在海蚀崖前形成由基岩组成的微向海倾斜的平台,称为波切台地。
冰川:陆地上终年缓慢流动着的巨大冰体。
冰川的分类: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常见的冰蚀地貌有哪些:冰斗、角峰、鳍脊、冰蚀谷、冰蚀洼地等。
常见的冰碛地貌有哪些:终碛垅、鼓丘、底碛、蛇行丘、冰水扇、锅穴等。
风成黄土:由风堆积的粉沙和尘土统称风成黄土。
常见的风蚀地貌有哪些:风蚀谷,风蚀残丘,风蚀洼地,风蚀蘑菇,岩漠,砾漠等。
风成黄土的一般特点。
为一种黄色或棕黄色疏松多孔的沉积物,垂直节理发育,无明显层理组成的矿物繁多,分布不受地形限制。
主要由粉沙组成,可含钙质;呈灰黄、棕黄色;质地均一、未固结、略有粘性;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无明显层理;易受流水侵蚀形成特有的地貌。
矿物:自然生成的单质和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以及确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矿物的解理:矿物晶体受外力打击后沿某方向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现象,这种光滑面叫解理面。
矿物的成分分类:自然元素类、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类、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类、卤化物类、含氧酸盐类。
矿物的光学性质包括哪些:包括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等。
常见矿物有哪些:石墨、黄铁矿、磁铁矿、赤铁矿、石英、萤石、石盐、方解石问题:从哪些方面识别常见的矿物。
一般说来,从矿物的外表形态入手,重点观察矿物的物理性质,必要时再考虑其化学性质。
矿物的形态: 矿物的单体形态和集合体形态;矿物的物理性质:矿物的光学性质(包括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等)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脆性、弹性、延展性、绕性等。
矿物的其他物理性质:如比重、磁性、放射性、电学性质等。
矿物的化学成分:如方解石和白云石,点稀盐酸,前者起泡,后者不起泡。
岩浆岩:岩浆岩是由岩浆作用形成的一类岩石。
岩浆岩的结构:岩浆岩中矿物的结晶状态,它包括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晶粒形状以及晶粒之间的相互关系。
岩浆岩的分类:超基性岩类(SiO小于45%);基性岩类(45——52%);中性岩2大于65%)。
类(52——65%);酸性岩类(SiO2常见的岩浆岩构造有哪些:块状构造、气孔状构造、杏仁状构造、流纹状构造等。
常见的岩浆岩有哪些: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石英、正长石、斜长石等变质岩:由母岩经变质作用生成的一类岩石。
常见的变质岩有哪些:千枚岩、片岩、片麻岩、榴辉岩、麻粒岩、大理岩沉积岩:在地表附近的条件下,母岩风化剥蚀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的一大类岩石。
沉积作用依沉积物的分类:➢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化学沉积分异作用➢生物沉积作用层理构造:沿原始沉积平面的垂直方向上由于矿物成分、颜色、结构等特征发生变化所构成的一种层状构造。
岩层:沉积岩系的基本组成单位,它是由两个近于平行的物理界面所限制的的成分、颜色、结构和内部构造均一的岩体。
岩层依厚度的分类:➢块状岩层 >1m➢厚层 1~0.5m➢中层 0.5 ~0.1m➢薄层 0.1~0.01m➢页状层 <0.01m常见的层面构造有哪些:波痕、泥裂、痕迹化石等。
常见的层理有哪些:水平层理、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透镜状层理、粒序层理、块状层理等。
碎屑岩:主要由陆源碎屑组成的沉积岩。
砂岩依粒度的分类:粗砂岩2-0.5mm、中砂岩0.5-0.25mm、细砂岩0.25-0.1mm 砂岩的成分分类:净砂岩——泥质含量少于15%;杂砂岩——泥质含量大于15%。
粘土岩依构造的分类:泥岩和页岩两类型。
碎屑岩的结构:组成碎屑岩的碎屑颗粒的粒度、圆度、球度以及其外部特征。
火山碎屑岩的分类:火山碎屑熔岩类;熔结火山碎屑岩类;正常火山碎屑岩类;火山碎屑岩类。
碎屑岩依粒度的分类:砾、砂、粉砂、粘土(泥)砾岩依圆度的分类:碳酸盐岩: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的沉积岩。
碳酸盐岩的成分分类:碳酸盐矿物,主要是方解石、白云石,还有菱铁矿、菱镁矿等。